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捉迷藏:游戏背后的秘密

2017-06-19武建芬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阶段学会心理

武建芬

捉迷藏,是孩子百玩不腻的一个游戏。游戏过程中,你找,我藏;我找,你藏,大家轮流找或藏。然而,随着网络、手机等的普及,捉迷藏游戏逐渐淡出了儿童和成人的视线。笔者随机调查了10名幼儿教师兼家长,问他们平时是否常和孩子玩捉迷藏游戏,他们的回答普遍是“不玩”“偶尔玩”或“很少”。当问及原因时,则回答“没空玩”或“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等。同时,笔者也随机问了10名幼儿是否喜欢玩捉迷藏游戏,孩子回答“喜欢”,但平时很少玩,因为“爸爸妈妈不和我玩”“爸爸妈妈经常玩手机、玩微信”“幼儿园里也不玩”。可见,随着现代社会游戏变得越来越“高级”,捉迷藏游戏已经逐渐被手机、网游所侵占。

捉迷藏的玩法及意义

捉迷藏以人的触觉、肢体运动为中心,目的是人情感上的交流和情绪上的满足,带有浓厚的“亲情”性质。捉迷藏游戏适合两人以上的群体一起玩,既适用于儿童和儿童,也适用于儿童和成人。玩捉迷藏的方式有很多,一般是先通过协商、排序、抓阄、黑白配(手心手背配对)、“剪刀、石头、布”或“点兵点将”等方法,确定谁来做“寻找者”“逮人者”和“躲藏者”“被逮者”。角色分配好后,常见的玩法有如下两种。

玩法1:游戏时,“寻找者”先用手(或布条、手绢)把眼睛蒙住,其他儿童在其不远处躲闪,如果被摸到了,“寻找者”猜被摸到的小伙伴是谁,猜中后,由被摸到的小伙伴蒙上眼睛,继续做游戏;若没猜中,则由原来的“寻找者”继续摸。

玩法2:“寻找者”用手(或布条、手绢)蒙住自己的眼睛,背对大家数数。一般从1开始数数,数到一个固定的数字(如30或60)。在寻找者数数的同时,“躲藏者”则想尽办法在所划定的游戏区域内迅速找地方隐藏自己。当“躲藏者”藏好后,“找寻者”就可睁开眼睛去寻找。在规定的时间内,只要找到一个“躲藏者”,其他做游戏的伙伴便可从藏身处现身,再由被捉到的“躲藏者”代替“寻找者”,继续游戏。

捉迷藏游戏之所以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儿童的喜爱,主要因为该游戏过程轻松、有趣,游戏规则简单易行,随时随地都可以玩,游戏时也不需特别复杂的玩具材料。当然,捉迷藏最具魅力的地方在于,儿童追求在规定时间内寻找和被追赶的乐趣,感受那一刻“我找到你啦”的紧张、兴奋。捉迷藏,要求躲藏者头脑灵活、行动迅速,寻找者身手敏捷、判断准确,在找和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儿童的体能;捉迷藏,需要儿童集中注意力、反应迅速、记忆精准,然后调动身体各个部位如手、眼、脚、腰、背等共同参与,提升儿童的思维、想象、观察、创造等综合感知能力;捉迷藏,可以通过幼儿之间的共同合作,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合群、协商等社交能力,帮助儿童学会解决同伴之间的冲突和纠纷;捉迷藏,还可以提升儿童克服困难的信心,学会耐心等待、积极想办法寻找到躲藏者,让儿童体验挫折感,给予其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儿童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总之,捉迷藏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此外,对于某些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经过医教结合理念下的捉迷藏游戏训练,也会取得一定效果。

不同年龄孩子玩捉迷藏的特点

捉迷藏游戏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从最初“毫无心机”地“找”与“躲”,到逐渐学会“耍心机”,再到真正学会运用“心智较量”,可以说,捉迷藏游戏水平,是分析儿童认知能力的标杆。

阶段一(3岁前):“毫无心机”的捉迷藏。这个阶段的孩子,玩捉迷藏的本领还处于初级水平,只会进行简单的躲藏和寻找。

大概从出生5个月起,宝宝就喜欢和妈妈玩“躲猫猫”游戏,感受刺激、神秘以及找寻“消失”后再次出现的父母的快乐。2岁之前的捉迷藏游戏主要是以躲与找为主,源于孩子惊讶于发现“消失”的东西又“看见”了的好奇感。该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自我中心为主,他们还不会从“他人思维”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妈妈喜欢藏在哪里?经常藏在哪里?他们思考问题的逻辑常常是“自己看不到的,别人也看不到”。因此,这个年龄甚至更小年龄的宝宝在玩捉迷藏游戏时,常常是在寻找者的目光注视下,要么把眼睛一闭、把脸一盖,要么大喊着“我藏好了”,就让别人来找,他们认定“我看不到你,你就看不见我”。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在玩捉迷藏时,总喜欢“躲”在同一个地方,比如窗帘后或阳台上,或者当着你的面,用一块大毛巾或者沙发直接把自己“藏”起来,还大声告诉你“我藏好了,快来找我啊”。作为大人,不要认为他太幼稚或者嘲笑孩子,必须装作很配合的样子和他们玩。同时,如果大人和孩子玩捉迷藏,一定不能太过隐蔽,否则,孩子找不到你,或者大哭,或者忘记你们正在玩捉迷藏而直接玩别的去了。

