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与高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2017-06-17安小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高中生

安小燕

〔关键词〕咨询关系;高中生;咨询案例

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心理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良好的咨询关系本身就会对求助者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受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而在学校环境中,心理辅导教师作为学校老师和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决定了辅导教师在咨询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中,必须发挥主要的导向作用。那么,辅导教师怎样才能顺利完成角色转变,与求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呢?对一则失败案例的反复思考,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案例回放

小叶是邻校高二的一名男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迷恋网络游戏不肯上学,目前在家待着,盼望父母能帮他尽快结束学业,让他独立自由地生活。他的家人辗转找到我,恳求我一定帮忙做做小叶的思想工作,希望小叶能重新回归学校,继续学业。不忍拒绝学生家长的苦苦哀求,我答应和小叶谈谈。但也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一定要本人愿意,才能发挥效用。学生家长则表示,一定动员小叶亲自来。

因为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学生,我心里还是挺有信心的。事先向学生家长了解了很多的背景信息,也做了相应的准备。但不曾想到,结果还是非常的糟糕。

那天,小叶是在亲友团的陪同下来的。陪他一起来的,除了他父母之外,还有舅舅和阿姨。小伙子长得很精神也很帅气,但是眼神里充满了不羁,自始至终头抬得很高。我招呼他的家人落座,亲人们还在客气地谦让,他已经一屁股坐在了沙发上。见此情景,我开玩笑地问:“帅哥叫什么名字?”他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转瞬即逝。还没告诉我他的名字,他的阿姨和舅舅就抢着说他叫叶某某。阿姨不确定地问他:“大名是不是这样?”他也是爱理不睬的。为了缓解尴尬,我问:“今天来的都是亲友团吗?”他又笑了笑却没有说话,坐在沙发上的一排人开始自我介绍。叶某一言不发。

我微笑着问他:“今天来是有什么需要我帮助解决的问题吗?”不等我说完,叶某面无表情地说:“我不需要什么帮助,是他们让我来找你的。”

这时叶某的阿姨向叶某介绍说我是学校里负责学生学籍管理的,他的问题可以向我咨询。然后他舅舅开始说,叶某不想读高二想直接读高三然后毕业。我说这种情况恐怕不行,接着叶某说他可以转到职专去,去职专混张毕业证就行了。我说如果单是为了混毕业证的话,不用转学也能行。他表示自己已经不想上学了。我问他:“不想上学有什么打算?”此时叶某显得有点不耐烦,“不上学之后可以做生意、打工,反正能养活自己。”我让他再說得更详细一点时,叶某情绪激动了:“我又不是傻子,我不知道在实际中学习?”阿姨见此时气氛有点僵硬,便说:“老师是想帮助你,你怎么这样?”叶某声音更大了:“我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这样的境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很尴尬,但还是很冷静地说:“你和我非亲非故,我为什么要帮你?”本来还想追加一句“就是和你聊聊而已”,但是不等我把话说完,叶某已经从沙发上站起来说:“我也没说让你帮我!”然后径直走出了咨询室。

至此,对叶某的咨询尚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二、案例反思

毫无疑问,对叶某的咨询是彻底失败的。叶某走了之后,他的亲友们客气一番之后也回去了。叶某情绪激动的反应,语气生硬的言辞,让我心里也极为不快,甚至很生气、愤怒。等自己情绪平复之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以前觉得建立咨询关系很轻松,至少不难,这一次却如此不同呢?和叶某初次见面的“咨询”过程中,我的哪些做法是欠妥甚至是失当的?

“咨询关系的建立,受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影响。”在学校环境中进行的心理咨询,求助者即咨询对象以学生为主。在这种背景下,作为咨询师的辅导教师和作为咨询对象的求助学生,双方在咨询关系的建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对等的,对咨询关系的影响力也是不对等的。咨询伊始,辅导教师应剥离学校教师的社会身份和角色认知,主动引导学生与之构建良好的咨询关系。

“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是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方法和途径”,那么,我做到了吗?我做得怎么样?

尊重意味着无条件的接纳、平等、礼貌、信任,意味着真诚、保护隐私。仔细对照尊重的含义,我发现,尊重来访学生,我只做到了一部分。我没有无条件地接纳他,因为从一开始,我就不喜欢他不羁的态度和傲慢的行为,我对他说:“你好,请坐!”他对我的反应不冷不热不理不睬!我认为他对我不够尊重,不够礼貌。由此而至的不快心情和对来访学生不够接纳的排斥,隐秘地影响了良好咨询氛围的营造。另外,内心深处,我时常后悔自己在学生时代的无知和对学习的轻慢,我常常假设,如果当时自己对学习再用功再努力一些,我的生活会不会更优质一些?因此,每每遇到不想读书、中途辍学的学生,心里总会有些惋惜,特别是当面对自己主动提出来不想上学不想读书的学生,就像面对当年的我自己,心里总有种无法抑制的轻视和痛恨。事实上,这已经是移情反应了——把对自己的情绪投射在学生身上,急于反证他的做法短视、想法幼稚。移情反应使自己在倾听中掺杂了个人情感和价值判断,偏离了价值中立原则。作为辅导教师没有耐心倾听而是过于急切地展示自我观点,就有可能被学生视为“攻击”,使学生认为教师将要对其进行教育甚至思想改造,这样反而强化了学生的心理防备,弱化了咨询师在言语表达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损害了咨询关系的建立。

