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体会

2017-06-28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21期
关键词:蝶窦垂体瘤出血量

韩 磊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北京 102400)

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体会

韩 磊

(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北京 102400)

目的 探讨分析临床上内镜经鼻蝶窦垂体切除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垂体瘤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对照组患者采取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观察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等均优于采用显微镜下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能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内镜;垂体瘤切除手术;疗效

垂体瘤在临床上表现为垂体卒中、激素分泌异常、其他垂体前叶功能衰退,是一种发生在垂体前叶细胞中的颅内常见良性肿瘤,目前临床上采用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1]。近几年来,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本研究就对我院收治的垂体瘤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对内镜经鼻蝶窦垂体切除手术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垂体瘤切除术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2~55岁,平均(37.6±4.3)岁,病程4个月~1.7年,平均(12.9±3.7)个月,肿瘤直径10~30 mm,平均(20.5±4.9)mm;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4岁,平均(37.2±4.4)岁,病程4个月~1.6年,平均(12.4±4.1)个月,肿瘤直径10~31 mm,平均(20.8±5.1)mm。两组患者均排除心、肝、肺、肾等器官急慢性疾病,均排除对手术耐受性低的患者,均签署试验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取仰卧位,使其头部往术者一方后仰20°并固定,给予患者常规消毒和气管内插孔全身麻醉。扩张手术通道,需采用0.03%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棉条进行,在蝶窦前壁慢慢插入鼻内镜,并在显微镜下凿除蝶窦前壁,将蝶窦粘膜去除,采用穿刺针吸出,将动脉瘤排除,然后切开鞍底硬膜,再将肿瘤组织用刮匙、吸引器和垂体瘤钳等清除干净。肿瘤切除后,在鞍内用明胶海绵进行填充,再在蝶窦内用生物蛋白胶填塞并加固,最后复位鼻中隔。

观察组患者采取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的手术。麻醉方式和体位固定方式与对照组相同。扩张手术通道需采用0.03%去甲肾上腺素盐水棉条进行,在与蝶窦隐窝相对应的鼻中隔后部将黏膜切开,往后鼻孔后部上方分离,然后切开鼻中隔黏膜需沿着开口内口上沿进行,扩大蝶窦开口,使蝶窦间隔磨除,直至蝶窦内两侧颈内动脉隆起并露出。在内镜下,行电灼鞍底硬膜,抽吸并探查使垂体瘤暴露出来,然后在内镜下用吸引器和刮匙激昂肿瘤分块切除。切除肿瘤之后的操作和对照组操作一样。

1.3 评价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并对两组患者手术肿瘤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等手术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观察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均优于采用显微镜下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s)

组别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住院天数(d)观察组53.2±6.992.7±9.85.8±1.7对照组76.8±6.7133.2±16.78.2±2.1 P<0.05<0.05<0.05

另外,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采用显微镜下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肿瘤切除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其因为手术镜身较小,所以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不会对鼻中隔造成损伤[2],通过内镜的广角视野以及在直视下操作能对鞍底和周围的解剖结构有清晰的识别,保证定位准确[3]。内镜镜头的鱼眼效应能让术者对正常垂体组织和肿瘤有准确的区别,防止误切,适应高速磨钻能在切开蝶窦和鞍底的时候降低出血量,进而提高内镜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损伤性[4]。在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通常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分泌性垂体瘤患者[5]。本研究中,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观察组患者,其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出现情况等均优于采用显微镜下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手术的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临床上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能提高手术质量,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吕红岩.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以及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33-34.

[2] 胡卫星,李立新,顾培元,等.单鼻腔经蝶内镜辅助垂体瘤手术与经口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的比较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31(4):282-285.

[3] 解年娣,严正村,王 清,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4):54-55.

[4] 王 清,鲁晓杰,陆风旗,等.CT仿真内镜在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28(3):252-255.

[5] 张庭荣,刘轶刚,周 凯,等.内镜经鼻蝶窦垂体瘤术后短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26(7):599-601.

本文编辑:赵小龙

R651

B

ISSN.2095-8242.2017.21.4024.02

韩磊(1980-),男,河北省秦皇岛市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外科临床医学,

猜你喜欢

蝶窦垂体瘤出血量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治分析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路雪婧教授补肾养阴法治疗垂体瘤术后视野缺损病案1例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垂体瘤经鼻切除术患者护理路径的应用探析
经单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垂体瘤的临床效果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