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活动 情境体验

2017-06-14赵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景物创设文本

赵江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成为中学课本必选之作。针对这样的传统美文,如何上出故都的秋“味”?笔者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对比他们对《故都的秋》景物描写的处理环节。

A教师,提出问题,文中有哪几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独立思考,先找到景物描写的地方,并旁注其特点,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成果。学生找出了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日胜果等几处景物描写,并做了分析。例如:“……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最后老师总结: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描写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B老师,将清晨静观进行了改写:“在北平,你不出门去,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房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茶,坐在院中,你会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的牵牛花。如果你观察仔细,你还会注意到牵牛花下长着秋草。”

然后对照原文朗读,找出两段文字的差別,学生品味出现差别的原因。最后师生一起小结:平淡的叙事,平淡的语言,是不会有饱满的情感的。而郁达夫注意细腻的描写,以渲染清幽之秋境,注意恰当的修饰语,以突出秋之清静,郁达夫更是在字里行间融进了寂寞悲凉之情,才会有寂寞悲凉之景。接下来学生按照刚才的环节,自己进行改写落蕊轻扫图,并对语言进行对照品析。

A教师采用的是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理解文本的。最后学生能够理解文本内容,能够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但对故都的秋之姿态,秋之意境不能够体验,文本的解读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缺乏深入的审美体验,郁达夫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并没有与师生产生共鸣。

B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创设了语言活动,通过语言活动走进了文本,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郁达夫悲秋、颂秋的情怀。这种活动既有因果思维,又有对比思维,强化了学生二元思维,且对文本,对作者体验得更深,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因此体验比理解更重要。

考试大纲对学生能力提出了五个层级的要求:1.识记,2.理解,3.分析综合,4.鉴赏评价,5.探究。很明显语文课堂只停留在分析、理解的层级上是不够的,因此我们语文课堂必须是审美的、探究的、有思维含量的,能让学生参与体验。

一、创设情境,参与体验

“体验”就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悟。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境,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活动及学习的深度。情境活动包括生活展现、故事经历、实地感受、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语言描述等。

例如教学《雨巷》要真正体验到其凄婉迷茫的意境,朗读时除了要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烘托氛围外,朗诵前还要把学生带回到故事中去。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境中。这种创设情境的体验,可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感悟。学生不仅要将课本语言内化为己有,还要将自己的情感加进去,将自己的故事经历加上去,带着自己走进文本,走进作品人物的内心,走进作者的心灵。

关于文本的课堂活动创设,不要只是提出问题,更要精心设计活动,学生动的方面包括听、说、读、写、演、议、展;文本挖掘方面包括改、编、续、填、删、仿、缩等。

二、激活情感,体验共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性灵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

体验是学生参入作品的第一步,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能激活学生像课文作者那样积极观察,深入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悟。

三、融情于文。言语思维

创造精神源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需要载体的。心理学研究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因此要注重言语思维。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因此,读者必须通过作品中有限的语言去体会作者“十分”的用心,甚至超出这“十分”,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所以,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力,就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不论是用什么手段和方法,在激活情感上,必须注重教师的情感投入,用教师之情去触发和带动学生之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里。当学生用心灵去领悟时,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渗透到了学生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中去了,进而获得了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作者单位:重庆市梁平中学。

猜你喜欢

景物创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创设未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