在短暂的见面中,虽然我对学生本人,以及学生的家人都很礼貌,但是,对学生态度上的微妙变化,使礼貌变成一种刻意为之的行为表现。礼貌剥离了热情、真诚的情感内核只剩下外在的行为表现,就变成了冷静理智的公事公办,变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拒绝。

在见面之前,他的阿姨曾发短信让我对学生说自己是负责学籍管理的老师,不然学生就不来。学生进来之后,她还是坚持这样说,事实上,房门上有门牌,学生进来的时候不可能不知道我的真实身份。而我既没有主动地自我介绍,又没有及时地澄清说明,这是自己在工作中的明显失误。我向学生表示“不读高二直接读高三是不行的”,尽管这是客观现实,但在学生看来,就显得有些“煞有介事”,甚至是故意欺瞒。在当时的境况下,我的角色已经不是咨询师而是普通的教务人员,以教师的身份和学生谈话,在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中本身就已经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自己身份信息的忽略,是对学生知情权的不尊重,也使咨询师显得不够真诚。明知他的家人对他的行为和想法无一例外地都持反对意见,短暂交流的全程还允许家人围坐在他的身边,这个做法更是不妥。亲友团规模庞大,并且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出责难、惋惜等负面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谈话,形如审讯,加剧了学生心理负担,使学生的心理警戒水平进一步提升。此时,就算学生能接受我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会轻易松动自己的心理防线,否则的话,怎么能证明只有他的想法才是正确的呢?保护隐私我也没有做到。

三、问题解决

在首次见面、咨询关系尚未建立的初期,作为辅导教师的我,对来访学生情感投入不足,尊重、热情、真诚等感性成分匮乏,使“共情、积极关注”等深层次理性反应的基础不复存在,甚至没有表达的机会!没有共情,就不能真正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不能把握问题的根源所在;没有积极关注,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咨询动机,不能促使学生直面问题、获得成长。而没有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过程就无以为继。在今后的辅导中,我该如何调整,才能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使学生在心理咨询中受益呢?

第一,师生互动背景中,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咨询师的影响力大于来访学生,甚至直接影响咨询关系的建立与否。

辅导教师应放下学校中的社会角色,及时进入新的职业状态,不以“教师”或“咨询师”的权威自居,防止学生由于自我价值保护而产生逆反心理。在学校中,咨询师是多重身份的角色,但学生对此却可能并不知情。来访学生或多或少都带有“接受教育”的心理惯性,如果此时咨询师不能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不能进入咨询师该有的职业状态,将可能妨碍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毕竟,对于高中生而言,老师就是老师,在老师跟前放松自如的表达自己,坦露心声,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第二,在首次见面、初诊接待中,要打好情感基础,也要打好认知基础,通过咨询师的示范作用,打消学生的种种心理顾虑。

打好情感基础,要求咨询师对待来访学生要礼貌、热情、尊重、真诚,尽可能给来访学生建立安全、接纳的心理氛围,使他们能够放下心理防卫,减少心理阻抗,可以畅所欲言,在咨询师面前展现真实自我,完成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

打好认知基础,即通过见面之初的短暂寒暄,使来访学生对咨询师、心理咨询有简单认识和初步了解,确定合理期待,缓解心理压力,减少抵触情绪。咨询师对来访学生的热情和接纳,对于某些缺乏咨询动机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榜样示范,对学生的问题耐心倾听,不急于开始咨询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咨询意愿。

第三,初次见面时,双方信息互通要充分。

在见面之前,咨询师对学生的相关信息往往已经有所了解,而学生对咨询师却一无所知,这在信息互通上已经不对等;更有甚者,关于咨询师的有限信息,还被家长刻意隐瞒,甚至曲解,学生得知真相,便会认为自己被愚弄、欺骗,认为咨询师和家长“是一伙的”,这样不仅使咨询师形象受损,也使学生的咨询动机进一步削弱。因此,在见面之初,咨询师就应主动介绍自己,澄清某些错误信息,以真诚、不设防的态度感染学生。

第四,在一对一的咨询中,尽量避免他人在场。

他人在场,势必会对心理咨询造成一定的干扰,是否需要他人在场,应视咨询进程而定。在咨询的初始阶段,一般不宜有他人在场。

第五,咨询师可以利用有利于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心理效应”。

咨询关系从本質上讲,还是人际关系,因此,有利于建立人际关系的一些心理效应,对建立咨询关系而言,也是适用的。咨询师可以视情况而定,灵活应用。

比如,咨询师对来访学生进行自我介绍时,可以寻找与来访学生的相似之处,利用“自己人效应”,拉近人际距离,降低心理防御;在了解到学生的某些想法和经历时,咨询师适度的自我开放,进行相应的自我暴露,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促进学生自我接纳和自我觉察;咨询师还可以利用“登门槛效应”,即先给予最低层次的简单刺激或任务,然后逐渐加大难度,先有行为上的依从,而后有情感上的认同,最后形成认知内化,最终完成对学生态度方面的改造与调整。“登门槛效应”可以用来处理咨询初期学生的抵触情绪,也可以用于巩固咨询效果。

总之,与高中阶段的来访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也是一门学问,需要在实践中认真揣摩,认真总结,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民勤一中,武威,733300)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猜你喜欢

高中生
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高中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研究
项目教学模式下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中生校内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及对策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激发高中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