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7-06-14郭树青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内容诗歌

郭树青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相对于其他学科,人文性是语文最鲜明的特点,也因此赋予了语文学科更厚重的使命。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和促进学生发展,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才可能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据。

诗歌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形式,向来被称为“文学中的文学”。人教版自必修1至必修4,都各有一个诗歌单元,选修中也有中国古代和现代诗的欣赏,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此,笔者试从明确诗歌教学内容的角度,来探讨一下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自己的教学任务。

一、学生本位,尊重情感

在语文课堂里,学生不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载体,而是有情感、有个性的鲜活生命。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浸染,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特别重视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改版)》明确提出“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首先从诵读开始。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因此,诵读不仅是诗歌的主要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欣赏诗歌,要“入乎其内”,置身诗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中的意象和场景再现出来,在想象的世界中,得到美的感受。这也是诗歌所谓“涵咏”的读解方法。诗歌是有血脉贯通流转的活的整体,不能硬性分解,而要反复涵咏感受,才能领悟到作品的真正意蕴。

涵咏的要求比诵读更进了一步,诵读时老师只要做一些节奏和字句上的指导,而涵咏更突出了欣赏者的想象力和细腻感受的重要性。学生在涵咏能力上的差别其实就是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面的差别。这是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能就表面意思和个别字眼去读诗,应从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说,我们的主观感受、生活体验、情感经验,对欣赏诗歌有很大帮助。

“出乎其外”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而与其拉开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对作品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和判断。如果在诗词教学实践中,只强调置身诗境的个人主观感受,而排斥应有的科学分析,是很难实现新课标要求的“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目标的。置身诗境的想象主要运用的是人的形象思维,“出乎其外”的客观分析评价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体两面,两者往往相互渗透。诗词是典型的语言艺术,创作和欣赏都要借助语言,语言的抽象性决定了诗词离不开逻辑思维。诗词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都存在逻辑,对诗词进行必要的逻辑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有利于揭示诗词创作的部分规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兴趣。

三、开拓延展,激发创新

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形式对诗歌鉴赏活动的个体自主性的制约,也是目前高中诗歌教学困窘的一个客观原因,我们不能改变这种形式,但我们可以通过延展艺术尽可能地去摆脱这种困窘。

课堂教学的延展艺术是根据教学目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言语世界、客观文本言语世界、主体自我言语世界所共同構成的环境背景下,来设置教育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机智的技巧。合理使用延展艺术可以突破课堂时空的封闭性,营造学生心理上的自由时空,达到“思接千载,神游万仞”的良好效果。“延”就是延伸,就是联想;“展”就是拓展,就是想象。营造出契合诗歌教学的心理新时空,不仅可以容纳与诗歌直接或隐约相连的现实生活世界、文本的言语世界,更与学生的心灵世界相连,令他们领略诗歌的无穷魅力,获得巨大的审美感动。

进行扩展阅读是课堂延展的重要内容,扩展阅读材料的选取,一般本着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沟通古今中外,开拓学生的思想情怀的目的,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拓展阅读素材的范围,一般也根据教材,从作者、背景、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寻找相关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比如在学习戴望舒的雨巷时,可以拓展阅读《蒹葭》和《等待戈多》,对希望和理想的等待与迷茫,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同时去体会,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所蕴藏着的关于宇宙人生的普遍情感。

在组织学生鉴赏诗歌时,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注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要过于追求统一答案。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品味诗歌的精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探究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挖掘潜力,体验成功,培养创新意识。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二中。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内容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七月诗歌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