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理技法对当代中国画装饰美感表现的影响

2017-06-10涂威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装饰性中国画

涂威

摘 要:中国画的历史源远流长。旧石器时代,人们因生活需要有意识地将石头和动物的骨头加工成具有光洁、对称的形式美感的物品,表现了人类最初对审美的理解;新石器时代,陶器出现,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盆内生动的图案样式和内容为装饰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即花鸟装饰之源头。中国画发展到当下,受各方面文化影响,其形态得到了极大的突破,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题材,观念等的多样化。

关键词:中国画;肌理技法;装饰性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57-02

中国画的审美和技法从萌芽发展到宋代的巅峰期、经历明清时期的稳定期、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当下,发生了前所未有地变化。尤以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之革新为最,而引起这一革新有内外两个因素,外部因素即中外文化的交融使这一革新成为中国画发展之必然;内部因素即传统中国画的程式化艺术表现语言难以满足时下创作者的画面要求,且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审美水平有显著提升,创作者为了回应人们的审美需要进行创新从而导致了这一革新。

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体系极其丰富,本文主要是从肌理技法与制作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肌理在当代中国画中的新面貌,旨在得出肌理对当代中国画装饰性美感重要性。

一、古典绘画中装饰性的表现

(一)中国画的肌理制作的历史

中国画自古以来就具有装饰性,古典绘画既有“十八描”“三矾九染”等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也有如“泼墨法”“弹雪法”等特殊的技法,明清时,画家们根据自己的画面需要,将墨和胶按照不同的比例混合使用,并达到画面所需的特别的效果,“海上三任”之一的任伯年,他的作品里就出现过特殊的胶矾效果。还有如居巢、居廉等所使用过的撞水撞粉等技法。

时移当下,传统的技法已经难以满足画面的表现。人们的审美要求新的绘画风格产生,因此新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应运而出。诸多的画家在这个艰难的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身体力行,为发展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取得了硕硕成果。

当代中国画创作用到肌理技法的种类颇多,但是對中国画技法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肌理效果除了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也极大丰富了中国画艺术的表达语言,如一些常用的肌理技法还有揉纸法、拓印法,喷绘法……

(二)肌理与装饰性的关系

肌理,按《说文》中的记载,“肌”即“肌,肉也”,《史记?扁鹊列传》中对“肌”解释为“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等,可引申为“皮肤”的意思;说文中的“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理”即物质世界里事物表面的纹理结构。

肌理是这些事物质感的直接体现者,从人的感官来看,物质世界中的肌理体现在人的掌纹,岩石的纹理,树叶脉络等,表现为事物表面或粗糙,或光滑,或凹凸不平……

装饰性,《辞源》解释为“装者,藏也,饰者,物既成加以文采也”, “物既成加以文采也”即装饰是源于生活,是人类的意识产生的一种必然行为。在绘画中,装饰是物体表面起到艺术美化作用的装饰性元素。

凡物体皆有其肌理,在绘画活动中,肌理制作灵活多变,形成的特殊效果丰富了画面,同时增加了画面的装饰感,艺术家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或者是不同的肌理效果都会对加强或减弱装饰性的表现。

中国画的装饰性特点表现在构图、造型、赋彩、以及肌理上。中国画的构图是极为独特的,它将不同时间或者不同的空间的事物置于同一画面之中,且不同于西方绘画科学的透视构图法则,如《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在造型和赋彩方面不是去刻意追求与所描绘的客观物象的相似性程度,而是创作者们对物象的形进行夸张的变形处理。

二、当代中国画语言变化以及装饰性体现

当代中国画是在继承了传统中国画基础上进行延续和发展的。它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图,造型,勾线,赋彩等。它是区别于西方绘画且独具特色和美学品格的一种画种。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它吸收了西方的构成学,并且把其装饰美感引入画面,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以及审美情趣,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肌理效果是在创作者的主观情感控制下产生的,是创作者的情感承载者之一。在制作肌理效果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天气的好坏以及作画者的心态等等,因此在作画的时候应当充分地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有意识地减少不利影响,有效地发挥出肌理效果的正面作用。

简而言之,在使用肌理技法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平衡度”,在创作过程中,不能因为过分的追求肌理效果而丢失了肌理在画面中的正面积极作用。

随着 文化发展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使用肌理技法来表达事物的色彩和质感的途径越来越多,应当明确对肌理的认知,从而丰富当代中国画的肌理语言。

