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学习纵横谈

2017-06-07高文生石妍

共产党员·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读书

高文生+石妍

著名学者、当代作家王充闾,是辽宁省委原常委、宣传部原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长期坚持从事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在国内外二十几家出版社出版散文随笔集《淡写流年》《何处是归程》等近五十种,诗词集《鸿爪春泥》《蘧庐吟草》,学术著作《诗性智慧》《古文今赏》等;有《充闾文集》二十卷。散文集《春宽梦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鲁迅文学奖”。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读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不久前,本刊记者围绕当前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为什么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与他进行深入交流。听王充闾讲自己的读书学习体会,娓娓而谈,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神启迪。

为什么读书?

读书学习,表面上看是个人的事,实际上关乎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进步和前途命运。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和《礼记》,它是中华大地上远古先民的一个理想。今天,我们把它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庄严使命提出来。按传统说法,“小康”的含义:精神層面是重礼,亦即精神文明;社会层面是安民,安居乐业;物质层面是富足,百姓丰衣足食。可以说,“小康”从来就不只是一个物质价值评判,其精神文化价值是重要的内核。为此,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的重要载体之一就是中华优秀文化典籍、经典著作,这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宝库、思想宝库、知识宝库,更是先进价值观、先进信仰、崇高使命感的精神源泉,是聚民心、塑国魂的源头活水。当今迫切需要通过读书学习,着力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构建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现代化话语体系,为“中国模式”提供有力的价值支撑。此为其一。

其二,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工业社会,现在又进入信息社会。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信息化经历了数字化并向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过程。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之外,又产生一个数字世界——网络空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领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互联网和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成为数据资源最丰富的大国。如何抓住机遇争得大数据时代信息科技发展的主动权,成为新的课题、新的挑战。过去传统社会,在管理上面对的是自然与社会、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三个空间,现在进入信息社会,三个空间之外,我们还要面对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叠合。它的特点是,结构复杂、价值多元、利益分化、行为隐匿、风险倍增;每天的新事物、新矛盾层出不穷,如果不能通过读书学习,与时俱进地增强知识能力,连适应都成问题,更何谈引领。

其三,从自我实现角度说,读书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这里要说两句话,一是时代的要求、祖国的需要。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有言:“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该国人的头脑,而头脑则取决于读书多少。”另一句话说的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进行精神塑造、价值观塑造和文化塑造,这是最大的自我实现。我们常说,要摆脱平庸,有所作为。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物质方面什么也不缺少,只是精神匮乏,感受不到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含义的丰富。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的知识、智慧来“浇灌”干涸的心泉。只有书籍,才能把高贵的生命、智慧的灵悟和美德的教养呈现给你。

现在有一个说法:凡是活着的人都是一种“耗散结构”。所谓“耗散结构”,就是说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和物质,就可能由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稳定的有序结构。人本身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不断地同外界交换能量,充实、提高自己。在一个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不同外界持续地“交换能量”,就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的要求。教师、作家、编辑、记者,也包括各级各类干部,整天都输出知识、沟通思想,作出判断、进行决策,更迫切需要注入新的能量,通过读书学习来增长知识、增加智慧、增强本领。

当今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亟待提高思想素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经验证明,一个对思想不感兴趣的人,也可能很能干,但绝对谈不上有深度、有远见;心灵底子薄弱的人,既禁不起失败,也承受不了成功,挫折和掌声都会使他倒下去。鲁迅先生在批判国民性的时候,说中国人常常一轰而起,一轰而散,这就是灵魂没有根柢。我们应该以深厚的人文修养来抵御这种浮躁与茫然,有底气,有正气,使思想水准、精神境界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如何读书?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传统社会逐渐构成了官方、士人、民间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到了现代,则是呈现教育阅读、专业阅读、大众阅读“三驾马车”并行的局面。我们这里所讲的,侧重在大众阅读,亦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倡导全民阅读”这个层面。

说到思想障碍,社会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读书无用论”和“读书过时论”的干扰。这在当代中国并不陌生,“文革”是其极致,而这些年又死灰复燃。究其原因,与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功利化、短视化有直接关系,既有个人因素,更有社会大环境影响。在社会重大变革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工具理性及相伴而生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会加速膨胀,而价值理性则处于失落、衰萎状态。对于正当与否的考虑,会被能否现得利、能否行得通的现实计较所代替。当人的欲望被市场化力量全面煽起而失去制约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会逐渐弱化,而金钱、享乐、感官刺激则会相应地增长。加之现实社会中,诱惑多、应酬多、娱乐多,一些同志缺乏定力,摆脱不开这些方面的牵扯,置身其间不能自拔,反过来又抱怨工作忙、事务多、矛盾错综复杂,没有片刻清闲,腾不出时间来读书学习。不少同志没有养成读书习惯,心浮气躁,每天主要是“刷屏”,以图代书,以上脸书、刷微博代替阅读,结果是精神生活趋向符号化,阅读流于感官化、快餐化、传媒化,欲望的满足取代了意义的追求,思索代之以官能享受。即便读书,也往往停留在浅层次上,浅尝辄止,“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不读原著,满足于从报刊上摘抄几句警语,或者寻找一些小感悟、小道理、小情趣的东西,缺乏计划性、目的性、连续性,零敲碎打,杂乱无章。

