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不同底物的红曲霉发酵产色素的研究

2017-06-10余帮荣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7年16期

余帮荣

摘 要:红曲色素属于自然色素的一种,随着生物科技等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底物被运用于红曲霉色素反应加工中,最终得出的红曲霉色素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价值,而且不同底物所产生的色素量也有所差异。文章分析了红曲色素的性质以及不同底物红曲霉发酵产色素的差异。

关键词:不同底物;红曲霉色素;发酵生产

长期以来,红曲色素的生产都依赖于固态发酵技术,但是,这一发酵方式通常要耗费一定的底物,而且过程复杂,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等的投入。液体发酵法逐渐得以发展,将其用于红曲霉色素的发酵生产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

1 红曲色素性质

1.1 成分构成分析

有很多类色素构成,形成了成分复杂的混合型化合物。由于实际发酵过程中所选的培养基成分,所处的发酵条件等各有区分,使得其组成也存在差异。这一色素的合成过程:乙酰辅酶A(1分子),丙二酰辅酶A(3分子),受到特定物质的辅助,经过化学反应逐渐生产四酮化合物,再进一步反应,不但地升级化合物等级,直至最终出现胞内色素。

这一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构造等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研究,到了七十年代研究专家得出了其六大基本构造,随着研究的深入,红曲色素逐渐实行了分离鉴定,并衍生出橙色素。

1.2 理化性质

形态为粉末状,颜色:深紫、红色,有一丝臭味。一般当温度达到165度以上时发生熔化,最大吸收波峰:410与510nm。按照其性质划分包括三大类:脂溶性色素、水溶性、醇溶性。其中脂溶性色素实际运用中体现出良好的溶解性,可以溶解在醋酸、乙醚等溶剂内部,实际的实验中通常将乙醇和醋酸视为最主要的溶剂。试验证实:红曲色素也能够在水内溶解,其中水的酸碱度会影响其溶解度,一般来说水溶液偏向碱性时会发生溶解。水溶液中的色素含量大小会使得其呈现出不同颜色,例如:低含量时为红色、相反,则逐渐变成黑色、褐色,而且出现荧光。能够很容易地让蛋白质上色,而且颜色牢固,不易褪色。

同普通的色素相比,紅曲色素的色差相对稳定,不轻易出现变化。然而,溶液的酸碱值则可能影响其色差。特定的酸碱值区间,其吸收波长、色调等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然而,当酸碱值达到极限值时,其色调将有所改变,实验证明,红曲色素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是,当遇到阳光时,则会出现色变,例如:光照达到五小时时,将变成橘红色,如果在太阳光下持续存放五十天,其色素将逐渐消失,残留量只有20%。红曲色素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其他的氧化剂材料、还原剂等都不会影响其化学性质。其他的金属离子,例如:Zn+,Na+等都不会对色素带来太大的影响,因为遇到这些离子,色素颜色依然稳定不变,然而,遇到重金属离子时,色素颜色则将发生变化。例如:遇到Cu2+时,红曲色曲只需存放一天,其颜色就逐渐朝着红棕色发展,而且会形成沉淀。基于红曲色素这样的性质,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要尽量远离重金属离子,要避开自然光。

2 红曲霉素发酵不同底物产色素

这一物质的发酵通常将大米作为基础物质,具体发酵方法为:固态发酵法。或者采用葡萄糖、淀粉等充当基质,采用液态发酵法来发酵。同时,由于其使用规模扩大,更多的底物用来发酵,例如:谷物、农业废渣等,实际的发酵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效果。

