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烟墨的使用常识

2017-06-15成人杰梁培先

书画世界 2017年4期
关键词:松烟烟粉墨汁

文_成人杰 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松烟墨的使用常识

文_成人杰 梁培先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

古人云:“非人磨墨,墨磨人。”可见古人写字、画画,磨墨算不得一件轻省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墨汁便依托其便捷性、廉价性迅速占领了书画市场,很长时间里,墨块成了相对冷门的文化奢侈品。

墨汁的使用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墨汁创作的书画作品有褪色的可能。相较固体的墨块,墨汁为液态,因而不能很好抑制微生物的滋生。为了防止变质,墨厂通常会加入廉价的化学防腐剂,以延长墨汁的保质期。而防腐剂的加入,则直接影响到墨汁中黑色碳素的稳定性。一幅由墨汁创作的书画作品,如果经年累月暴露在空气之中、阳光之下,就有可能导致整体墨块褪色变灰。(一些徽派建筑中,手艺人经常在白墙上创作书画,由于使用的是传统墨块,作品反而保存得比较清晰。)

二、墨汁胶性过大,加水使用易晕化。很多书画家和爱好者反映,市面上常见的墨汁都不是很好用,比较明显的问题是胶性大,毛笔有时拖不动,写小楷尤为明显。墨汁暴露在空气中不长一段时间,由于水分的蒸发,其中的胶质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变得黏稠、胶着。这就是拖不动毛笔的原因。而加水调和后,又极易出现洇纸晕化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墨汁生产过程中胶和碳素融合不紧所致。传统制墨法有一个词叫“十万杵”,是指墨块成型之前,烟粉和胶必须经过反复杵打。这一过程使得烟粉分布更为均匀,同时反复杵打也使烟粉与胶结合得非常紧密。墨汁制作大多为各种材料的直接勾兑,显然没有这个杵打的过程。因此,碳素和胶的融合程度必然存在着问题,于是,在使用时就容易晕化、跑墨。此外,一般而言,墨块磨出的同等浓度的墨液和墨汁相比,墨汁的胶含量更大。这也导致作品枯笔、枯墨的部分墨汁易脏、易燥。

三、墨汁难以呈现出丰富的墨色变化。当下市场所售墨汁,为了体现其黑亮的特性,往往忽略了墨色本身的丰富变化。墨汁的主要原料为炭黑,黑度高,但材料单一,而松烟、油烟的烟粉中除炭黑这个元素之外,尚有其他极为丰富的“微量元素”的存在。这些“微量元素”是产生墨色丰富变化的物质基础。墨块之烟粉与炭黑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甘蔗和葡萄糖。缺少了“微量元素”,这样的墨汁书写的作品如同剪纸一般,只有平面,没有层次,没有深度,更没有先后。从这个角度讲,墨汁的大量使用,容易使人将书法误解为二维平面的艺术。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希望从一个使用者的视角回视传统制墨给我们带来的与墨汁不同的体验。

传统墨块,一般分为松烟墨与油烟墨。这里的“松”与“油”都是相对宽泛的概念。古人除了以松木烧烟,还曾以“百草霜”(俗称锅底灰)为烟料和胶做墨。此类与松烟特性相似的墨都被宽泛地归为“松烟墨”。油烟墨中的“油”,其实也是相对宽泛的概念。古人烧油取烟,有用活油(动物油,例如猪油)、桐油、菜籽油、蓖麻油种种。其中不同的油类烧烟、做墨,上纸后的效果略有细微的不同,但因其写就作品都泛油光,故而都列入油烟墨之属。

就制墨工艺而言,油烟的制作工艺更为复杂,松烟则相对简单一些。因而,松烟墨的产生要远远地早于油烟,宋代以前,松烟墨一直是用墨的主流。明代末期,油烟墨的制作技术得以突破,油烟墨才得以普及。因为油烟墨的制作成本远高于松烟,使用油烟者也每每以此彰显身份。康熙、乾隆两位帝王的用墨即大多为油烟;曹素功、胡开文这两位制墨大师的一些著名的墨品,也是多为油烟墨。但一般的读书人,还是使用相对廉价的松烟。可以说,明清以来,油烟和松烟是并存的。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松烟墨,以下谈及的松烟墨均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些较为常见的品种。民国、清代乃至更早的松烟墨,因手中并无实物,不敢妄谈一二。

在现在这个墨品众多的时代,该如何判断买到的墨块就是松烟墨呢?或许有人觉得墨块版子上多会标注以区分松烟墨和油烟墨,不必多此一举。实则不然,通常来说,版子上标注是可信的,但也不乏挂羊头卖狗肉之辈。一些墨厂为了提高利润,用廉价的工业炭黑和胶做墨来充当松烟墨卖,已有过先例。因此,区分松烟墨和油烟墨是有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区分松烟墨和油烟墨:

图一:自然光下的洗相纸上松烟墨与油烟墨的反光情况(左松烟、右油烟)

图二:松烟颗粒反光示意图

图三:油烟颗粒反光示意图

图四:现代松烟窑简明示意图

1974年宁夏固原出土东汉松塔墨高6.2厘米,直径3厘米

一、松烟墨磨口多不反光。一般而言,松烟墨磨开之后的磨口乌黑,不甚反光。将磨口对着阳光观察,只有隐隐的古铜光,内敛而沉稳。不过,也有特例。上海墨厂20世纪70年代生产的松烟墨(侧翻花盒一两“黄山松烟”),其磨口锃亮如铜镜一般,光可鉴人。究其原因,是其用胶极好,且杵打到位,墨身极其紧致。经年累月的时间洗礼之后,墨和胶越发硬朗,磨后所泛之光实乃“胶光”。

