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西安建设

2017-06-08曹林

新西部 2017年5期
关键词:西安科技发展

曹林

应立足世界格局,把握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对标国内外世界大都市,跳出“城墙思维”,谋划大西安发展。

积极推进西安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尽快形成知识产权、人才流动、贸易通关等先行先试政策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复制与推广,带动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立足西安创新资源,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占领国际产业制高点,积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区,为西安注入发展新动能。

根据现代化进程理论,经济发展一般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

西安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万美元,即将迈入以有效投资驱动调整结构和以科技创新驱动争创发展新优势的新阶段。因此,大西安建设和未来发展应遵循创新发展动能转换一般规律,以构建创新生态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引领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三项机制”为保证,近远结合,重点突出,有序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优先推进制度创新

增强创新创业观念

立足世界格局,把握世界城市发展规律,对标国内外世界大都市,跳出“城墙思维”,谋划大西安发展。积极转变农耕文化中封闭保守的一面,继承和发扬陕西文化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适应创新时代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文化宣传,树立“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加强“创业长安”品牌宣传,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使西安创新创业精神深入人心。

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西安要充分借鉴天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都“三单”管理模式创新的经验,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和服务事项,制定“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推进在公共服务领域由服务提供者向服务组织者的转变。加快实施网上审批,推进电子政務,提高行政效能。以全国城市同类审批事项效率为标准,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创造“西安效能”。借鉴杭州“市民之家”社会管理创新经验,将社会便民事务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建立长久稳定的公民参与平台,培养公民精神,培育和发展经济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类等社会组织,探索建立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政府良性互动的公共管理机制。

创新军民融合体制机制

西安军工科研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处于陕西、甘肃、河南陇海沿线军工生产集中布局的核心区位,国防科技工业基础雄厚。因此,西安围绕创建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以体制机制突破为重点,在重点领域展开先行先试:

一是探索国防专利解密和转化。积极争取国家保密局、西安军工院所主管单位的支持,有序推进国防军工单位解密,及时放开符合解密条件的军民两用技术专利,促进产业转化。

二是创新军地供应采购合作机制。制定发布军队物资供应商库指导目录,借助政府采购平台推动西安民营高科技企业进入军方采购系统,扩大民进军渠道。

三是推动军工集团市场化改制。加快推动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积极开展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选聘职业经理人等领域的试点,支持军工集团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推动国防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支持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军工科研院所改制重组为集团公司、控股公司或资产经营公司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四是推进军队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军民技术开发和创新创业。充分利用地方、区位资源,构建成果转化平台,实现军转民技术项目“就地转化”。加快建立军民人才双向流动的“人才池”,鼓励人才流动与创业。鼓励军队技术人员通过人才联合培养、导师兼任、共建实验室、开发中心等方式,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与技术开发。鼓励退伍军工技术人才发挥技术优势,创新创业。

创新开发区管理体制

开发区是区域发展初期阶段经济开发建设的有效模式。伴随开发区规模的扩大、经济开发工作的完成,社会事务成为区域发展的重点,开发区模式暴露出明显的弊端。在新的时期,西安要立足各个开发区发展阶段,合理有序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在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西安高新区、曲江新区,同步推进社会一体化改革,对开发区当前所属区域内经济成熟街道乡镇进行整建制托管,推进改革社区治理机制,率先建成新型社会管理示范区。条件成熟时,推进开发区与行政区合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经济社会新型综合改革试验区。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推进建设丝路科创中心

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做强政策支撑平台,健全以科技大市场为核心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为特色的科技金融结合体系和专利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机制。梳理中央、省市各类科技政策,创造性制定灵活机动的具体举措,纵深推进科技创新。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技产业源头结合互动。鼓励科技人员依法依规兼职兼薪,鼓励科技人员离岗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改革,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高等学校科研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

建设双创孵化示范平台。稳步推动“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发展,以高新、曲江、碑林、长安、雁塔等五区为主阵地,以校区、院区、园区、街区、社区等五区联动为主要途径,建设高水平的众创空间聚集区和特色区。

完善产学研合作发展平台。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推动以大学科技园为骨干引领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体系。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双向开放,复制推广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院“一院一所”模式,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发展一批创新企业。

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以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运营平台、西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为重点,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转化引导基金作用,促使科技与金融结合,推动西北人才大市场、技术大市场和资本大市场聚集融合,营造更优的创业创新环境。

打造内陆自创区标本

充分利用先行先试优势,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军民深度融合、科技金融结合、创业创新人才聚集、产城融合等方面率先突破,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打造“西部硅谷”。支持将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沣东新城纳入自创区范围,推进西安自创区与周边区县联合设立园区。鼓励自创区进行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创新,破解经济区与行政区分割、经济社会不协调、产城融合不和谐等突出问题。支持高新区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把高新区建成“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加快迈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推进科技协同創新。强化全省科技创新领导,建立区际城市科技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西安国家科技中心作用,构建以西安为核心,关中城市群为中心,辐射陕南陕北城市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立区域共享的科技信息平台,联网科技孵化器、科技交易平台、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信息共享,推进科技资源优化组合。鼓励建立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强化区域行业企业之间沟通联系。鼓励高校院所、大、中型企业跨区域联合研发、投资,依据区域资源,科学合理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带动区域企业联动发展。

