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职美术教育的“工匠精神”

2017-06-09岳凡力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

岳凡力

【摘 要】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单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需要工匠精神,作为“工匠摇篮”的职业教育也应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教学日常。所谓工匠精神既包涵对工艺精神的追求、也涵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这一点与中职美术教育所提倡的技能教育培养职业能力、审美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传技育人”则是现代中职美术教育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美术教育;传技育人

工匠精神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其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职业人精湛技艺的要求,即对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产品质量意识、以及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即鼓励职业人在他职业生涯中发现自我、表述自我的人文情怀,表现为对人类自我的关怀、社会发展的关切、以及自我价值的体现和对职业尊严、人性尊严的追求。工匠精神与中等职业教育美术课程中所提倡的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美育培养人文素养教学理念有着同样的精神诉求。笔者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美术教育已有十年,现结合当前中职美术教育现状、学生就业情况和已有的教学经验,试分析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體现其“传技育人”的价值。

一、中职教育中对“工匠精神”、“职人”内涵的再解读

不少人刚听到“工匠”这个称呼时,往往会误读,认为就是一种机械式重复劳动工作性质的工作者。但所谓“工匠”一词的含义和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渊源,并不是单由“体力劳动者”一意便可概括。

须知能被称为“工匠”,是有两个条件的。首先必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作坊;再则必须有稳定的师徒关系,以保证技艺的传承与延续。满足了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手艺人就是“工匠”,但条件只是“匠”之皮毛;而“匠”之魂,则是手工艺者对工作至死方休的热忱和对作品完美程度近乎苛刻的追求,这就是工匠精神。因此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有手工业者、工人才应具备“工匠精神”,这应是我们当今所有职业人都该具有的品质。

曾给高一新生分享过纪录片《寿司之神》,是大卫·贾柏拍摄的,通过讲述全球最年长米其林三星厨师小野二郎及其两个儿子的职业奋斗史。影片里面小野二郎曾反复对我们提到一个词,“职人”。职人,日语しょくにん,字面意思就是职业人。但在这简单词义的背后却包含着坚忍不拔、精益求精和守护传统的职业精神。因此我认为这个词语是对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尊称。能获此称号的职业人,当令我们敬佩。

随着科技进步,产业格局发生巨大变革,当今现代社会职业人的职业生涯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社会进步后,现代工作对职业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业人员如何能胜任一个工作岗位?这不单靠技艺还依赖智能,很多工作岗位合并、工作范围拓宽,对职业人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都是全新的挑战。

可传统中职教育的教学内容多以能用、够用为原则,少有其他方面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技能单一,且并不能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多少建设性作用,因此中职毕业生的岗位稳定率并不高。综合多年中职学生顶岗实习跟踪调查情况和企业反馈信息,不难发现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多样性的工作机会,转岗、转行或者停止就业继续提升学历都是常态。

中职教育是面向就业和市场的综合性教育,根据职业发展的需求,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故而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综合的、立体的,要在每一个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工匠精神”,在受教育阶段除了学习基本的专业技能,还要获取技能以外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丰富个人素养,以便职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等职业美术教育中应该体现 “工匠”之“精神”

中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美术教育的独特性,那就是美术教育要体现“双强”,一是专业性强,即指学习的定向性、范围性明显,教学活动围绕一定目的开设;二是实践性强,教学内容提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演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学达到技术技能过手的目的。前面也已说过,掌握了“技”充其量也只是个简单手艺人,还缺乏职业人内在的“匠心”,我们拿什么淬炼学生的“匠心”?

既然讲美术教育,我们纵观中国古今书画、工艺精品的魅力所在,不仅仅在其画面、辞章之美,也让人醉心于其制作精巧之美,常常会为人赞叹“巧夺天工”。这些艺术家的艺术修行之路,除了刻苦研习、虔诚修心外,还需要广博的见闻和积累,加之无数遍的艺术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才有可能使技艺最终走向完善。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职业意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个体意识对自身职业活动本身及价值的认知,是自我情感和综合态度的反映,包括自我行为规范、团队竞争合作、单位创新创业、弘扬企业文化、追求质量效益等多个方面。这种意识对个体职业素养、品德发展、乃至职业生涯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这就是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工匠”之“精神”。

三、传技育人是为“道”

中国古代哲学在谈论“工匠”时常用“道”和“技”两字。“技”是巧夺天工,“道”是宛若天成;“道”高于“技”,却可以由“技”近乎“道”,视为技艺的最高境界。“道”代表着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宇宙万物本源和事物普遍法则。追寻 “道”,也是超越“技”。

学生通过课堂,磨练“技”。获得技术能力的同时领略技术的精神之源,传递给学生的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本身,而是渗透职业生涯的行为素养。提出“认真下功夫、一丝不苟、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在每堂课上、每幅习作上沉淀内心、执着探索,学会精益求精。将“做与思”、“手与脑”、“行与知”交相为用,恰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外在身体力行的“修行”演化为心理层面的“道”。

“工匠精神”存在于每位职业人的血液里。职业教育根基也在此,通过教育传授学生的“技”,通过工作磨练学生的“艺”,让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追寻属于自己的职业之“道”。

参考文献:

[1]马修.克劳福德.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刘晓.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5.

[3]刘晓.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教育与职业,2010.

[4]根岸康雄.精益制造028:工匠精神[M].东方出版社,2015.

[5]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6]冯智军.艺术界亟需怎样的“工匠精神”?[J].中国文化报美术周刊,2016.

[7]张菊.创造精致文化的工匠精神[J].美术与设计,2015.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
用“工匠精神”打磨中国品牌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