该阶段,孩子在躲藏时,由于不熟悉躲藏技术或者策略,当自己看不到对方时,便认为对方也不会看到自己了。而且,在选择躲藏地点时,他们不会考虑这个地方已经被对方躲藏过,对方是知道你可能藏在这个地方的,不会从寻找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更不会把对方躲藏的地方看作是个“不再安全”的藏身地。这些都体现了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水平低,思维还具有很大程度的“自我中心性”。他们还不知道對同一事物还有他人观点的存在,更不会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事物。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观点、态度或需要作为唯一的衡量事物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儿童在捉迷藏游戏中,更多的是享受这种躲藏和被找到所带来的快感。

阶段二(4~5岁):逐渐学会“耍心机”捉迷藏,基本把握了捉迷藏的关键。孩子开始考虑躲藏和寻找的策略,逐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藏在哪里更合适或在哪里更容易找到对方。

这个时期,儿童逐渐摆脱了“自我中心”思维,能简单地认识他人的心理,并从他人角度思考推理,确定采取某种合适的行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玩捉迷藏时会“耍心机”了。孩子开始考虑躲藏和寻找的策略,逐渐从他人的角度考虑藏在哪里更合适或在哪里更容易找到对方,这说明他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处于“有意图的分析方式”的初级阶段,部分认知能力强的孩子还会达到“次级思维阶段”,即不仅知道别人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还逐渐学会通过影响别人的想法来影响别人的行为。但总体而言,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还有待继续发展、完善。在捉迷藏游戏中,他们不在于享受躲藏和被找到带来的快感,而在于享受“成功地找到”和“成功地躲藏”所带来的快感。

阶段三(6岁后):孩子真正学会捉迷藏,会运用策略进行“心智的较量”,通过欺骗、制造假象等手段迷惑对方,藏匿得更隐蔽,捉迷藏水平更高。

研究表明,这一年龄的孩子不仅提高了对他人内心的认知水平,更学会了如何通过驾驭他人内心的活动来影响对方的行为变化。儿童在捉迷藏时,会更多地使用巧妙的方法和制造假象等“欺骗”策略,来“说服”对方相信自己真的“藏”在某个地方,会考虑行为的策略,会进行更多的“心智的较量”。比如,“寻找者”敏锐地观察,并寻找,“躲藏者”把躲藏现场布置成“我不在这里”的假象,孩子运用这些“老谋深算”的策略营造“圈套”,反映了他们在寻找和躲藏过程中的足智多谋。这说明,儿童的社会认知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已经能够通过改变他人的想法和思维来控制他人的行动。这时,捉迷藏游戏与其说是一个玩乐的游戏,更不如说是个“斗智斗勇”的活动。这个时期,在捉迷藏游戏中,儿童更多享受的是“成功”带来的快感。

成人面对捉迷藏的态度

捉迷藏游戏,看似简单、普通,但它折射出儿童认知,特别是社会认知发展水平的动态发展变化。在捉迷藏时,“躲藏者”和“找寻者”都必须猜测对方的心理,分析和体察他人的心理,调整自己的躲藏策略,这是一种“心理智慧”的体现,隐藏着孩子心理发展的“秘密”。

首先,成人要学会观察。在儿童玩捉迷藏游戏时,不仅要观察孩子在玩什么,更要观察孩子是怎么玩的,体现了孩子的什么心理状态以及为什么会这么玩。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用“另一双眼睛”来进行观察和思考,那我们就会多一扇了解孩子的窗户。

其次,成人要正確认识和理解孩子捉迷藏游戏背后的思维、想法和心理状态。比如,年幼儿童在捉迷藏游戏时表现出的“自我中心”思维是很正常的,没有好坏之分,是处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思维所能达到的水平。

最后,成人可以利用捉迷藏游戏帮助儿童提高认知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和家长多创设捉迷藏的环境,鼓励孩子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经常与孩子交流躲藏的技巧和策略,使其能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以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

捉迷藏不仅可以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玩,还可以在祖辈和孩子之间玩,幼儿和幼儿之间玩,老师和孩子之间玩,等等。

“你悄悄地蒙上我的眼睛,要我猜猜你是谁,从Mary到Sunny和Ivory,就是不喊你的名字……”

看到这样的歌词,各位读者的心里是否已经有了想和孩子玩捉迷藏的念头?赶紧行动吧!

猜你喜欢

阶段学会心理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学会分享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心理小测试
学会分享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