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播策略

2017-06-21王晓楠金海燕

艺术评鉴 2017年8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文化

王晓楠+金海燕

摘要: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民间故事内容丰富,可以分为民族、民俗、资源、历史四大类。在传播过程中,东北民间故事既塑造了东北文化积极的形象也塑造了消极的形象,并存在着传播手段单一、媚俗化倾向、部分情节过分夸张的问题。为了更好的传播东北民间故事,应该扩展传播渠道、打破目标定位局限、传播正能量体现人文关怀、创作改编优秀的东北民间故事。

关键词:东北民间故事 文化 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85-03

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人民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文学,东北人民常叫它“瞎话”或者“闲话”,之所以叫它“瞎话”“闲话”,是因为故事的内容不真实,是杜撰出来的。那些故事内容很简单荒诞,时间也模糊不清,大多都是取乐的,但也形成了东北人的文化积淀与文化传承。

东北民间故事是从当代广大东北人民的生活中得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这些故事都来自于东北人民对生活的领悟与思考。钟敬文先生曾经说过:“民间文学在今天我们的眼里看来,不过是一种艺术作品,是当代人立身处世一切行为所取则的经典[1]”。

一、东北民间故事的内容

我们可以把东北民间故事分为民族、民俗、地域、资源四大类型。东北地区以汉民族为主,还有朝鲜族、满族、赫哲族、蒙古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东北民间故事带有民族历史性,跟科技历史性著作完全不一样,越是古老的故事传说,越是受着它所根植的时代的影响。东北古代各族在栖息和繁衍中代代演绎着各种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满族的“日月峰”传说、朝鲜族“阿里郎”传说、鄂温克族白发老太太创世神话等,这些神话传说在各族人民的繁衍中不断流传着,而东北文学正滥觞于此。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在反映本民族的共同心态和共同情感的同时,不断演变和完善,既有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共同特征[2]。

东北民间故事的内容具有惩恶扬善、睿智哲理、人鬼之恋、笑话等。惩恶扬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是当代人们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封建落后的社会,反抗邪恶势力的态度的反映,对邪恶丑陋的食物的厌恶与抨击,贯穿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心思想。人鬼之恋、人妖之恋类故事中鬼怪精灵通人性,行人事,讲道义,知恩图报,超现实情节寄托着对美好爱情的理想与追求,对善良美好的事物的追求。睿智哲理故事的情节大多数是虚构的,即使故事中出现孔子、诸葛亮、乾隆皇帝等历史人物,也是把这些历史人物化为智慧的化身去整治那些达官贵人、恶棍流氓的。笑话来自于过去东北人干农活时经常讲的捎带着东北俗语的瞎话儿,是东北人的口头创作,东北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丰富的机智和机巧,他们自然要把它们通过幽默的故事表现出来。这种简简单单的娱乐方式,给单调的乡村东北人们生活上增添了活力和色彩。

二、东北民间故事对东北文化的形象塑造

(一)东北民间故事中的积极文化形象

东北民间故事塑造了一系列淳厚朴实、勤劳善良的东北人形象。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语言融合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东北方言。

东北方言能体现出东北人积极、自信的性格,如东北俗语中“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是一种豁达、幽默的个性表达,说的是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东北方言融入了东北人自信、幽默的性格,展示出具有感染力的地域文化特色[3]。

东北人民素有尊老敬上、重信义、讲礼貌、热情待客的传统风尚,这在民间故事中也有所反映。“珠渾哈达的故事”就是这方面的很好例子。神箭手英森库尔在白胡子老头刁难他,让他向自己射三箭时,他想到:人家那么大岁数了,自己不管咋说是个晚辈儿,于是果断地回答:“我宁肯不要这些箭,不进这座山,也不能无缘无故伤害老人。”表现出对老人礼让尊重的美德。

(二)东北民间故事中的消极文化形象

东北民间故事中有些故事传播了消极的东北人形象。如“傻子相亲”的故事,一个傻子相亲时按照媒婆交代的话去回答姑娘的问题,结果姑娘被他气走,他的相亲也泡了汤。在“鹿妻”故事中,有个光棍救了一只母鹿精,它知恩图报变成小媳妇照顾光棍,但光棍特别霸道,不想让媳妇回家便打断了媳妇的腿。“都力金与撒马罕”中的财主用三百两银子买了一个用金箔、银箔包着的南瓜,当作能下金马驹的“骡子蛋”,让他老婆躺在炕上抱了四十八天,又把两只小松鼠和两只兔子当成金马驹,拼命追赶,摔断了腿,还以为“金马驹跑掉”而懊丧得大哭。这个舍命不舍财的贪心财主形象活灵活现,读来令人捧腹。这些民间笑话故事中塑造土里土气、傻乎乎、爱打架、粗暴、贪心的人物形象,直接影响受众对东北人的认识和看法,形成了受众关于东北人的认知框架。

现代影视剧和小品中对东北人形象塑造明显受到东北民间故事中消极的东北人形象的影响,如小沈阳和宋小宝演的小品《以貌取人》中,宋小宝扮演的角色穿着不整洁、说话土里土气、爱找茬等形象,也误导了观众对真正东北人形象的解读。其实,无论是东北民间故事还是相声小品,创作者或扮演者塑造的那一部分“丑陋的”东北人,只是说着东北方言的艺术形象,代表不了全部东北人,更不是真正的东北人。

