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熙名讳与紫禁城

2017-06-21李文君

紫禁城 2017年3期
关键词:天穹匾额紫禁城

李文君

康熙名讳与紫禁城

李文君

历史学博士,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著有《紫禁城八百楹联匾额通解》、《西苑三海楹联匾额通解》、《皇帝的名字》等著作

每当游客参观故宫结束,准备从北门离开时,导游都会向他们介绍神武门的来历:「故宫北门,原来叫玄武门,后因避康熙皇帝玄烨的名讳,改为神武门。」以此为引子,本文就紫禁城及相关皇家建筑中敬避康熙名讳的情形,做一简单的梳理。

顺治一朝,清人刚刚入关,还保存着关外的淳朴习俗,没有沾染汉地的繁文缛节,加上忙于征战,并没有刻意去回避皇帝的名讳。顺治皇帝名福临,紫禁城内有咸福宫、建福宫、景福宫、福宜斋(寿安宫东北侧配殿)、绥福殿(储秀宫西配殿)、昭福门(雨花阁后)、隆福门(交泰殿西)、衍福门(景阳宫东南)、集福门(御花园顺贞门内西侧)、临溪亭(慈宁宫花园)等建筑,并没有回避「福」、「临」二字。顺治的次子名福全,也没有回避父亲的名字。据说,顺治皇帝甚至下了「不可以朕一人而使天下无福」的朱谕(徐一士《一士谭荟》「谈避讳」,中华书局,二〇〇

七年,页三六三)。北京城的宣武门,元代称顺承门,后讹为顺治门,久而久之,顺治门像宣武门的代号一样,老百姓都这样叫。有一则笑话说,乾隆时候,有位御史上书,请改易顺治门的名称,因为「顺治」是世祖皇帝的年号,不宜用作城门的名称。乾隆皇帝的朱批回复是:「着侍卫带领该御史,看明该门首石泐名称,据实回奏。」到了宣武门口,侍卫就揪着御史的耳朵提醒道:「请看明乃『宣武门』三字。」这位不学无术的御史,羞愧的无地自容(汪恸尘《苦榴花馆杂记》,中华书局,二〇一三年,页一三七)。这一故事虽与顺治名讳无直接关系,也可算是一段名讳掌故。

从康熙朝开始,清人逐渐接受了避讳制度,开始对皇帝的名讳进行回避。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年)十一月,还专门发布上谕,就回避康熙名讳之事作了详细的规定:

古制凡遇庙讳字样,于本字内但缺一笔,恐未足以伸敬心。昨朕偶阅《时宪历》二月月令,内见圣祖仁皇帝圣讳上一字,不觉感痛。嗣后中外奏章文移,遇圣讳上一字,则写元字。遇圣讳下一字,则写爗字。(《清世宗实录》卷一三,雍正元年十一月乙酉,见《清实录》第七册,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页二三三~二三四)

康熙皇帝名玄烨,因为「玄」字常用,回避的也多,「烨」字回避的相对较少。笔者所见,除唐昭宗李晔之外,仅有范晔一例。《后汉书》的作者,南朝史学家范晔,表字蔚宗,因「晔」与「烨」读音相同,字形相近,所以被改称为范蔚宗。《翁心存日记》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年)正月廿六日记载:「邓随帆以《文选》事来,班孟坚等既改书矣,予谓范蔚宗之名仍宜避。」(《翁心存日记》第三册,中华书局,二〇一一年,页一一九八)

回避「玄」字,主要采用缺笔、改词、略去三种方法。缺笔,即省去「玄」字的最后一笔,主要用于改词后意义不明了的情况。需要缺笔的字,除了「玄」以外,还包括「弦、舷、炫、率、兹」等包含玄字边的字。但「畜」字例外,可不用回避,理由是「不可于畜类中论御名也」。改词,是用「元」、「神」、「真」等字代替「玄」字,多用于改后不影响原意的情况。比如唐朝皇帝姓李,故追尊老子为始祖,尊其为玄元皇帝。清代为避讳,以「元」代「玄」,写为「元元皇帝」。等到民国时期,不再需要为清帝避讳,待恢复老子封号的本来面目时,有人误以为两个「元」字均为代替字,矫枉过正,把老子写成了「玄玄皇帝」。(徐一士《一士谭荟》「谈避讳」,页三六四)略去,是指将文字中的「玄」略去,略去后并不妨碍原意的表达。