2.1 红曲霉发酵谷物生产色素

部分研究者采用小米作研究原料,对其进行发酵,最后生成红曲色素,并得出了过程反应参数,实验得出结论:将小米作为原料,内部应该按照一定比例填入麦芽酚、谷氨酸钠等,才能真正生成红曲色素。同时,也有部分研究者将小麦粉混合物质用作实验底物,进行红曲霉色素实验,最终实验证实:如果所采用的小麦材料质量较低、质地较硬时,能够得出高质量的红曲色素,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成效。同时,可以将氯化铵加到培养基内部,最终生成橙色素,为了生成红色素,则应填入硫酸钡。部分行业专家将红曲霉M342充当发酵菌株,选择玉米粉充当实验底物,经过发酵反应处理最后生成色素,经过大量实验证实了,这一液态发酵的试验方法所生成的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一般能够对食品进行调色,而且也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同时,部分研究人员借助玉米浆来生成得出红色红曲色素,经过实验证实,这一方法能够增加色素的生成量,要比普通物质生成更多的色素,同时,这一培养基可以极大地控制胞内色素,确保色素最大程度地释放。

其他研究者则将其他的农作物或经济作物,例如:大米、大豆、玉米糠等充当底物,同样选择液态发酵的化学反应模式,最终胜出红曲霉色素,分析得出了各类基质可能对反应带来一定的影响,最终反应结果呈现出:所采用的底物有利于红曲霉的健康生长,其中黑米作为底物的反应效果最佳,特别是能够产生较多的氨基丁酸。

参照各方实验研究得出,不仅大米能够作为底物来进行红曲霉素实验,其他的普通谷物,例如:玉米、小麦等也同样具有类似的功能和作用。

2.2 农业与工业废物来发酵出红曲色素

一般来说,农业或工业的废弃物也可以通过发酵反应来生成红曲色素。例如:不用的菠萝种子粉可以通过固态发酵的方式来生产红曲霉色素,但是,其种子粉的粒度应该达到0.4-0.6nm,无需借助任何外部物质,就能生成色素,可以尝试向内部填入氯源,这样能够促进水溶色素的大量累积,最终可以生成红、黄两种色素。

相关研究者将麦麸作为底物,慢慢地培育出红曲霉物质,通常在麦麸中成长,通过发酵的方式得出红曲,而且通过次级代谢的方式得出红曲色素。这也证实了麦麸可以充当红曲色素反应的底物。

另外一些研究者将农村生产中不用的玉米内芯水解液来充当碳源,分析这一物质对于红曲霉液态发酵过程中色素水平的干扰,而且也不断调整并优化发酵条件,最终得出:玉米内芯水解溶液也可以充当红曲色素反应的碳源,而且色素的产量也相对较高。

其他研究者则将耐寒植物,仙人掌作为底物,汲取仙人掌汁进行发酵处理,最终用来生出红曲色素,而且凭借两级发酵,最终得出红曲色素会受到溶氧浓度等的干扰。

部分研究者也将紫红曲霉充当发酵菌株,或者采用甘蔗的残渣充当基质,按照一定比例加入蛋白质,从而促进色素的生成,实验证实,最终所形成的红曲色素性能相对稳定、酸碱度优良,证实了农业废弃物、残渣等都可以用作红曲色素的生产。

与农业废物相对应的工业废弃物,例如:生物柴油也可以用作红曲色素的生产,一般将来自于柴油的甘油来充当红曲霉发酵物,从中分析了这一物质用于红曲色素生产的价值,经反复实验得出,生物柴油废物可以用来发酵生产红曲霉色素。

3 结束语

经过多重底物的实验,选择不同的基质与底物,对应所产生的红曲霉色素有所不同,其中荞麦粉、木薯粉等能够得到更高的色素产量,其他的农业废弃物质,例如:甘蔗残渣,玉米内芯等也可以用作红曲霉色素的生产,实际的红曲霉色素生产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这样不仅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实现了资源重复利用,能够提高红曲霉色素的生产量。

参考文献

[1]马相杰.红曲霉菌发酵过程控制及红曲色素稳定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2]范志诚,徐伟,王金凤,等.玉米液态发酵制红曲色素及在食品防腐中应用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2,35(12):89-92.

[3]陈勉华,吉达维,马人杰,等.不同发酵基质对红曲重要代谢产物的影响[J].中国酿造,2013,32(3):22-24.

[4]邢淑婕,周颖,刘开华.玉米芯水解液发酵生产红曲色素的研究及条件优化[J].中国酿造,2010,29(9):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