APP下载

探究明代冯梦龙民歌小曲集《挂枝儿》

2017-06-29赵崔灿

东方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冯梦龙明代民歌

赵崔灿

摘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最高统治者为汉民族的朝代。明代也是民歌发展的鼎盛时期,随着明代的木活字印刷术逐渐发展起来,为民歌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民歌以唱本的形式保存下来,所以明代的民歌集大多被流传于世。因明代的民歌小曲数量庞大,笔者只对其中一本民歌小曲集进行分析即:冯梦龙的《挂枝儿》。笔者选择《挂枝儿》是因为,它是明代小曲集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民歌小曲集。这本小曲集在万历中后期风行一时,被视为晚明文学艺术改革创新思潮的产物,对整个明朝时期的文学革新、音乐创作产生很大影响,更是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关键词:明代;民歌;冯梦龙;《挂枝儿》

1.《挂枝儿》书名由来及成书时间

(1)《挂枝儿》书名由来

关于冯梦龙《挂枝儿》书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挂枝儿》即《打枣竿》。王骥德《曲律》卷四《杂论》(下)里有明确的提到,小曲《挂枝儿》即《打枣竿》;在孙仁孺《东郭记》第八折,有句对白中提到,你二人先学两个《打枣竿》,但在随后的举例中便是两首《挂枝儿》,由此可以更加肯定的推断《挂枝儿》即《打枣竿》。第二种说法是:《挂枝儿》即《挂真儿》。《挂枝儿》曲名源头为嘉靖年间已经存在的《挂真儿》,本身是一个不太稳定的民歌样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明刊戏曲选集《万曲长春》卷四,中栏选录的《挂枝儿》,标作《挂真儿》。第三种说法是:《挂枝儿》最早的名字就是《打枣竿》,打枣竿是北方的一种日常活动,小曲从北方流传到南方,因南方没有打枣竿这个活动,所以改名为《挂枝儿》。这些都可以说明《挂枝儿》在流传过程中存在异名的说法,但从曲词分析,都是用的同一基本曲调。

(2)《挂枝儿》成书时间

对于冯梦龙《挂枝儿》的成书时间,近年来争议不断,各学者的观点也是不同的,笔者搜集到一些学者的推断和观点[3],现列举如下:

2.1最早考证《挂枝儿》成书时间的是我国著名古典哲学研究家、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学家的容肇祖,他在《明冯梦龙的生平及其著述》中认为《挂枝儿》可能编成于冯梦龙三十六岁左右,所以他推断《挂枝儿》是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前后。

2.2高洪钧学者指出:《挂枝儿》成书的可靠时间是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

2.3卓连营学者则根据,与《挂枝儿》一起刊行的同时期书籍进行推算,推算出《挂枝儿》的成书时间大约在万历四十二年(1613年)前后。

2.4聶付生在其发表的文章《《挂枝儿》的由来及成书时间》中指出:《挂枝儿》梓行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间。

笔者认为聂付生先生所做的研究很有历史根据,《挂枝儿》比《山歌》发刊的时间要早,在《明清民歌时调集》中也有表述,明确的提出《山歌》序中有冯生所写的《挂枝儿》于是聂付生根据时间推断《挂枝儿》的成书时间是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间。但由于时代久远,又难以考证,所以笔者不敢断下结论。

2.《挂枝儿》流传时间

在《明清民歌时调集》(上)中有说,《挂枝儿》起先流行于北方,再传播到南方,《挂枝儿》是明代万历后期(1573-1620)逐渐流行的一种民间时调小曲,,《挂枝儿》传唱之初便受到文人、音乐家的争相创作,但也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挂枝儿》真正兴盛是在天启、崇祯年间(1621-1644)风行一时,从明代出刊的书籍当中可以看出《挂枝儿》的风靡和它的文学价值和音乐价值。《挂枝儿》流行趋势的减退是在清代初期,虽在清代著作中记载数目不多,但也可从中剥离出《挂枝儿》的基本轮廓,风行时间约七十一年,从风行时间来看,《挂枝儿》是在整个明代时调小曲中,占有重要分量的一个时调小曲集。

3.《挂枝儿》各卷分析[4]

《挂枝儿》这本书有作者标写的很多评注,对于他所做的批注我们来一一分析[5]:

3.1表达个人观点:例如,私部一卷开篇第一首《私窥》,这首小曲表达的是:男女之间相爱,而又怕人看见,但又怕有情人把恩情忘记,冯梦龙在句尾评注:“好看真好看。”[6]

3.2引用名人名言:例如,欢部二卷《感恩》,这首小曲表达的是:感谢你的深情和恩惠,我无以报答,愿只愿我们两个人可以成为夫妻,同行同做不相分离。这在首民歌的最后,冯梦龙引用李三郎的千古请语:“生则愿同衾,死则愿同穴,”[7]来抒发自己对夫妻爱情中忠贞不渝的比喻。

3.3对原有小曲歌词的改变:冯梦龙并没有把原文删掉,而是放在那里让读者自己思考哪个更妙,例如,想部三卷《病》三计,原文:“写情书,写不尽我相似帐,直直的写几句教他细细详。我病儿已在十分上,早早来还得见,也算与你厚一场。若是个来迟也,除是黄泉路上来想。”[8]最后一句冯梦龙评注:“情亦惨至。”[9]所以改为:“切莫要身后将奴来想”[10]觉得很是雅观,于是就将其改用。

3.4名妓所传:例如,别部四卷《送别》第四计,这首小曲表达的是送情人一直送到无锡路,用砖和瓦来比喻两个人的情谊,不让哥哥忘记两人之间的爱情,不能移情别恋。在这首小曲的最后,冯梦龙评注:“名妓冯喜生所传也。”[11]

3.5用谜语来评价:例如咏部八卷《磨子》一篇,冯梦龙根据曲名,列举了十四个谜面,如:“有面无口,有足无手。又好吃饭,又好吃酒。”[12]

从这些评注我们不难看出,冯梦龙个人文学艺术的功底之深厚,也可看出他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反叛思想,对自由社会的向往和渴望冲破封建牢笼的决心,也有很多为后人所可以引用的资料。但这里我们也要注意的是,在这本小曲集中出现的较粗俗的话语,我们要正确对待,冯梦龙在编写这本书时受到阶级社会的压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没有客观的认识。作品表现出情真,但话语有些色情,是我们要注意的。从整体出发,笔者对各卷小曲数做了具体的统计,对小曲中有评注的也统计出来,方便读者的阅读。如表格所示:

4.《挂枝儿》对明代小曲集的影响

《挂枝儿》是借男女爱情生活来凸显作者思想观点的一本小曲集,其精华部分在于:富有民主精神,力争挣脱封建思想的禁锢,然后得到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正是这种思想,受到文人的推崇,更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热爱,这种自由的爱情生活符合人民的思想要求,也为小曲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品以现实为基础,加上浪漫主义的想象是这首小曲集别具一格的地方,感情真实。《挂枝儿》为什么在明代小曲集中的影响会如此大?是因为,在历朝历代中表达爱情的作品很多,但曲词都比较含蓄,表达的感情永远都只是点到为止,而《挂枝儿》的感情表达是大胆热情的,加上人民生活时代背景的烘托,所以《挂枝儿》为明代中后期的小曲创作树立了风向标的作用。

猜你喜欢

冯梦龙明代民歌
东周列国志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冯梦龙的谜语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
明代容像的绘制表现及技法浅析
明代延绥镇列女研究初探
穿花衣 唱民歌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智短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