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研究生教育“协同型导学关系”初探

2017-06-29张博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6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

摘要:导学关系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深刻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研究生导学关系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面对这些新的挑战,在导师和研究生之间构建协同型导学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明确了协同型导学关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生协同型导学关系构建的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协同型导学关系

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而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又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成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导学关系,直接影响、决定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适应时代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形势变化,构建新型的研究生导学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协同型导学关系概述

研究生导学关系即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课程学习、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位沦文,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所形成的一种教学关系。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传统的导学关系在新形势下必须进行转型,建立起协同型导学关系也就势在必行。

协同型导学关系的理论基础在于协同治理理论。协同治理就是寻求有效治理结构的过程,强调各个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协同治理的治理结构下所形成的协同关系,是一种深度的协作关系。“协同型导学关系意味着导师与研究生的协作同步;意味着导师与研究生虽有学识上、能力上的差异,但在地位上、人格上是平等的;意味着导师的指导和研究生的学习同步,不存在着指导时无人学习,学习时无人指导的问题;意味着导师的引导和研究生的探索之间的协作同步,即实现目的性的引导和自主性探索有机结合。”可以说,协同型导学关系的建设其核心问题在于充分发挥导师与学生的各自优势,整合导师与学生的利益,协调彼此间的行动,最终实现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效应。所以,协同型导学关系是导与学二者多维深度协作关系,在此关系下,实现二者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远远大于二者单方面努力的效果。

二、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的意义

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社会转型、教育体制转变和高校改革等因素冲击,全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协同型导学关系的建设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现实的可行性和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是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在制度,途径在改革,手段在创新。协同型导学关系强调导师与学生之间共同协作,寻求以最佳的合作方式处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种新型导学关系的本质是源于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互补的需要,以此增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在协同合作中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研究生导师培养能力,推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确保培养质量在面对研究生教育形势深刻变化的进程中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其次,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有利于研究生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协同型导学关系有助于研究生培养目标理念的契合,也是新时期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且,建立协同型导学关系,还有利于实现导师与学生在资源和能力方面的共享,增强导师和学生在研究生教学科研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分担培养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可以说这种导学方式也更容易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用,实现研究生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最后,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有利于研究生导师和学生个人素养的提高。协同型导学关系是促使导师与学生不断合作、不断学习的有效形式,是促进导师与学生在学业上不断交流、在思想上碰撞、在研究中不断创造和实现自我超越的有效工具。协同型导学关系的建设就是这样的一种内化行动,它能够有效地提升研究生导师能力,使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研究生自我提升结合起来,促进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构建协同型导学关系的设想

(一)强化协同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建设协同型导学关系,首先应该从强化协同培养理念入手。具体而言,第一是要树立导师、学生协同共进的理念。协同培养理念就是要让导师、学生,甚至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参与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依托,充分协作,将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高水平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化对研究生本身能动性的认识,给予研究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发展机会,这样有利于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只有当学生做不好或者做不了的时候,导师才应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也不能是直接授予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师、研究生各自的优势和能力。第二是要树立全局协同理念。科学研究提倡相互交流与沟通,在科学研究中只有沟通交流才容易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有利于科学研究的推进。过去在研究生培养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甚至一部分研究生导师不愿意与其他导师或者其他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更有甚者可能同一导师培养的学生之间也很少有沟通交流,这样不利于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树立全局协同理念,就是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克服个人本位的理念,让导师与研究生都充分了解个人本位理念不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导师与研究生充分认识全局协同的重要意义,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内生为一种自觉行为,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开展。

(二)优化协同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指导研究生培养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它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在研究生培养目标规划上也应该形成协同局面。

首先,要優化研究生导师目标和学生目标的协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质量经常会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部分研究生导师由于自身科研、教学的压力,导致不愿意投入过多时间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上,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是由学生在入学后对学习和科研方面的精力投入不足造成的。两者之间,实际体现了导师与学生各自利益的违和。由此可见,优化协同培养目标,关键在于整合导师与学生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具体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应该整合研究生导师在科研、教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利益,最终形成关于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目标规划,促使研究生导师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第二,整合学生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利益,在这方面主要是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相关政策法规,约束学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功利性”行为,使研究生的自身素质达到目标,符合研究生培养设计目标。

其次,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过程来看,应该在不同时间阶段建立符合不同时代发展要求的目标规划协同体系。比如,研究生教育刚恢复时的主要目标是从无到有,积累研究生教育建设经验,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精英型人才。随着时代不断前行,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处于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应该满足当前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要求。而且,不同时期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也应该协同起来,前后连续,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三)完善协同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是协同型导学关系实现的最重要保障。完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首先应该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领导机制。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制订相关的培养制度管理政策,为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培养单位要根据相关政策,建立和健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协同管理机制,各有关部门明确责权,相互配合,保证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能够顺利实现。

完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其次应该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评价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将为研究生协同型导学关系建设的执行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评价机制的完善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即评价主体应该是多元的,应该包括但不限于研究生导师、学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等;评价内容应该是全面的,要能够完全涵盖研究生培养目标;评价方法是多样的,既要包括定量分析也应该包括定性分析。

完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第三应该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奖惩机制。奖惩机制的重点在于激励研究生导师和学生能够按照设定的目标前进以及增强培养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完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第四应该完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保障机制。通过加大经费投入和改善相关物质条件,降低研究生导师的经济、生活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为研究生协同型导师关系的构建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林伟连,吴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建设要突出“导学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6.

[2]张博. 试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协同型导学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01.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