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敢问、善问、好问”的策略

2017-06-20廖丽萍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主体性问题意识

【摘 要】本文从“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起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给予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问的质量,使学生善问;培养勤思善问的习惯,激发问的兴趣,使学生好问。”三方面阐述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主体性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

儿童生来就具有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都要问“是什么?”“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儿童这种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们勃勃生命力的表现,他们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然而,孩子进了校门,随着年龄的递增,那些好奇心逐渐冷却了,好问的天性也随之消失了,渐渐变得拘谨了。因此,教学中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那该怎么做呢?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激起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

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清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學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把握导向,转变观念。

教师应通过大量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确信“学会质疑就是学会学习”,“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比如,老师可通过表扬班中成绩优秀敢于积极提问的学生为大家树立榜样,并让这些同学自我介绍善于问勤动脑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二)多加鼓励,增强勇气。

教师应该为学生的每一个提问而感到高兴,要想法打开学生提问的话匣子。要求全体参与,全员性地问;要求始终参与,全程性地问;要求全面参与,全方位地问。问得好要大加赞扬,赞扬他们不仅有胆量,而且有能力;学生错问,问得不佳,也要加以鼓励,告诉他们有胆量问提出问题,这就了不起。并随机引导,化“错”为“对”,化“乱”为“序”,这样学生没有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了,上课自然敢问。

(三)开放时空,营造氛围。

必须开放时空,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要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应当成为共同探讨知识的朋友和伙伴,不是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统一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独立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

二、给予质疑问难的指导,提高问的质量,使学生善问

(一)创设问的情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要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矛盾因素,创设一种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比如《别了,我爱的中国》,课题中的两个关键字“别”、“爱”就是疑点,可引导学生就此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强化问题意识。

(二)提供问的示范。

教师必须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使用规范的语言提问学生,做到语句通顺,语意明确,问题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难易适度,并能变换不同的角度发问。还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问句的构成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立足教材,逐步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提问句式,提高提问的质量。如学习《找骆驼》,结合理解“你找的骆驼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训练学生用“是不是……”提问。

(三)指引问的思路。

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矛盾,教师可给学生一些思路:

(1)从文章题目中发问。

(2)从重点句处质疑。

(3)从课文的奇特处发问。

(4)从课文的空白处发问。

(5)抓住标点符号质疑。

在“知识改变命运”的今天,培养学生“好问”的品质尤为重要。“

那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三、有意识的开展质疑练习,养成习惯

(一)预习课文时质疑问难。

课前预习,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有的字不认识,有的句子不理解,有时凭直觉会对课文中写的内容持怀疑的态度……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这些困难时,就会产生疑惑,提出问题,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将这些问题写下来,课前,教师要检查预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以便“以学定教”,同时,对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要加以表扬,以不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及兴趣。

(二)课堂小结后质疑问难。

这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两个自己不能够理解的问题,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谋篇布局乃至教材等方面,提出不同意见,是很有意义的。

(三)有质有释,增强动力。

课堂释疑方法多种多样,从时间角度看,可以是立即释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较简单),也可以延缓释疑(通过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解决)。从释疑的对象看,可以是教师答疑,也可以学生互相释疑,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解疑。

作者简介:廖丽萍(1969-),女,汉族,云南东川人,曲靖市第二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小学语文方向。

猜你喜欢

主体性问题意识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