当我们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也正是纵容大脑思考的惰性,弱化了思索、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伴随着手机、电视、网络所造成的信息横流,人们的大量宝贵时间都会被吞噬掉,直至产生信息疲劳、信息焦虑、信息过剩,成为“信息的囚徒”。

信息的获得并不在于采用哪种形式,而在于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掌握信息,还必须提升一步,获取知识、思想与智慧。这里,我想通过两个实际事例来说明一下信息、知识、智慧的关系。《战国策》上有这样一段话: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国者。”仪狄造出酒来,这是信息。造酒技术很高超,味道十分甘美,这就有了知识含量。大禹喝了,慨叹说:后世君王肯定会有因酒而亡国的,这就是智慧了,带有高度的预见性。我国记录哈雷彗星出现过三十一次,起自春秋时的公元前613年,迄于清末1910年,两千余年从未间断,这可以称作“世界的唯一”。但却没有人对它进行思索、研究,不知道这出现了三十一次的彗星竟然是同一个。到了公元1875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在没有掌握这份天文记录的情况下,只是依照牛顿的引力定律,计算出了彗星的轨道,預测出它出现的周期——每隔七十六年便回归到太阳身边一次。可见,信息、知识重要,而运用知识、从知识出发使之成为智慧,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博学不能使人智慧。”关键在于能否使知识、学问由死变活。

——读什么书?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着一个从经验型、自发型进入理论形态、系统形态、超前形态,提升理论自觉和思维层次的问题。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重要的,它既能为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又能统领与整合各种知识、学问。所谓智慧,是经过转化的知识与思想观念的升华。知识关乎事物,充其量只是学问;而智慧则关乎人生,反映问题的实质,触及深层底蕴,属于哲学层次。马克思把哲学比喻为“迎接黎明的高卢雄鸡”,说明哲学是武装头脑的,是在前面指导人生的。黑格尔说,哲学是反思的科学,是事后的思索,他把哲学喻为“黄昏时起飞的猫头鹰”。两位大师讲的都是关乎智慧、关乎人生的。智慧是哲学的应用化、实际化,为带有全局性、预见性的领导决策与战略抉择所必需。

过去学习理论有一个偏向,就是往往满足于背教条,记结论,而不善于以理论为指导,去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应该提倡,读书与思考同步化、一体化,要习惯于找问题、找课题,也就是培养和提倡“问题意识”。在读书过程中,脑子里要经常挂着问号,也就是“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理论是关于问题的理性思考,或者说理论始于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不是知识学,而是问题学。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常解常新,是永不过时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解与阐释方式发生变化。它与科学不同,科学的问题一经找到答案,问题便成了知识,不再具有问题的性质。二是如果说科学给人以知识,那么哲学就是给人以智慧——提出问题本身就体现了哲学智慧。哲学家的贡献,不在于解决了多少实际难题,处理了什么具体事务,而在于他提出了富有前瞻性、开创性的问题。问题是哲学的发展动力,问题开启了思维探索之门。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要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的精神追求,从中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

历史意识或者历史本身,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与精神价值。知晓历史,敬畏历史,这是造就现代公民素养的必要前提。历史资源有资治、垂范、借鉴、参考等社会功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历史教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重要环节,可以发挥凝聚人心、益人心智、传承文明等重要作用。而对于每个公民来说,学史有益于陶冶情操,铸造人格,增强现代人的历史责任感,判别何为善恶、美丑,明辨何为公平、正义,从中汲取力量,有所追求,有所摒弃,有所进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集人生智慧之大成,我们应该通过读书学习,发掘并弘扬这些文化瑰宝,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掌握博大精深的传统思想文化精髓,从而增强理论自觉、道路自信,充满活力,奋发向上。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所忽视。美国的一些华裔教授曾说,我们的留学生“数典忘祖”,他们懂得ABC,懂得XYZ,懂得美元英镑法郎,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说不清《论》《孟》《老》《庄》,不知道文天祥、史可法。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怎么能对国家、民族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从而义无反顾地去为她献身呢?这番话听了真是振聋发聩。北京师范大学的党委书记在一次讲座中回答学生提出的“读《红楼梦》究竟有什么用”的问题时说,不读《红楼梦》的人,不读唐诗宋词的人,文学素养特别差的人,他就脱不了俗。好书对于人的影响,是在灵魂层面上产生作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会议宣言的第一句话就是:“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高科技发展到需要人的理智去驾驭,需要用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去治理与调适,人类要爱这个社会,要爱自己的民族,要爱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