下面就紫禁城及皇家建筑中带「玄」字的建筑、匾额、楹联等,逐一分析其避讳的方式。

神武门名称的由来

紫禁城北门,取「四象」之中北方为玄武之意,明朝称玄武门。康熙时,采用改词的方式,改称神武门。检索《康熙起居注》,「神武门」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光绪顺天府志》载:「神武,明称元武,以在宫禁之北也。我朝避高宗(圣祖)庙讳改焉。」(《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光绪十二年刻本,页二一)这段话交代了玄武门改为神武门的原因,在提到玄武门时,为行文避讳,用「元武门」来代替。神武门一般特指紫禁城北门,对其他的玄武门,如唐长安城的玄武门,则多写为元武门。清人吴士鉴《翦除政敌》宫词云:「阿其那与塞思黑,煎豆燃萁苦不容。元武门前双折翼,泰陵毕竟胜唐宗。」(刘潞选注《清宫词选》「序言」,紫禁城出版社,一九八五年,页一八)但也有写作「神武门」的例外,如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御制《偶阅旧诗本叠癸卯〈回思〉诗韵》一诗的自注说:「若以父禅子,近惟唐宋两朝。而唐高祖惊神武之阋墙,睿宗藉临淄之定难,皆势为子逼。」(《御制诗五集》卷一百,见《故宫珍本丛刊》第五六八册,海南出版社,二〇〇〇年,页一八四)此处的「神武之阋墙」,即指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穹宝殿匾额

「天穹殿」款黄琉璃瓦吴伟摄

《雍正七年正月天穹宝殿陈设底档》封面

玄穹宝殿的避讳

玄穹宝殿建于顺治年间,是紫禁城内的道教建筑,位于内廷东路,景阳宫的东面。在文献记载中,为避康熙名讳,采用改词方式,改为「天穹宝殿」。故宫博物院现藏有「雍正七年正月」的《天穹宝殿陈设底档》,可见至迟到此时,玄穹宝殿已改为天穹宝殿。在《陈设档》中,天穹宝殿还经常被简写为「天穹殿」。虽然文献记载中改为天穹宝殿,但该殿悬挂的匾额一直为满汉文合璧的玄穹宝殿,玄穹宝殿之前的门的门匾也题为玄穹门,并没有改名。据王子林先生推测:玄穹宝殿与玄穹门的匾额完成于顺治时期,加之又是供奉道教最高神灵「三清」的地方,以后历次修缮时,按照「上不讳下」的原则,故没有更换「玄」字或让其缺笔。玄穹宝殿正殿须弥台东西两侧悬挂有几条蓝绸幡幔,上绣「大自在光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等金字,这些幡幔制于乾隆年间,玄字均做了缺笔处理。

有意思的是,一九二五年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玄穹宝殿时,对殿中陈设的玄天上帝神牌都用玄字缺笔来记录。民国人为清人避讳,让人不禁莞尔。

钦安殿的避讳改字

钦安殿位于御花园中,建在紫禁城中轴线上,建成于明永乐年间,是供奉北方玄武,即真武大帝的道家建筑。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是守护北方的水神,紫禁城是木结构建筑群,最怕火灾,故供奉玄天上帝,将其作为紫禁城的保护神。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天穹宝殿内页内页记载“一三七 玄天上帝牌”的“玄”字缺了最后一笔

嘉靖年间,又修了钦安殿的围墙与附属建筑,使其成为御花园的中心建筑。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因皇子降生,迷恋道教的嘉靖皇帝将钦安殿改名为玄极宝殿。隆庆元年(一五六七年),为消除嘉靖崇道的弊政,又改回钦安殿的旧名。这段改名的记载,在清代形诸文字之后,玄极宝殿就变成了「元极宝殿」。《春明梦余录》记载:

(嘉靖)十七年,改昊天上帝称皇天上帝。是年,欲仿明堂之制,宗祀皇考,以配上帝,诏举大享礼于元极宝殿,奉睿宗献皇帝(嘉靖生父)配。元极宝殿者,大内钦安殿也。殿在乾清宫垣后。隆庆元年,罢大享祈谷礼,元极(宝)殿仍改为钦安殿。(《古香斋鉴赏袖珍春明梦余录》卷十四,乾隆内府刻本,页三)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钦安殿陈设档》中,多是直接写「玄天上帝」,没有改词,也没有缺笔回避,但却抬高了两格。在钦安殿陈设的玄天上帝的木质神牌上也没有为「玄」字缺笔。《陈设档》中没有避讳,多半是因为此系内部账目,记录者为内务府办事员或值守太监,文化敏感度不够,没有意识到避讳之事。玄天上帝神牌没有避讳,则可以用其是明代遗物来解释。

钦安殿内的玄天上帝神牌

《道光二十年钦安殿陈设档》封面与内页

大高玄门黄琉璃瓦吴伟摄

《故宫周刊》第二〇九期刊载的大高玄门匾额旧影

清代文献对「玄天上帝」多采用缺笔避讳的方式。改词写作「元天上帝」者,仅在《同治起居注》中一见。

需要避讳的大高玄殿

大高玄殿位于紫禁城外西北,为一座红墙围绕的五层进深独立院落,是明嘉靖时修建的一座皇家道观。清代对大高玄殿的避讳,采用了缺笔、改词、略去三种方式。

大高玄殿的匾额今已不存,但从《故宫周刊》收录的满汉文合璧的大高玄门匾额的老照片来看,采用的是玄字缺末笔一点的避讳方法。(《故宫周刊》第二〇九期,第三版,一九三三年一月七日)从修缮大高玄殿钟楼时发现的琉璃瓦题记来看,也是用玄字缺笔来处理避讳问题的。

