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购物中心发现“平光消费”

2017-06-29高利明

南方周末 2017-06-29
关键词:商厦眼镜店购物中心

高利明

在平光消费者眼里,眼镜不再是一项独立自足的物件,更不是焦点和中心,而是场景应答的道具、心情调适的频道、个性表达的化妆笔。

全国佩戴眼镜的人数超过4个亿,每年差不多要销售出去1亿副镜框镜片,算是一个渗透度很高的国民行业。这个行业的规模却不算大,2010年的总销售额是155个亿,净利润8个多亿,还及不上A股上排名靠前的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这个行业的增长却不容小觑,自2010年开始起飞,销售额年增30%都不出彩,年增20%算是跌眼镜的年份了。净利润增长更为迅猛,据不完全统计,全行业2016年的净利润突破了30个亿,较2010年增长了近4倍之多。无论销售额还是净利润,都当得起“高成长”三个字。

改革开放初期,眼镜店算是个高门槛的行当。对消费者而言,眼镜是个人(非家庭)使用的耐用消费品中一个主要的品类,选择的时候,是左挑右选慎之又慎的,还不免常常要惹来店员的白眼。当时的眼镜不便宜,如果要给一家人配齐的话,男主人一个月的工资支付完了是剩不下几个钱的。眼镜店的工种也算技术活,一个学徒要出师得学上三五年,社会地位要比副食品店的售货员高上不少。要开一个眼镜店,投资的验光设备得上万块,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大钱,金贵得很,师傅通常珍而重之地早晚擦拭两遍,徒弟轻易是摸不得的。1990年代以后,跟人们的收入相比,眼镜的地位早已成了平常凡物,不小心弄丢了也最多就是咕哝两句,第二天拿上一二百块钱再去配一副就是,当年那种丢失后心疼良久的感觉是一去不复返了。眼镜店也成了低门槛的谋生手段,凑个小十来万,再租一个安安静静的门脸,就算是妥帖了,虽然发不了什么大财,可也不用焦虑下个月的柴米油盐水电煤。新时代大概是从2015年开始的。仿佛是一夜之间,每家热闹的高档商厦、购物中心里雨后春笋般地开满了眼镜店,有时一个购物中心还开了不止一家。高档商厦、购物中心里的店铺租金,比较独立的街边,可是翻了不止一番,通常是精品店、快消品的专属领地。眼镜店能普遍开进高档商厦、购物中心,意味着眼镜这个品类中,革命发生了,眼镜也变成了快消品,或者更确切地说,眼镜品类发生了分蘖,出现了快消子类别。眼镜出现快消子类别爆炸,推动力来自需求端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是“一人一镜”,而是“一人多镜”,并且这个“多镜”的侧重点从功能(矫正视力、遮挡阳光等)转向场景、心情、个性的搭配、调适和表达。这个市场的标志性跳跃,是出现了并无视力缺陷的消费者族群,即所谓的“平光消费”族群。这些“平光消费”人群有两个特点:一是相较传统的视力改善人群拥有更多数量的眼镜,以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搭配,就像女性需要适应不同场合的多套服饰一样;二是某些场景下佩戴“无镜片眼镜”或“纯框眼镜”,既然是视力没有问题,平光镜片与无镜片在功能上是等效的,眼镜的功能是纯装饰性的,就像女性的首饰一样。“平光消费”的早期消费人群集中在艺术家群体,是某种前卫的标志,某些时候还含有叛逆的意思,眼镜常常是夸张的颜色和奇特造型的组合,富有侵略性。而今天的“平光消费”群体的消费指向已经通常与叛逆前卫无关,颜色、造型、材质的组合中更多的是文创性,消费者更多地将它视为“个性美妆”的组合要素,眼镜不再是一项独立自足的物件,更不是焦点和中心,而是场景应答的道具、心情调适的频道、个性表达的化妆笔。消费群体从引导性的小众扩展为大众,是几乎所有时尚物品的消费规律。

再过几年,我们或者就会发现身边出现了不再带验光师的纯粹的“平光眼镜店”了。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商厦眼镜店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枪击案震惊丹麦
视野比赚钱更重要
视野比赚钱更重要
相关经验
策划塑造新形象 激活县城老商场
吉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