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研究应扮演好“一带一路”智库角色

2017-06-16孙晓萌

神州学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亚非倡议一带

孙晓萌

“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及构建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区域研究的研究范式自身提供了更广阔的探讨空间。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中国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改变长期以来由西方所主导的区域研究局面提供了可能。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畅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是中国人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交汇桥梁,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中国梦”,或是“世界梦”,其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共同发展与和平。

如今,3年多的时间已经过去,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相关的研究成果也相继涌现,不断诠释这一倡议,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理解“一带一路”所绘制的全景蓝图。尽管如此,从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仍面临着诸多全新的命题及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亚非研究——大国崛起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宗教、民族、语言和文化呈现多样化特点。因此,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性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这一领域与国别区域研究密切相关,区域研究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工具,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教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对某个地区各个领域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研究。

首先将其作为一门学科,并重点关注亚非地区的,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其标志为1916年成立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这个学院名字本身就彰显了当时英国作为全球霸主的兴趣和需求。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长期注重亚非地区的研究,日本国内排名前十的高校均设有地区研究或国际研究的中心或机构,例如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和非洲研究中心、大阪大学外国语学部、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院、筑波大学国际研究院、东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等。

美国真正成为全球性大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冷战时期,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不得不面对日益纷杂的全球事务,地区研究得以蓬勃发展。“911”事件后,美国对西亚、北非的研究引人关注。为推进反恐大业,打赢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联邦政府投入大笔资金,推动以西亚、北非研究为主的地区研究。

21世纪以来,亚洲崛起态势持续凸显,地区内部交流不断加强,世界重心正进一步向亚洲聚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美国的亚洲研究得到了一定的振兴。

纵观欧洲和亚非关系史,以及美国和亚非关系史,大国的演变与其全球战略的变化密切相关,亚非地区在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全球战略地位凸显。因此,从某种程度而言,加强亚非地区的研究可以说是大国崛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智识挑战

当前,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我们仍面临诸多智识方面的挑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的学术积累和知识储备缺乏,相关区域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远远不足。

首先是知识结构上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区域研究一直把比较政治、国际关系及国际安全和战略作为重点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宏大的国家关系和战略层面,对具体细微的问题则少有关注和研究,社会性的实地与长期调查研究则更是付诸阙如。恰恰当前亚非国家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迁与转型,其中所蕴含的复杂问题与矛盾,以及亚非国家现实政治经济格局的多样性,需要从一个新的、综合的、结合传统文明研究与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理解和认识。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所倡导的互联互通及构建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为区域研究的研究范式自身提供了更广阔的探讨空间。如何结合自身特点,构建“中国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为改变长期以来由西方所主导的区域研究局面提供了可能。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们应探寻与沿线国家发展与和平的共同命题,尤其要加大对人文领域的基础性研究。

其次,我们在“非西方”的研究方面十分薄弱,涉及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水平、专业队伍、人才培养,等等,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

最后,國别区域研究人才的失衡问题也亟待解决。当前,人才培养规模、层次、质量尚不能满足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文交流的需要,急需培养通晓当地语言、熟谙当地文化,能对国情进行研判的专门人才。

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人才方面的挑战,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也同样不容小觑。首先是青年人的责任和担当养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如何通过不断增长学识、开拓视野、勇于实践和探索,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贡献力量,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下,中国许多高校的青年学生有机会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的学生基本都具有在所学语言对象国留学的经历,通过这种深入的“浸润式”培养,学生们增进了对亚非国家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努力践行文化的包容和互鉴,诠释着“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

此外,“一带一路”人才需求的顶层设计也亟需加强,尤其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倡议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具备中国立场,通晓国际规则,掌握沿线国家语言、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具有良好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人才。清华大学的发展中国家项目,北京外国语大学专门成立的北外学院、国际组织学院、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等,都旨在搭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人才,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诚然,“一带一路”是“合奏”,而非“独唱”,倡议的实施势必需要沿线国家人才的深入参与合作,这为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们自身对于沿线国家认识的诸多局限和欠缺。诸如此类人才的培养,将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植根提供深厚的土壤,并进一步促进相互间共识的形成,为人类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贡献更多智慧。(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亚非倡议一带
第二十二届亚非眼科大会(AACO 2022)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