三、东北民间故事的传播困境

(一)传播手段单一

东北民间故事由老东北人口耳相传,口语传播是人们最早最普遍的一种传播方式,像民间故事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然而传播的人越多,故事内容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东北民间故事被历史的浪潮所淹没。当下流传的某些民间故事,其传说内容简单、故事情节粗糙、讲述者的语气语词凌乱,如“二百五的由来”“烧纸的由来”等。“二百五的由来”内容较短、故事上下逻辑不通,影响人们对故事的理解,不利于人们对东北文化的传播。

因此,这种单一而又原始的传播手段使得东北民间故事的传播受到阻碍和限制,甚至会影响人们对东北文化的解读。例如人们玩传话游戏时,每个人都会添点额外的内容,当信息到达最后那个人时,它的内容常常与最初内容不太一致。如果民间故事通过口头方式传达到后人的话,则故事内容与最初内容不一致的可能性就很大。

(二)媚俗化倾向

东北民间故事的这一倾向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媚俗化和叙述语言的粗俗化。一些东北民间故事充斥着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如“胡三姐”中“俩人情投意合,干柴火烈,胡三姐晚上找王公子,一到鸡叫才回去”。“鹿妻”故事中那个贪婪的光棍不知感恩,反而伤害。

东北民间故事中有些东北方言也存在粗俗化倾向。像“死狗挺尸”“二椅子”“瘪犊子山炮”“二虎八鸡”等大量低俗词汇。这种粗俗化的文字语言,给读者们带来的只是感官上的刺激,而粗俗化词语的泛滥给人带来一定的阅读疲劳,长期流传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三)过分夸张部分情节

东北民间故事是口头创作、口口相传到如今的,有些故事言过其实,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如“他的嗓门像铜钟一样,十里地都能听见”,夸张的比喻嗓门大,但也不可能在十里地都能听得见的。还有“像枣儿那么小”,是比喻孩子的形体,因为孩子无论如何小,也不可能小到与“枣”一样,喻体的选择为的是凸显孩子形体小的程度,强调的是夸张的意义。

这种夸张的手法虽突出人物的形象和个性,但违反客观真理、不合实际。如“卵生的传说”,第一代高句丽国王,朱蒙,就是从肉卵中生出来的,从这故事中过分夸大了出生的非凡,为他们具有非凡的本领、成就非凡事迹埋下伏笔,非凡的出生增加了非凡的本领与事迹的可信性[4]。夸张运用得好,可以突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启发人们的联想和奇趣横生,但如果运用不得法,则使人觉得不合理,不真切,庸俗化。

四、东北民间故事的文化传播策略

(一)扩展传播渠道,打破目标定位局限

东北民间故事的口头传播特点,导致了很多民间故事流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扩展传播渠道,打破目标定位局限性。首先,除了口头传播,还可以编制以东北民间故事为主题的广告、影视剧、小品,可以使用东北方言作歌作曲,播放以民间故事为中心的广播,出版相关著作等。各社区可以举办讲东北民间故事大赛,比一比谁对民间故事或东北文化有着深厚的了解,鼓励各年龄段的群众去阅读相关著作,既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提升整个组织的文化程度。学校应该给学生安排相关文化课程,给予学生们能够认识东北民间故事与东北地域文化的机会。东北民间故事还可以借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每日推送不同的民间故事给不同年龄段的受众。

(二)传播正能量,体现人文关怀

有些低俗的东北民间故事传播过程中会塑造消极的东北文化形象,给人们留下消極的刻板印象。东北民间故事或以东北民间故事为主题的东北二人转内容里有大量的脏话,这种脏话导致作品的低俗化。在传播过程中,注意文化作品的质量,不能盲目的去传播这些低俗的文化,应该传播励志的、正能量的内容。传播东北民间故事时必须去粗取精,传播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东北文化,注重质量。每个优秀的东北民间故事都承载着东北人内心的感受,传播积极的会给人们正确的引导,重视正能量传播也能很好的体现人文关怀。

(三)创造和改编优秀的东北民间故事

其一,优秀的东北民间故事可以改编成动画、漫画、影视剧,社会各界应注重对东北民间故事的再创造。其二,优秀的东北民间故事可以进行系列创造,使人们对东北地域的民俗风情更为理解和热爱。如东北的“长白山传说”“人参故事”“满族母神”等故事可以成系列挖掘和创造。当然,改编东北民间故事必须尊重原故事,不能忽略原故事的性质,要忠实的体现东北民间故事的思想。任何一个改编者决定改编再创造时必须深入了解东北民间故事的内涵。改编是以原著为蓝本,但更要注重的是在优秀东北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全新的艺术再创造,它具有独立的品格和特殊的美学价值[5]。

参考文献:

[1]刘利凤,陶娥.东北民间故事在东北旅游经济与文化中的作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63.

[2]杨艳梅.东北民间故事特征浅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04):60.

[3]刘茵.从东北方言看东北文化[J].群文天地,2012,(10):42.

[4]高群.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J].江淮论坛,2012,(04):173.

[5]姚馨丙.忠实与创造:电影改编的原则[J].南通大学学报,1992,(01):44.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