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与实践途径

2017-06-29刘睿姝岳凤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通识课程实践途径

刘睿姝+岳凤

摘要:审美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从美育的内涵入手,分析高校美育的价值意义,论述高校应建立包括美学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的美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艺术氛围,通过美的事物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情感美好、意志坚强和人性完满的青年人才。

关键词:高校美育;实践途径;通识课程

高校教育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为了培养高等人才,培育美的“灵魂”,高等院校应更加注重审美教育对学生心灵,情操和素质的熏陶和培养。

一、美育的内涵

古今中外,对于美育的探讨和研究可谓卷帙浩繁,历史渊远。“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是与美育的历史同时开始的,并且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进步。”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1793年,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育”的概念,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审美教育由此形成独立理论体系。

国内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是孔子。王国维提出“美育即情育是也”,把美育概念引入中国。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审美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教育。具体而言,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美的事物传递美学基础理论,感染和熏陶受教育者,提升其人生境界的一种教育。

二、高等院校美育的重要意义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美学家朱光潜也指出,“人生是多方面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教育的功用就在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而美育可以以文学、影视、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涤荡心灵,引起共鸣,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克服人性的割裂状态,使人性走向完整。通过美育教育,高等院校可以培养和造就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意志坚强、情感美好、人格和谐和人性完整的青年才俊。所以,加强高校美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院校的美育教育还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学生肩负着继往开来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美育的各种艺术内容,如诗词曲赋、书画文学,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是增强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美学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強在现实中成长成才的信心,牢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高等院校的美育教育更有助于大学生人格得到升华,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信息。这个过程开阔了当代青年视野,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对工具理性的过分强调使人们心态浮躁、价值缺失和行为功利。对此,美育可以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发挥积极的作用。审美活动可以使人产生生理愉悦,但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人产生超越个人利害关系的精神愉悦。审美教育将人带入一个崇高的审美境界——人们身心愉悦和谐、精神升华,感受到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高校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形成完整人格。

三、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能够增加受教育者的美学知识和艺术知识,但它更能够引导受教育者去体验人生的意味和情趣,引导受教育者去寻求人性的完满,所以美育应该贯穿在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首先应建立大学美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涉猎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逐渐领悟人生的真谛,最终培养全面发展,学会“诗意地栖居”,成为人性完满的人才。高校美育通识课程系统面向全体在校学生。这种以美育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审美素质,发展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有序性的课程体系,是大学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达到高校美育目标的基础,是高校美育的时间和空间保证。

大学美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大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程度以及美育的本质和特性,应当包括美育理论课程、艺术鉴赏课程及艺术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美育理论课程应包括“艺术基础理论” “美学原理” “审美人生”等基础课程,通过艺术基本知识和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大学生可以从理论高度理解、把握“美” “艺术” “审美” “为什么要审美” “审美人生”等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基本原理,为审美鉴赏、审美实践,提高人生境界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美育理论课程基础上,高等院校还应开设艺术鉴赏课程。这类课程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美学、艺术理论欣赏古今中外经典艺术作品,感受其中美的意蕴,体会文化精髓和人类精神。艺术鉴赏课程把纯粹思辨的美学理论与具体的艺术鉴赏活动结合起来,普及艺术教育,为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取向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艺术实践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美学理论和艺术鉴赏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化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将审美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不断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及人生境界,使美育成为具有极大延伸性的学生自我提升的过程。

这三类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机的整体。理论课程处于基础地位。人类进行纯理论思考,是精神超越的需求,是人的自由本性。当代大学生如果缺乏纯理论知识,那么由于缺乏人生智慧,其思维方式和人生结构并不完整。美学理论课程是美育的根基,为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如果没有这种基础理论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其他美育实践类课程只会自行其是,深刻的审美体验、获得人生智慧、提升人生境界便成为无本之木。在美学理论基础上,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课程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同时,艺术实践课程延伸和深化了理论课程和艺术鉴赏课程课,“感性的审美体验是个体审美素质形成的根本,通过审美体验积累起来的内心审美经验也是审美素质的核心成分。”这种感性具体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辨美学理论相得益彰。

通识美育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征的课程,使学生广泛涉猎理论知识、参与艺术活动,增强识别美丑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趣味,进而谋求一种审美化生存的追求审美人生的道路。通过这种多元化的通识美育课程体系的培养,引导每一位大学生追求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四、高校美育的文化氛围

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艺术氛围是高校美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生活环境会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柏拉图曾说过:“就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中,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春风,来接受他们的好影响,使青年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营造人文氛围和美的生活环境是美育的重要外部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可以引导、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首先取决于良好的校园环境。校园整洁,草木繁盛、知识气氛浓厚、建筑具有艺术性,等等,时时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同时,高校还应逐步完善具有高品位审美价值的美育活动设施,要充分利用文化艺术设施积极开展艺术活动,成为美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也是营造学院文化氛围的关键所在。学校有关部门可以结合大学生年轻好动,有热情,组织能力和参与活动能力较强等特点,引导学生组织各种文艺社团,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使高雅艺术走进校园,使大学生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特长,又能受到艺术与美的熏陶。同时,学校可以加强经典艺术教育,给学生提供经常欣赏人类经典艺术,经常聆听国内外知名学者和艺术大师的各种学术讲座和艺术讲座的机会,引导学生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遠的东西。浓厚的文化气氛和艺术气氛,可以培养学生的情趣,活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更健全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

高校美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美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培养及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美育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而审美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因此,合理的课程设置、良好环境与氛围的营造成为高校美育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实现途径。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实践途径
高职通识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林场护林防火工作的开展思路及实践途径选择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初中生如何自主学习英语
高职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入门教育课程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