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高效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2017-06-09顾新辉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导图信息技术思维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使之成为归纳推理的助手、探索创新的助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助手,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动态几何

最近,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检索主题“高效教学”,发现论文有800多篇;检索主题“高效教学”并且包含“数学”,发现论文有20多篇;检索主题“高效数学教学”并且包含“信息技术”,发现论文为0篇。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还没有大面积展开,理论研究的成果还不是太多,尤其是与具体学科(如数学)的融合还不够。本文将从运用信息技术这一角度,谈谈如何进行高效数学教学。

一、高效数学教学的内涵

吴增生的《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一文认为,高效教学指的是通过教师组织引导,所有学生都产生高效率学习行为的课堂生态系统。高效率的核心是在单位时间里取得学习的高收益,即尽可能好的学习效果。数学教育应该是更关注基于脑、适于脑和发展脑的教育。王光明教授在《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两文中指出,高效的数学教学是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学习,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较强的效率意识、浓厚的理性思维、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的行为。高效数学教学行为与低效教学行为相比,应该凸显科学性、智慧性与艺术性等特征。高效数学教学往往都是在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与问题。杨田、王广辉在《透视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一文中指出,高效数学教学有清晰的教学流程、丰富的教学语言、精选的教学问题,辅助教学行为有真诚的教师情感、深入的课堂交流……笔者认为,高效数学教学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它不能只停留在某一节课或某几节课的高效上,更应关注的是长远的、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的高效。

二、信息技术:时代的需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同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探索和发现。

祁平的《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一文呼吁,现代教学技术上的应用要在有效性上下功夫,要成为完善和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的现代“技术”。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传统”與“现代”的关系,让技术的运用科学有效,并使学生经历 “无图语言→有图语言→动感图语言→无图语言”的思维过程,这样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才更为深刻。

杨田、王广辉的《透视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一文指出,应把控制好课件展示的时机,把多媒体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得力助手的作用,定能有效促进高效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信息技术:高效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常见的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已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函数图像的教学中,可以避免大量重复的画图过程;正方体侧面展开的动画呈现丰富了学生的直觉感知;一些随机试验(如模拟蒲丰投针计算π的近似值)得以在课堂内实现……这些静态和动态的演示极大地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但这只是浅层次的高效数学教学,我们更需要的是那些深层次的,能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高效数学教学。

(一)归纳整理的助手

以思维导图(iMindMap)软件为例,它是归纳整理的得力助手。在数学教学开始阶段,思维导图就是一张很好的“知识地图”;在数学教学结束阶段,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良好知识体系的形成——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使概念之间的联系更为清晰。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与传统的直线记录方法完全不同,以直观形象的图式建立起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它往往是从一个主要概念开始,随着思维的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的一个有序的、发散的图。它是对思维过程的导向和记录。学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迅速掌握整个知识架构,从而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形成,促进知识的迁移。

以余弦定理的教学为例,在该章的复习课上,师生共同合作,最后构造出如图1所示的思维导图,由此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将是一幅有关余弦定理的美丽画面。学生若能结合其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和证明方法等,浮现出体现相应内容的例题或习题,他们对余弦定理的理解将更为丰满。

(二)探索创新的助手

波利亚曾指出,形成过程中的数学看上去是一种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形成后的数学看上去是欧几里得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系统演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再现数学的发现过程,获取“做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了更多便利的工具。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GeoGebra等动态几何软件(DGS)中的几何图形设计都是以欧式几何为理论,构造的图形精确而清晰,具有强大的动态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让学生在基本的数学活动——如计算、抽象、假设(猜想)、证明、应用、验证、建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变异”,抓住数学最本质的东西,看到数学的灵魂,最终学会“做数学”。

