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 创“新”阅读

2017-06-09肖江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5期
关键词:开放课堂提高能力教学策略

肖江

【摘 要】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拓展无限的阅读空间,提高效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们创新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的妙趣,提高语文实践能力,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

【关键词】教学策略;创新阅读;开放课堂;提高能力

一、引言

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就很了解,他能够说出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智力水平,并且针对不同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各种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我今天探讨的重点不仅仅是学生群体,还有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我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教科书为例,浅述自己教学教研中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二、由课题切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它蕴含着全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发学生质疑,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及情感的熏染。

我上学期执教的校内公开课《钓鱼的启示》,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读课题,想一想,课文可能写了几个部分内容,同学们很容易说出:两部分,一部分是钓鱼,一部分是启示。接下去,让学生阅读文本找出哪些自然段写钓鱼的事,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得到的启示。然后教师范读得到的启示这部分课文,让学生指出疑惑,学生纷纷质疑:生1、钓到的鲈鱼放回湖中真有那么难吗?生2、为什么说道德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接下来,很自然地回到课文的第一部分,通过细细品读课文来找到答案,品读第一部分课文后同学们发现并总结出三点:①钓到这条大鲈鱼不容易;②这条鲈鱼太大、太漂亮了;③周围一片寂静,一个人也没有,将这条鲈鱼据为己有没人知道。从而体会到放回鲈鱼之难。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孩子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你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于创新式的体验阅读中学生体会到放回鲈鱼很难,但是必须去做,没有别的选择。而“我”从小受到父亲这样严格的教育,长大后才能面对一次次诱惑不为所动。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己提出问题,阅读文本后自己解决问题,一篇蕴含人文哲理,比较深奥的文章就这样迎刃而解。

教学本课从文章的题目切入, 以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温度,深刻揭示文章的主旨。阅读教学中,我常常把“课题”作为切入点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既激发了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阅读效果。

三、开放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取得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焕发出了活力,学生的阅读方式得到了创新。我也对课本剧的表演也有了新的认识:

1.读是表演成功的前提

如果教师在没有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匆匆表演课本剧,那么整个语文课就会俨然电影学院的表演课。在这样的语文课上学生也“动”了起来,气氛也“活”了起来,可细细品味又有多少内容姓“语”呢?语文课上没有披文入情的体验,没有激情飞扬的演说,没有语言文字的咀嚼,又怎能称其为语文课呢?因此,表演之前,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材料,圈画出重点的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然后在讨论中把握角色。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关键的就是要读懂人物的对话,及说话人的语气,这些都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总而言之,表演是阅读的再创造。

2.想象是表演成功的关键

如果仅仅按照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下来,同学们会觉得毫无生气,十分无趣。课本剧的题材来源于文本,但绝不是文本的翻版,而是对文本内容的再创造。把文本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是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飞跃的过程。因此,教师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品质,丰富课本剧内容,同时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教学《将相和》这课,品读课文后,我也采用了表演的形式,其中一组同学《完璧归赵》这部分的表演让人忍俊不禁:演赵国大臣的一位同学拿着自制的信封,一脸慌张地边跑边喊:“大王,大王,不好了,不好了,秦王给您来信,想要您的和氏璧啦!”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一个看似简单的神态,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秦王的惧怕,两相对比更突出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从容淡定。而这样的表演非阅读提炼后不可为。

3.表演后的评价要多元化

孩子们表演完毕,教师和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品头论足、指点迷津,这种开放式的评价方式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对今后的表演也具有指导意义。但不能因此弱化了表演者自身的心声。课本剧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创新阅读手段,强调的是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因此,我们在评价中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感受,把倾听他们的心声放到第一位。

四、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章内容和情感

小学中高年级很多课文都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阅读教学中抓住中心句的教学,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的内容。而抓住关键词展开教学的目的则是指导学生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形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紧扣关键词简化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整合教学内容,从而领会文本的内涵。

如我校左慧红老师,在今年4月三小开放日中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她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是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段,划出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与民族奇特的句子,以此作为教学的两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这一教学策略体现在在教学开始时,左老师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找出季羡林旧地重游德国的感受和作者对德国的评价:“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在教学中,她紧紧抓住“奇丽”与“奇特”两个词语让孩子们快速默读课文,划出最能体现德国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分别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并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和“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师生合作朗读、个人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感受和领悟德国花美、景美、人更美。

课堂上,抓住关键词句,大大简化了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显得浑然一体,有层次、有梯度。在教学环节简单的课堂里,我们能够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让他们静心读书、静心思考,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體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有人说,小学语文教师是繁琐而劳累的职业,我却站立于这三尺讲台乐此不疲,引领孩子们穿行于文字的密林乐此不疲。当我看到下课时几个小脑袋挤在一起翻阅《水浒传》、翻阅《三国演义》、翻阅《史记》,看到几个意犹未尽的孩子三五成群地演绎文本中的精彩语段时,我的心柔软而充实。

猜你喜欢

开放课堂提高能力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