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检视与重构

2017-06-19田问耕

求知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经济法重构因材施教

田问耕

摘 要:经济法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经济法课程除了能够给经济管理课程教学、法律课程教学提供一些理论帮助,还具有社会实际应用功能,因此,经济法在高校的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校中的经济法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经济法的教学质量不够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对当前需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社会已经不再实用,因此必须对当前的经济法教学进行反思与重构。文章将会以高校经济法教学的现状为研究点,找出高校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基于市场需求、学科需求,提出改进建议,重新构建高校经济法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经济法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重要,在传统的经济法课堂上,经济法教学实用性还不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严重缺乏实践过程。因此,在经济法课堂上,教师们必须进行反思,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重点地位,解决当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校的经济法课堂教学重构原则

1.以培养能力为先导教学理念

将能力培养作为经济法教学的基础与核心,这样才能完善教学体系,消除传统教学的弊端,真正体现经济法的教学意义。现在的高校教学具有鲜明的社会本位性和职业导向性,只有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才能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能够灵敏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经济法教学中,使市场经济与法治手段有机融合,根据社会时代的发展特点,提升教学质量,完成高等教学所承载的社会使命。

2.遵循动态人本构建路径

动态人本构建是指经管类经济法教学要契合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这是由教育教学规律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社会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而经济法在这一背景下又具有新的作用,就是调节社会的正常秩序,因此经济法必须契合每一个时代的特性。经济法教学也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个动态转化生成过程要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学生处于“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被动状态,这样才能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才能提升经济法教学质量,才能为经济法的社会适应性的提升提供帮助。

三、高校经济法课堂教学的重构

1.通过实践教学育人

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科教学有重要作用。依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的规定,结合各本科高校实际,在应用型本科经管类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经济法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其实践性方面,学生学习的好坏在于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程度。理论知识的学习,除了为学生传播理论知识,还要利用适合的案例,使學生学会正确应用这些案例,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经济法,才能提升经济法教学的教学质量。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发源于孔子时代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谈谈很容易,真正实行却很难。和难度相对应,因材施教的作用很大。经济法教学必须根据专业特点来确定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立足于每一学科的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学习内容要谨慎选择;同样,教师们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也要进行研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每一位学生的特色来确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掘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使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性得以发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经济法课程,从而在根本上提升经济法的实践应用性。

四、结语

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经济法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当今社会,市场经济是主导,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现代化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整理教学的基本思路,重构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经济法课程的应用性提高。

参考文献:

[1]孟繁超.经济法教学实践性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94-97.

[2]高 娃.推动高校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措施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4):107-108.

猜你喜欢

经济法重构因材施教
浅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长城叙事的重构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升级路径分析
重构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