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万华工修巴拿马铁路饱受折磨

2017-06-15候涛

环球时报 2017-06-15
关键词:巴拿马运河华工巴拿马

候涛

巴拿马总统胡安·卡洛斯·巴雷拉13日宣布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时特别提到,19世纪50年代第一批华人前往巴拿马,参与巴拿马铁路的建设。正是华人的辛勤劳作,这条铁路才得以克服种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为后来著名的巴拿马运河建设奠定基础。

华工成铁路的“救命稻草”

中美洲的巴拿马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尽管两大洋相距最窄处不过几十公里,但狭长的巴拿马地峡却将它们隔开。19世纪初,由于运输量的不断增多以及铁路技术发展,修建一条铁路来连通两大洋的货运通道成为当时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英国、法国和美国纷纷调研建造跨巴拿马地峡铁路的可行性。1846年,美国抢先拿到修建巴拿马铁路的权利。美国商人威廉·亨利·阿斯平沃尔中标,他宣布成立巴拿马铁路公司,将建造一条从科隆市出发,一直延伸到巴拿马城附近的巴尔博亚的铁路,全长约76.6公里。

1850年,巴拿马铁路动工开建,而当地恶劣自然环境却不断带来麻烦,劳工及工程设备频繁陷入泥水中,数月内工程进展甚微。更糟糕的是,热带丛林导致疾病在劳工中蔓延开来,数千劳工死于各种传染性疾病,他们每月只能勉强工作一周。劳工短缺成为修建巴拿马铁路最大的难题。

巴拿马铁路公司最终决定引进吃苦耐劳的中国劳工,并派团到中国广东和福建地区招工。估计从1850年到1854年,运送到巴拿马修建铁路的华工多达4000人。根据资料记载,1850年就有船只从中国大陆运送华人劳工到巴拿马;1852年,美国从中国招募300名劳工前往巴拿马,因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和传染病,有72人在途中死亡。1854年3月30日,首批约700名真正的“契约华工”乘“海巫”号帆船抵达巴拿马,这些华工主要来自中国广东省。当年4月1日,《巴拿马明星报》第二版刊登了华工抵达巴拿马的消息,“‘海巫号帆船运载705名华工从汕头出发,经过61天的航行抵达港岸。‘海巫号此行顺利,全程仅11名华工死亡,安全抵达巴拿马港口的有694人,其中4人伤残,全部是男性华工,看来身体状况良好。”

努力工作却境遇悲惨

根据当地报纸的记录,首批“契约华工”上岸后排成长队,穿过城区往工地进发,“每个人都很沉默,没有人在路上说话”。马来劳工小分队成了华工们的邻居,建筑工地上的爱尔兰劳工则对抢夺饭碗的华工满怀敌意,巴拿马铁路公司只得让华工营地尽量远离他们。

在熟悉工作环境之后,勤劳的华工们成了修筑巴拿马铁路的主力,他们任劳任怨努力工作想着早日干完工程回国。比起白人劳工,华工们的铲子每次铲土少点,但工作时间更长,也不会停下来吸烟或讲闲话。华工们经常把装满土的篮子举到头上并边走边保持平衡,这令白人监工很吃惊。此外,华工吃东西的速度很快,他们吃完简单的食物后马上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劳作。结果在每天工作结束时,华工完成的工作量远远超出白人劳工,他们的工作态度受到雇主方面认可。但这进一步激怒了爱尔兰劳工们,他们常常讽刺和羞辱华工。

根据统计,1852年至1856年,从中国大陆广东和福建省招募的华工,经香港或澳门来到巴拿马的约两万人,而整个巴拿马当地人口才不到13万人,华人总数占当地人口总数的16%。但他们得到的报酬相当微薄。根据劳工合同,华工每个月工资为25美元,被公司扣除伙食费、日用杂费和归还从中国到巴拿马的船费之后,实际只能领取4-8美元。

另一方面,华工们抵达风俗奇怪的陌生土地后因思乡情绪和担忧而变得闷闷不乐,许多人患上了忧郁症。由于工作环境恶劣、热病等疾病蔓延以及在异国他乡饱受歧视,曾发生过多起华工集体自杀事件。美国陆军工程部队首席工程师约瑟夫·吉尔伯特·托滕上校后来回忆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天早上所看到的场景,超过100名华工在树林中上吊自杀,他们宽松的裤子在炎热的风中飘动。”1884年,法国运河公司出版物《公报》刊登的文章称,“76公里长的巴拿马铁路,每个枕木下都埋葬着一名华工”。

铁路助华人扎根

巴拿马铁路的完工堪称当时的工程奇迹,建成后大大促进跨大洋间的自由流动,实现数百年来几代人连接两大洋的梦想。巴拿马铁路很快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铁路,直至巴拿马运河开通,它承担着全球铁路中每单位长度最重货运量。不仅如此,这条铁路的存在成了选择巴拿马作为运河开掘地的一个关键因素——巴拿马运河就是与这条铁路平行。

伴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从事修路的华工生活范围也跟随铁路进入沿线各村镇中。工程结束后,很多华人留在了巴拿马,他们从摆摊、跑买卖开始,逐步设立起食品店、水果店、杂品店,然后不断向人口聚集区发展,经营范围扩大到洗衣店、五金店甚至小型制造业。19世纪80年代,清朝出使美洲的大臣张荫桓在奏折描述说,“(巴拿马)仰望龙旗招展,则华人酒楼也,车经开河之地,畚锤未缀,华人沿街列肆,卖食物,不一而足”。

巴拿马运河的修建,带来了新一波的华工涌入。在法国公司修建运河期间,仅1888年广东籍华工参加运河开凿工程的人数就多达2000。光绪三十二年出使美洲诸国的大臣梁诚曾记录称,“(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法国公司)又陆续运去几千名华工开凿巴拿马运河”。1906年美国接手修建巴拿马运河时,又先后引进约5000名华工。

1903年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后,向各国提出予以承认的要求。但当时清政府与哥伦比亚没有外交关系,也没有在巴拿马设立领事机构,双方建交进展迟缓。不过此时华人在巴拿马的商业已经颇具规模,巴拿马城的永和昌、华安、永利成、朱氏公司、三环公司等大商行已是巴拿马全国有名的大型公司。1909年,清朝大臣伍廷芳在考察巴拿马华商情形的奏折中称,“华侨在该埠(巴拿马城)贸易约三千人,商多工少,营业颇称发达”。

1910年,清政府决定按照“各国与巴(拿马)国尚未立约,先行派使之管理,先与之通好,设领,徐定商约”的原则,在巴拿马设立总领事馆,从此开启了两国的正式外交关系。▲

猜你喜欢

巴拿马运河华工巴拿马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巴拿马与中国开展自贸谈判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巴拿马放假庆祝首进世界杯
巴拿马在北京开设大使馆
新纪录
巴拿马运河首次迎来万箱船
巴拿马运河实施临时限航措施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