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品与官品

2017-06-22文丨蔡建军

遵义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公仆从政人品

文丨 蔡建军

人品与官品

文丨 蔡建军

“人品”与“官品”的因果表现可谓存之久矣。“人品”是“官品”的结果,“官品”是“人品”的体现,一个领导干部既有人品更有官品,才是从政为官的最高境界。无论是立身做人,还是治国理政,崇德与尚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同气连枝、不可分割。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就要坚持德为先、民为本、纪为基、法为山。

在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的河间府,一个题为“德风”的边房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世风常伴政风变,人品应随官品升。”这也是业内颇为流行的一句话。留意了许多年,许多人对这句话的感悟总是“不得要领”,闻之颇觉耐人寻味。

“人品”与“官品”的因果表现可谓存之久矣。古往今来,无论像林则徐、于成龙、白居易等留名青史的古代贤臣,还是像焦裕禄、孔繁森、沈浩等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他们留赠后人的不是官位多高,地位多显赫,而是其道德品行的深远影响。

按理来说,“人品”与“官品”,应该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转换,缺一不可、不可替代。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完全是一码事。大千世界,举凡高职位、高学历的人,自我感觉、外在评价,可谓不低。溢美之词并不尽言,廉价的赞誉“水分”太多。“人品”是“官品”的结果,“官品”是“人品”的体现,一个领导干部既有人品更有官品,才是从政为官的最高境界。

人品是为人的品德,官品是从政的品牌。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首次提出“公仆”这个概念,后来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认同。是把自己视为公仆,还是潜意识里当成了“官”,自然在对待工作和群众感情上,官气做派表露无疑,百姓感受也会迥异。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那些落马的“大老虎”,通常都有奋斗的记忆、清廉的日子、光荣的片断,正是因为这些政绩和才干,他们才如愿走上了较高位置。高处有高处的优势,高处有高处的担当,高处也有高处的风险,高处也有高处的诱惑。“人品”与“官品”皆为上品。百姓无不向往,无不期盼。这理那理,党员领导干部认准了群众这个理就是正理。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格,才会有光彩和魅力。否则,即使拥有的东西再多,也会黯然失色。职务上的进步,不等于才华上的提高、思想上的提纯、境界上的提升。相反,贿随权集,谁权重势大,那些嗅觉灵敏的行贿者就会蜂拥而来,如影随形。

“法制者道德之显尔,道德者法制之隐尔。”无论是立身做人,还是治国理政,崇德与尚法,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同气连枝、不可分割。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就要坚持德为先、民为本、纪为基、法为山。

历史犹如一面明镜。老百姓心中有一杆“秤”,称得出公正廉明、人心所向。文学家萧军说过,好人不一定是好官,但好官必须是好人。领导干部越是位高权重,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越要有“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定力,位高不自恃、权重不谋私、公权为人民。这不仅是为官之道,更是立身之本。

“木秀于林靠固本,人显于众靠立身”。在从严管党治党、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当干部有干部的样子,不能有官的架子;有干部的作风,不能有官的做派。越是职务高、权力大,越要敢于对自己经常自讼、自剖、自否,既清扫自己思想上的灰尘,又要管好身边人,才不失为官底色。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才必曲,其人非善矣”。延安时期,党中央为朱德举办六十寿辰会。朱老总在会上答谢时,朗诵了自己写的一首诗,其中一句“只见公仆不见官”,赞美当时的党风、政风,让人心生感慨,更要自觉践行。细思起来,多些“人品”与“官品”好的干部,群众才高兴,党才会放心,人才显光辉。何去何从?身为公仆不言而喻。

猜你喜欢

公仆从政人品
做人民的公仆 做事业的骨干
诗品出于人品
“只见公仆不见官”
唐英年:商贾世家 从政报国
一句话
吃饭见人品
测你的人品还剩多少?
分手最见人品
有必要制定从政道德法
普罗霍罗夫的从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