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课本《孟子》中的民本思想

2017-06-09王润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本思想现实意义孟子

王润

【摘 要】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对《孟子》一书关注度极高,其中《孟子》选文中的民本思想更引起我们的重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启发学生重视并理解《孟子》一书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也尤为重要。小到个人,当今社会每个人都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下的受益者;大到社会,确定中国当代的“以人为本”观念,就不能不使人记起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及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孟轲——孟子。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客观评价;现实意义

一、引言

时至今日,“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现,这不得不说是孟子思想在当代产生巨大影响的体现。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也很容易感受到《孟子》一书中“育人”的价值,因此,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对《孟子》高度重视。下面我将对中学课本中《孟子》选文内容进行列举和分析,帮助学生客观全面认识孟子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孟子》选文中民本思想的体现

《孟子》一书现存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不仅有“性善论”、“春秋无义战”诸说,更有“仁政”思想和“民贵,社稷次之,君轻”的主张。

1.初中课本《孟子》选文举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中的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里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和”思想,强调“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我们不得不佩服:在那个战乱不断、相互攻伐的时代,孟子不仅承袭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而且比孔子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在天、地、人之间,孟子明确地强调了人民的作用和地位。

2.高中课本《孟子》选文举隅

(1)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的一章,文章记叙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虽然这是一篇孟子为了应对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阐述自己的富民、教民主张,表现“仁政”思想的文章,但文中所表现出的孟子坚定的“以民为本”立场,对当今社会的我们,尤其是当权者有很大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文章中孟子提出了其仁政思想,具体内容如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在这篇文章里,孟子不仅为统治者勾勒出一幅以民为本、实行仁政的美好蓝图,他还提出了“使民加多”乃至“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措施:一是作为国君要“制民之产”,给黎民“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做到顺应农业生产,让人民“养生丧死无憾”;二是要发展教育,要以礼乐教化来教育百姓,使他们懂得礼仪,那么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便会展现在面前,就能达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理想状态;三是要学会“罪己”,当朝廷出现问题,社会出现饥荒,国家出现动荡时,统治者要懂得承担责任,学会反思和自我反省,思考如何维迟国计民生,即孟子所说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三节《民为贵》中,有这样的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在国君、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孟子认为人民重于国君,这是一种新的观念,简直颠覆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纲常。

三、对《孟子》中民本思想的认识

1.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孟子作为一代伟人的爱民情怀

孟子“仁”的学说把对“人”的认识放到第一位,“仁也者,人也”。他强调人对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人人有贵于己者”,表达了对个人价值、意志、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孟子“王道”与“仁政”的政治主张,构想和设计了先“富民”而后“教民”的理想王国。虽然“迂远而阔于事情”,然而,孟子“以民为本”的心灵世界,表达出对人民深厚的爱。

2.结合历史学、文化学的客观评价

(1)从历史学和社会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在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民权与君权、民主与专制是截然对立的。反映在社会意识中,其实就是“愚民”政策,统治阶级会用各种纲常和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自由,束缚人民人格的健全发展。这种封建意识根深蒂固,影响既深且远。中国封建社会是君主专制的社会。说到底,孟子的民本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仁政爱民的思想,无疑是以维护当时的统治为出发点的。虽然这样,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孟子思想中的“民本”精华部分,显然是与封建专制格格不入的。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孟子及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采取实用主义态度。

(2)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尚书·泰誓》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爱人”、“富民”、“有教无类”的民本思想,而孟子作为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的李世民、杜甫、范仲淹、黄宗羲等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最重要的身份标识之一。

此外,许多文化名人对《孟子》中蕴含的民本思想给予了评价。胡适先生认为,在孟子思想中,“有一种平等主义”,“很带有民权的意味”。这在先秦时期绝无仅有,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中,也十分罕见。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一书中指出孟子的民本思想为“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皆为民设,所谓君亦为民设。”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书中就特别指出了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孟子》中民本思想在文化学上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3.颇具现实意义

无论是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个是“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之后胡主席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坚持以人为本”),还是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不与《孟子》中的民本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可以说,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孟子的民本、人和思想,依然深刻影响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民族。民为水,君为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一直传承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

參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大出版社,第90页.

[2]《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7年第8期第107页.

[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09页.

猜你喜欢

民本思想现实意义孟子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浅析彭德怀庐山上书事件体现出的民本思想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