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再探

2017-06-14代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义项文言含义

代伟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作为高考考查学生语言水平的重要内容,它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属于难度较大的一类题。从历年高考语文得分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失分较严重。笔者在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普遍比较畏惧文言文阅读。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读不懂,其次是自以为读懂了,可题目总做不对,究其原因还是没读懂。而读不懂的原因又主要集中在:(1)文言词语意思不明,(2)文言句式结构不清,(3)文化常识了解不够。针对这三点问题,笔者经过反复的思考和长期的摸索,最终形成了自己一点浅陋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方家的指正。

能否读懂文言文,是由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决定的,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时间积淀的结果。阅读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整体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笔者与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的想法是一样的,要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一靠语感,二靠分析,三靠积累。语感是宏观把握文章的内容,分析是中观理解句子的含义,而积累则是微观掌握词语的意思。语感需要长时间的朗读来获得,分析则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传授技巧,包括特殊句式、特殊语言现象等等,而积累则需要学生大量记诵一些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不仅仅只包括高考《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还包括许许多多在文言文中出现过的高频词,以及这些词语的多个义项。在此笔者只是针对积累这一方面谈一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一提到学生要积累文言词语,许多教师便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后的注释。但笔者发现,课本中出现了的字词注释并不能完全满足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高考语文试卷中,许多即使曾出现在课本中的文言词语,也不一定选用的是我们书本中的义项,更何况还有许多未曾谋面或者说见得很少的文言词语,那么这些词语的含义又该如何确定呢?一旦不能确定这些词语的含义,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很大的模糊性。这些模糊的点越多,整篇文言文的理解也就越困难,做题也就越没有把握。那么,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语文教师该怎么办呢?我想,任何问题的解决还是要从基础性的工作开始抓起。第一,在教授课本文言文的时候,语文教师一定要将整篇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义项多介绍几个,并辅以相应的句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第二,教师还要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根据前后文推测字词的含义。

在这里,笔者以2011年湖北卷的文言文阅读题为例,结合高中所教授的文言文篇目,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见解。2011年湖北卷选用的是西汉刘向的《谏成帝营陵寝疏》。这是一篇奏疏文,是臣子向皇帝进谏的文章。初读这篇文章,我们似乎感觉有些难度,但如果我们认真掌握了课本上的文言字词,了解了一些特殊句子结构,理解起来也并非难事。而有些词语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多补充几个义项,否则会被学生误认为是新词。如材料第一段的“虽无石椁,又何戚焉”中的“戚”字,如果我们只介绍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亲戚”之意,那么在此显然就解释不通,所以我们还必须介绍“戚”的另外一个义项“忧伤”。初中教材里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貌若甚戚者”便是此意。还有后文“不起山坟”一句中的“起”字,我们学过的《鸿门宴》中有“沛公起如厕”一句,其中的“起”是“起立、站起”之意,《過秦论》中则有“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这里的“起”字当“起兵”讲,但在材料中这两个意思都讲不通,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额外地介绍“起”的其他义项了。如果义项过多,无从选择,那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词语进行合理化的推测了。根据前后文,“不”是否定词,“山坟”是名词,指高高的坟墓,那“起”字必定是动词,于是“修建、兴建”之意便会闪现在脑海中了。再比如材料第二段需解释的一句话“藏之中野,不封不树”中的“封”字,显然“封”应为动词,选修课本《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中“封”为“皇帝赐封”之意,《鸿门宴》中也有“籍吏民,封府库”,“封”作“查封”讲,这两个意思套用在材料中都不合适。那么,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介绍“封”的其他主要义项了。“封土聚坟”便是“封”作动词的主要义项之一。

除以上笔者所梳理的之外,材料中还有很多地方都是我们很眼熟的句式或者词语,如“逮至吴王阖闾”中的“逮”和《陈情表》中“逮奉圣朝”的“逮”同意。“天下苦其役而反之”和初中课本中《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矣”句式一样。再有“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中的“被”“离”二字,两句句式相同,一外一内,含义互补。“被”字在《荆轲剌秦王》中出现过,“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为“遭受”之意,此材料意同。“离”也在课本中出现过,《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中“离”通“罹”字,也是“遭受”之意,材料中意思也一样。还有后文的“因之以饥馑”,与选修课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是一样的,“物故流离以十万数”中“物故”一词的含义在《苏武传》的最后一段注释得非常清楚。

通过以上论述,语文教师要想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仅仅只强调课本中词语的单个义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找准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尽可能多地介绍词语的重点含义,同时还要辅以相应的语句分析,不熟悉的地方进行合理化的推测,力求做到无障碍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考试中顺利答题。

★作者单位:湖北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义项文言含义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每个袋子里总有坏土豆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鼹鼠牌游乐场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