二、以洗相纸试墨,墨迹不反光。这种办法对于初次使用的人来说,较为便捷且效果明显。其具体办法是:将松烟墨和油烟墨同时写在洗相纸上,待其干后,可见松烟墨迹全然不反光,乌黑深邃;而油烟墨迹则仿佛在黑色的块面上又覆了一层油花。这是判断松烟、油烟之区别的最直观的办法。之所以选用洗相纸,首先是因为洗相纸较好取得,通常复印店都可以找到;其次,松烟墨和油烟墨呈现在洗相纸上的对比感比普通宣纸乃至A4打印纸更为明显。

松烟墨不反光与其烟粉颗粒有关。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松烟的烟粉颗粒较之油烟要大许多,且大小不均匀。也就是说,松烟墨中大颗粒和小颗粒是无规则排列的,当光线投射到磨口表面时,这种大小颗粒不规则的排列导致反射光形成类似于物理中“漫反射”的效果。这就是松烟墨磨口和墨痕不反光的原因。

确定手中墨块属于松烟墨,这只是初入门庭。在不同时期,不同墨厂所做松烟墨,其制作之市场定位、成本预算,以及制作心态、预期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导致了松烟墨中的高下之分、优劣之别。以我们今天的视角去审视,好的松烟墨应具备以下几点特性:

一、浓墨深邃冷峻。用松烟墨写就的作品应呈现出“深邃冷峻”的视觉特性。“深邃”主要是由于其烟粉颗粒大且不反光。相较于油烟墨,松烟墨写就的作品会给人一种有厚度、有纵深感的视觉效果。“冷峻”这个词也是相对于油烟墨发暖的视觉效果而提出的。

其一,今天的用墨者普遍认为,好的松烟墨应在乌黑中微泛青的蓝光。但不是所有的松烟墨都有这个特性。乌黑泛蓝和烧烟所选取的材料有关。笔者曾与墨厂的工作人员交谈过这个问题,为什么今日使用的松烟墨有的发灰、有的则黑中泛蓝。他说,这主要取决于松木中所含“松脂”的多少。一些厂家生产的低端松烟墨,对于烧烟材料把关不严,有的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用一些杂木来充当松木来烧。此种“松烟墨”上纸后,普遍存在着发灰的问题,于是就使用工业炭黑以提高其黑度。

其二,即便都是以松木烧烟,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与各地生长的松树材质有关。中国之大,从北到南,松树不计其数,品种、土壤、气候等都不尽相同,所产出的松木质性自然千差万别。宋代以前制作松烟墨,制墨之地点多有变迁:汉晋时代以中原、山西等地为中心,隋唐时代则易为陕西隃麋,中唐人所著《笔阵图》又提到了“庐山之松”。宋代以后,安徽黄山附近的松木则成为公认的上佳之选。所以今日松烟墨的命名也多与黄山有关(如黄山松烟、黄海松心和黄山松液)。

二、淡墨轻微淡远。通常书法中少以淡墨呈现,墨淡则伤神。所以这一点特性主要是针对国画用墨所提出的。淡墨之首要特点便是“清”。如果一款墨达不到清透的要求,所呈现的作品不免有“脏”的嫌疑。

淡墨清透的原因相对复杂。首先,在窑中取烟的位置是一个关键。好的松烟墨是以“窑顶松烟”为宜,因为能飘到窑顶的松烟烟粉通常都是最细腻、最干净的。其次,取得好烟后还当仔细对烟粉进行漂洗。松粉在烧窑时,不免有杂质混入其中,只有反复漂洗才能获得最纯净的松烟烟粉。未使用过的松烟切忌使用好砚台。有些漂洗不细致的松烟墨中夹杂沙子和松脂的硬质结晶,沙子和松脂结晶硬度远高于砚石,所以漂洗不净的松烟墨极易刮伤砚面。比如,上海墨厂20世纪80年代所做“松烟三宝”(苍松万古、黄山松液和黄海松心这三款墨)于深邃冷峻的墨色来讲称得上是当年标杆性的松烟墨,但是不到位的漂洗也使得在使用时常有沙子划伤砚台。

古人云:“凡墨,胶为大。”有好烟,还须有好胶杵打为墨。在做墨所用胶中,门类甚多,有牛皮胶、鹿角胶、鱼鳔胶、驴皮胶,等等。也有为了降低成本而用骨胶和化学胶的。通常来讲,骨胶和化学胶“浊”,所以,以此二者做墨,磨出的墨液易黏糊,呈糨糊状。在容易取得的胶中,清透的牛皮胶当是上选。

总而言之,好烟、好胶未必能出好墨,劣烟、劣胶必不能出好墨。

松烟已经淡出我们的视野好久,但这并不意味着松烟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就失掉了作用。我以为,现如今碑派金石味书风盛行可以使人们的目光重新锁定松烟墨。松烟墨深邃冷峻,再加上松烟特有的涩感,或许可以使得金石味书风的作品增加沉稳老辣的气象。

约稿、责编:金前文、史春霖

猜你喜欢

松烟烟粉墨汁
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上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特性
墨汁里的小学问
松烟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墨鱼里面的黑汁居然这么有营养
墨鱼喷的墨汁能吃吗
到潞州
松烟和油烟的表面化学性质研究
比发呆
墨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