改词避讳出现在文献记录中,将大高玄殿改为「大高元殿」。在《起居注》中,大高元殿作为皇帝祈雨雪的地方,曾多次出现。

缺笔、改词之外,还有略去「玄」字的避讳方式。检索清帝起居注,看到「大高殿」一词最早出现在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年)七月十六日,以后也有陆续出现。

乾隆皇帝及以后的诸帝起居注与实录中,有作「大高玄殿」而「玄」字缺笔(最后一笔缺失)者,有作「大高元殿」者,有作「大高殿」者。往往三者混用,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这可能与起居注官的个人习惯有关。

匾联上的改词避讳

皇家建筑的匾额与楹联,遇到「玄」字,多采用改词避讳的方式,很值得一说。

顺治十年(一六五三年)三月,因《时宪历》修成,御赐主持其事的耶稣会士汤若望「通玄教师」之号,并赐匾。康熙皇帝亲政后,为避「玄」字,改封汤若望为「通微教师」。(《清史稿》卷二七二「汤若望传」,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页一〇〇二二)

承德避暑山庄金山上帝阁第二层,有康熙御题匾额「元武威灵」。有趣的是,此匾为康熙皇帝本人所题,可以不必避讳,但他却遵循了将「玄武」换为「元武」的约定俗成。(郎俊山《避暑山庄大辞典》,故宫出版社,二〇一二年,页九二〇)

钦安殿“统握元枢”匾额

皇史宬旧影摄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钦安殿内额枋上,现悬有乾隆御书「统握元枢」匾额一方,「元枢」本作「玄枢」,指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为避康熙名讳而改词。

皇史宬位于紫禁城外东南,是明清两代存放实录、圣训、玉牒等的专用库房。皇史宬中有乾隆时的大字柱联:「圣代元黄昭物采,皇朝黼黻盛文章。」(《翁心存日记》咸丰五年五月二日,第三册,页一〇二八)上联的「元黄」,本作「玄黄」,是敬避「玄」字修改的结果。

雍和宫永佑殿有乾隆御题楹联:「般若慈源,觉海原无异派水;菩提元路,德山相见别峰云。」下联的「元路」,本作「玄路」,指玄妙的道路,即真理。这也是避讳改词的结果。(《国朝宫史》卷十六,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页三八三)

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日天琳宇」西前楼上,为供奉玉皇大帝处,有乾隆御题匾额「总持元化」,元化指功德教化,即是「玄化」避讳改词的结果。(《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一,北京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页一三五五)。

雍和宫永佑殿旧影摄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南苑小红门内偏西有元灵宫,顺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年)营建,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年)重修。宫内有朝元门、元极殿等建筑。元极殿内供奉玉皇上帝,恭悬乾隆御书匾额「帝载元功」。殿后有元祐门、祗元殿。此处的诸多「元」,都是因避讳「玄」字而改词的结果。(《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四,页一二四二)

大高玄殿的正殿,有乾隆御题「元宰无为」匾额与「烟霭碧城,金鼎香浓通御气;霞明紫极,璇枢瑞启灿仙都」。(《日下旧闻考》卷四十一,页六三八)据《活计档·木作》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年)九月二十八日记载:

清 唐岱、沈源等 圆明园四十景图之“日天琳宇”巴黎国家图书馆藏

太监刘成来说,首(领)桂元交御笔白纸元宰无为本文一张、御笔白纸烟霭霞明对一副。传旨:着交德保做黑漆金字一块玉匾一面,对一副。钦此。于十八年五月初一日,副司库六格将做得黑漆金字匾一面,对一副,持赴大高殿挂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八册,人民出版社,二〇〇五年,页七九九)

按此,「元宰无为」匾写于乾隆十七年,本应为「玄宰无为」,为避讳,换为「元」字。由此「元宰」,想到一位书法名家,最受康熙皇帝推崇的董其昌。董字玄宰,清人为避讳,改其表字为元宰。这一改名,却无意阻止了董氏书法作品的流通。据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记载:因康熙皇帝最爱董笔,当时海内流传的董其昌书法作品多数被通过各种渠道搜罗进宫中,「惟题『元(玄)宰』二字者,以上一字犯御名,臣下不敢进览,故尚有流落世间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七,中华书局,一九九七年,页一六一)这一改名,对我们今天评判董氏作品的真伪,依然有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在清代,需要避讳的面很宽,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宫廷为例,举凡日用器物、服饰、书画、宗教、文献等等,都有避讳「玄」字的案例。本文所列举的紫禁城及其他皇家建筑避讳之事,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具体的避讳形式来说,选用缺笔、改词、还是略去的方式,完全取决于文字的实际情况与操作者的喜好,并没有一定规律可循。拿避讳改词来说,代替「玄」字的,也不一定是规定好的「元」字,至少还有「神」、「天」、「真」等字可供选择。不管以哪种方式避讳,在今天看来,都是珍贵的历史痕迹。这种避讳痕迹,在今天的版本鉴别与文物鉴定中,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猜你喜欢

天穹匾额紫禁城
紫禁城之旅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紫禁城365
紫禁城600年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崖松
匾额下的刺猬
天穹低处尽吾乡
九月观星 秋夜别有意境在天穹
剑气(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