如在复习课中,借助信息技术,可以高效地把与抛物线焦点弦相关的知识串接起来。如图2所示,绘制抛物线y2=2px(p>0),过焦点F构造一条直线l,l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当直线l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垂直时,容易得到y1=-p,y2=p,从而有y1y2=-p2。改变直线l的倾斜角,借助几何画板的度量和计算功能,发现依然有y1y2=-p2。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起,纷纷思考为什么。进而通过构造点A、B在准线上的射影M、N,测量∠MFN的度数,发现等于90°。改变直线l的倾斜角,依然有∠MFN=90°。学生中很快有人发现,可能会有一系列与抛物线有关的定值问题出现。学生的思维迅速打开,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得以提升,继而探索出如下一些结论。如图3,过点A、B分别作抛物线的切线,两切线相交于点M,有:(1)∠AMB=90°,∠MFB=90°;(2)点M的横坐标不变,即两切线的交点轨迹是一条直线(即抛物线的准线)。如图2,有:A、O、N三点共线,B、O、M三点共线。有的学生借助几何画板中点的分离与合并功能,把焦点F替换成x轴(即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点P(x,0),其中x>0,观察发现依然有x1x2、y1y2为定值这个结论……师生结合变易理论和动态几何“变中不变”的关系,在四种变易范式(对比、分离、融合和类比)指导下,由动态几何的“变”(即拖动)探寻变中之“不变”(即根据实时测量,从量的角度刻画不变属性),为探索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又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教学中,一种大胆的教学方法如下:借助信息技术,在几何画板中先任意画一个△ABC,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与它形状和大小都一样的△A′B′C′。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得到若干种方法:

(1)如图4,在△ABC所在平面上任取一点B′,过点B′作l1∥AB,l2∥BC。然后,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圆,与l1相交于点A′。再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圆,与l2相交于点C′。则△A′B′C′即为所求(当然△A′′B′C′′也是满足要求的三角形)。

此法包含的就是“边角边”的判定定理。

(2)如图5,在△ABC所在平面上任取一点B′,过点B′作l1∥BC。然后,以点B′为圆心,BC长为半径画圆,与l1相交于点C′。再以点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圆,以点C′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圆,两圆相交于点A′。则△A′B′C′即为所求。

此法包含的即是“边边边”的判定定理。

学生在拖动点A(或B、C)的过程中,发现不管原来△ABC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如何变化,按照他们构造的方法所绘制的三角形也同步变化(保持全等),动态感受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孕育数学发现的可视化环境,为情境建构了物理的模拟模型,这是一种高效的数学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定理、结论的呈现形式,使学生于其中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经验;它在变化中凸现其不变性,使学生于其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由此,学生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予的一种探索创新,体会到高效数学教学带来的乐趣。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助手

下面简要以数形结合思想和极限思想为例加以阐述。

“形缺数时少直观,数缺形时难入微”,信息技术为抽象的数学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高效地丰富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许多代数问题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几何化,从结果着手,有了直观认识后,再进行代数方法的求解,则会事半功倍。比如,求方程ax=logax(a>0且a≠1)的解,很多学生画出简单的示意图(如图6)后,发现有时有一个解,有时无解。在不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条件下,是很难想象到有两个、三个解的情况的。如果先借助几何画板,作出两个函数y=ax和y=logax的图像,然后改变参数a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如图7),再去思考为什么,学生的研究将不再是盲目的、低效的。

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为极限思想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比如,在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传统的方法是:教师先展示把圆面平均分成8份、16份和32份后进行拼接,然后告诉学生当分割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所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事实上,学生对这两个“越来越”的体会并不深刻。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在课堂上让学生自我尝试,当输入的分割份数越来越多(比如从32份到64份,再到128份),呈现在眼前的是如图8所示的一系列变化过程时,学生的视觉受到极大冲击,对极限思想的感悟更为形象、高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许多学校具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如电子白板、TI图形计算器等),但是“软件”(主要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远远没有跟上。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创造一个“做数学”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更多地通过数学活动过程的学习,学会猜想,学会推理,学会思维,那么高效数学教学将不再只是一种理想的追求,而是理想的不断实现和超越。

参考文献:

[1]吴增生.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11(1).

[2]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J].数学教育学报,2010(5).

[3]王光明.高效数学教学行为的特征[J]. 数学教育学报,2011(1).

[4]楊田,王广辉.透视高效数学课堂教学行为——基于优秀初中数学教师的个案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1(2).

[5]祁平.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的哲学思考[J].数学通报,2007(2).

[6]【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李新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7]植佩敏,马飞龙.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变易理论与中国式教学[J].人民教育,2009(8).

(顾新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研究。)

猜你喜欢

导图信息技术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