研究肌理效果在国画创作中的运用,虽然是站在肌理技法的角度来研究,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国画中使用肌理技法时,无论我们是用何种手法和工具或者加入其他的物理或化学的成分,还是秉持何种绘画指导观,中国画这一立场不能被丢掉,即材料必须是国画材料:宣纸,墨,国画颜料等。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它反应出中国画的基本特征。此外,中国画的艺术表达语言也只能被丰富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画中,我们根据创作者的价值观念和使用肌理表达的作画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画家是在表现现实生活时对传统的技法使用相对多些的画家;另外的一类则是根据画面的需要,画家将传统中国画艺术与国外艺术的表现元素和构成学元素,或者是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引入到中国画当中进行肌理效果的制作,兼容并蓄,中和发展。

(一)传统肌理方法的表现

画家在创作时,根据画面需要,有时传统技法用得相对多些。国画家用传统的绘画技法和肌理效果来对画面的某一部分处理,用这样的手法表现当代人物内在的复杂思绪,传统中国画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不停地进行革新, 如中国画特殊肌理方法中的积水、积色、积墨、拓印法、撒盐法、蜡笔法等的应用,增加了中国画的对生命的表现力。如何家英的《秋冥》中,少女身穿的白色针织毛衣则是这幅作品最大的亮点之处,画家用沥粉法表现毛衣的质感,用积水积色法表现天空深邃的意境,借鉴了宋代绘画作品《出水芙蓉图》中用到的沥粉法和《豆荚蜻蜓图》中的积水积色法。宋代画家为表现芙蓉花的生命力在技法上用沥粉法表现芙蓉花花蕊,使用积水积色和冲洗的方法表现豆荚的新鲜质感。无论是《出水芙蓉图》,还是《豆荚蜻蜓图》,亦或是《秋冥》,沥粉法和积水积色法的使用都为这两幅画面增加了不少的装饰性韵味。

(二)肌理表现新形式

当代中国画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相当一部分的国画创作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绘画上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创新,如有的画家通过对作画用具的选择或对技法的取舍进校创作,作品的效果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而当代国画家陈子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她曾说:“创作状态一定要有最直接的感受,时代在变,感受也在变,有些老的技法用来表现新的感受已经‘力不从心了,所有该抛弃的一定要抛弃”(《当代工笔唯美新视觉?陈子工笔人物画赏析》)。

在她的《花語》作品中,画家用具有的特殊肌理的植物纤维麻纸为载体,使得水色在其上交融干透之后留下色彩自然渗化的特殊的肌理痕迹。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当代工笔画画家罗寒蕾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一件放大印刷品上有很多由圆点和线组合而成的肌理效果,并将其引入到自己的作品《日日是好日》中,画家事先将带有网格的织物(如衣服,蚊帐等)上彩,用拓印的方法将织物网格状肌理拓印到画面中,再通过笔绘深入这种肌理效果,而没有被网格覆盖的人物的头和手等皮肤部分也越加的耐看。这种网格肌理效果被误以为是织物实体,有的人则以为这是打印上去的,可见这种肌理效果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了,其装饰性可见一斑。

陈子和罗寒蕾各自作品中用到的表现手法,无一不从侧面表达出了画家内在良好的、深厚的艺术文化修养,表明了画家作画时已经不是单纯的用技法去表达客观的事物了,画家是把自身的情感和修养也融入到了画面中去了。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因其独特的装饰性特征要求创作者们不断的创新,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虽然肌理效果的装饰性美感是强烈的,内容丰富的,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肌理技法的运用也有其积极性和消极性,在创作的过程中,难点在于不是肌理技法运用的新颖,而是在于运用得是否得当,肌理效果在制作过程中充满着偶然因素,如在作画之前,我们应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自己最好的状态投入到绘画当中去,这样就为画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制作肌理效果之前,我们应当充分的了解我们用到的材料的特性——如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

然后,必要的时候天气因素也应该被纳入到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如我们在使用积水积色法的时候,如果天气太干燥或太潮湿,我们可以对画面需要处理的地方进行喷水或去水干燥处理,等等。然而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偶然因素的存在才使得肌理效果具有其独特的魅力。除了这些偶然的因素,我们也不能在画面中滥用肌理效果,不能为了效果而破坏了画面的整体性,以免因小失大。作画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技法和效果是为我们的作画意图服务的。因此想要用肌理技法建立起画家与作品之间的感情和意境表达的桥梁,只有把装饰肌理合理的在画面中运用,才能将肌理的装饰作用发挥出来。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2016年湖北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6ZD04。

指导教师:陈媛媛

参考文献:

[1]殷清华.当代工笔人物画肌理语汇之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卞小燕.浅析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之风[D].扬州:扬州大学,2007.

猜你喜欢

装饰性中国画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住宅入户门装饰性探究
汉画像石艺术在装饰性绘画中的思考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Marco Ma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