推进产业分工协作。城市的辐射功能根本上是由产业发展水平与集聚方式决定。西安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区域转移,不断增强西安辐射力。一是促进西安产业高端化。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西安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高增值、广辐射、大控制”的高能级产业和创意研发、商贸品牌高价值产业链。积极转移非省会城市职能产业和中低端产业链,推进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高“端中低”“上中下”,紧密协作的区域城市产业分工体系。二是充分发挥西安自创区、开发区创新引领作用。积极推进西安自主创新示范区、陕西自贸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实验区建设,尽快形成知识产权、人才流动、贸易通关等先行先试政策经验,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复制与推广,带动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转型升级。鼓励西安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平台化发展,通过飞地、托管、股份联合开发等方式实现物理空间拓展。鼓励各开发区建设超算中心、智能制造公共平台、虚拟产业园等特色载体,扩展园区服务半径。积极推进市级、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东中部和西安转移产业,打造新型产业承接基地

推进产业体系创新

立足西安创新资源,以产业链为纽带,瞄准国家高端产业,占领国际产业制高点,积极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模式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区,为西安注入发展新动能。

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智能制造业。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以“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创中国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做强先进制造业,实施“互联网+、机器人+、标准化+、数字化+”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电力装备、轨道交通等优势制造业,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紧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机遇,强化文化遗址保护,建设大中华文化历史公园,构筑具有东方文化神韵的国际化历史文化古都。积极倡导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虚拟现实技术,率先创建全国虚拟文化产业基地,跨时空立体展示古城文化,活化西安人文历史,激发旅游增长新功能;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演艺娱乐、会展广告、广播影视等优势产业,不断延伸拓展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筑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突出西安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和自然山水特色,大力发展古城文化游、自然山水游、休闲度假游、乡村古镇游、农业观光游。推进旅游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积极构筑全域旅游大格局,打造旅游智慧城市。

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生活服务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重点商圈和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形成时尚都市消费、时尚科技消费、时尚服饰消费、时尚餐饮消费,打造西部时尚消费之都。推进生产服务业跨越发展,做大做强金融与科技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与商贸业,加快培育研发设计、健康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型服务业,初步构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服务业高地。

推进产业模式创新

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的、更高层次的创新。西安要通过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积极开展“中国制造2025”试点,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以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互联网+” 发展战略。完善“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采用O2O、P2P等新型服务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跨界融合,发展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服务业态;积极发展众创、众筹、众包、众扶等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丰富创新创业组织形态。

试点“中国制造2025”。重点实施关键岗位“机器换人”、建设智能工厂示范等工程,推动传统产业领域人、数据、机器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企业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

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借鉴浙江商业模式创新经验,部署“电商换市”战略,实施优势产业专业市场建设工程、大宗商品交易服务推进工程、电子商务示范带动建设工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培育工程、电子商务品牌创建工程,以市场扩展深化分工,以分工推进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加强对平台型企业的吸引和培育,重点吸引平台型企业、培育平台型企业、建设平台型载体,引导西安自创区龙头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型,聚合平台经济发展要素,推动平台体系建设。

构建创新创业生态

坚持创新置顶,贯穿始终,挖掘西安科技资源潜力,以构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为目标,按照“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构成,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激活创新要素,营造创新环境。

积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

西安要大力实施“雏鹰计划” “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扶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打造2-3家双一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一批理工类、应用型重点学科,鼓励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陕建立分校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提升高校院所知识创新能力。借鉴深圳经验,推进建设新型科研机构,实施新型研发机构能力提升计划,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创业孵化能力。推进民营企业发展,实施民营经济倍增计划,全面落实中省支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市政工程、公共服务等领域,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汇聚激活创新要素

创建国家创新人才汇聚高地。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高精尖导向,以改革人才机制为重点,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为目标,创建国家级创新人才改革试验区,重点打造三支队伍。培育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战略头脑、创新品质、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的高素质企业家。引进海外优质人才。以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跨区域创业者为目标对象,推进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引进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实施高校、院所、军工退休科技人员“下海”计划,鼓励科技人员兼职或离岗创业。

建设丝路经济带金融中心。省市协力支持西安建设“丝路经济带”金融中心,整合聚集金融要素,大力发展能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离岸金融,推动形成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充分发挥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产业投资等引导投资对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领域的投资支持,加速推动西安科研院校重大科技成果、设计创意进行产业化。鼓励发展天使投资。优化天使投资软环境,挖掘潜在的天使投资人,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设立天使投资基金,让西安“天使”聚集起来,形成合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创业企业。创新融资模式。探索投保贷、信保贷、债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有序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规范设立投资、担保机构。开展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快中小企业融资速度,增强众筹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服务能力。创新金融机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成立服务科技企业的专业支行,推进科技银行发展,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与债权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

优化创新创业服务

大开发展众创空间,打造创新载体。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众创空间,打造面向人人、服务大众的新型孵化载体群落,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全要素的服务,为创业者打通从科技研究到产业经济的中间环节。完善孵化体系。引导各类主体开展孵化器建设,重点依托各类产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龙头企业等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进形成“前孵化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完整孵化鏈条。加强海外孵化器合作。加强与硅谷、以色列等全球创新高地的双向合作,构建国际化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科技服务。加快聚集一批市场化、社会化、平台化的科技服务机构,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提高科技服务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扩大高新区科技大市场服务范围,提升高新区科技大市场服务能力,实现科技需求与科技服务的高效对接。加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技术创新、第三方检测认证、工业设计、质量检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企业融资、人才培训等服务机构和服务网络,形成覆盖整个创新链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创建中小微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联盟,加强协作创新,加快中小微企业与技术平台对接。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培育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完善技术转移和交易服务体系。有序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加快国家质检中心、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以及省级授权质检技术机构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

猜你喜欢

西安科技发展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
教师发展
西安国际幸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