——读书学习体会

我的读书学习,同样也是为了武装头脑,但是由于要搞创作、做学问,因而具有较为明显的专业性、研究性、学术性。

习近平同志曾引用古代典籍《礼记·中庸》里的话,要求领导干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里讲了五个层次,一环紧扣一环:首要的是博学,放开眼界,勤学博览;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审问,勇于质疑,解惑求真;审问,就要慎思,辩证思考,深入探求;慎思方能明辨,或者说是为了明辨,识别是非,防止迷误;最后落实到笃行上,坚持不懈,笃志践行。学问,见功夫;思辨,见能力;笃行,见效果。习近平同志要求的这五点,是十分全面的,既强调学问,更看重见识;既强调认知,更看重践行;既是说读书学习,也是讲修身做人。几十年来,我的切身体会觉得遵循这个路子来读书治学、立身行事,确实受益无穷。

五个环节中,博学与思辨相互结合,最关紧要。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而不善于思考,就成了古人所讥讽的“两脚书橱”。我在读书时,牢记一个原则,就是时刻都要“灵魂在场”。书是客体,我是主体,必须参与进去,不能“看热闹”,做旁观者,与己无干。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有言:“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这些都是强调读书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人书对话,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面对书中每一个事件,我要考虑:如果我是当事人,我该咋办?面对一个观点、结论,我一定要思考,它对在哪儿,错在哪儿?比如读古人或今人解读某首唐诗,我总是先熟读这首诗,但并不急于去看别人的讲解,而是先思考我该怎么解读,然后再去看人家的。没有艰难的思索,绝不会有独到的创造。创造与思索是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里面却蕴藏着一种特殊的魅力。

我读书有个准则,就是注重读经典、读精品,重视文本的选择。艺术经典与人文经典,都是指向世界本质和人性根底的,好的艺术经典以形象诠释人生,好的哲学经典则以抽象演绎人生。经典阅读是一个沉静与沉思的过程,在这种沉静沉思中,我们不仅使书中文字活起来,充实我们,还使它因我们的理解得到延展与增值。古书中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史记》,现代的鲁迅著作,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还有莎士比亚戏剧,都属于经典中的经典。

我读书主张精读,这和读书的对象是经典、精品有关。前人读书倡导“八面受敌法”,我在读《庄子》时,也是“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读前选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面内容,然后再次、三次,不断地依次推进。时日既久,所获渐多,不仅初步连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传主的身世、行迹、修为,而且从中读出了他的心声、意态、情怀,乃至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寻索到一些解纽开栓的钥匙与登堂入室的门径。经过几度梳理、整合,像展开一把折扇那样,在传主這一轴心统领下,向外辐射式地伸出二十支扇骨,形成互不重复、各有侧重的专题。这为我写《庄子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还有“读书得间”。这是清代乾嘉学派读书治学的传统。著名历史学家谢国桢有言:“‘读书得间就是从空隙间看出它的事实来,从反面可以看出正面的问题,读正史外,还要从稗官野史中搜集资料,从事补订考证,这犹如阳光从树林中照在青苔上,斑驳的光亮可以多少反映出客观的现象,从而可以得出事实的一个侧面,然后取得内在的联系。积累了许多的专题研究,然后才能写出不是陈陈相因、抄撮成书的作品。”根据我的切身体会,读书得间,既是治学方法,也是思维方式。研究学问,除了勤于阅读、整理材料之外,还须跳出书本,善于从别人不注意的地方看出问题,包括质疑、联系、比较、验证等。

读书需要涵泳工夫。宋代学者陆九渊的诗句“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说的是读书要沉静,要沉下心来,不能慌里慌张,要讲涵泳,细嚼慢咽,慢慢消化,这样才能读出兴味。鲁迅作品是经典中的经典,但他的有些作品比如散文诗集《野草》就较为难懂,我就是通过反复思考,认真涵泳消化,才大体上弄懂了它的含义。

革)。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对新一轮东北振兴明确提出了“四个着力”的新要求(即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调研时,又对东北振兴提出了“三长三短”(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要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三个字号”(着力优化产业结构,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和“五头五尾”(以“油头化尾”“煤头电尾”“煤头化尾”“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这些批示和指示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明确指出了推动东北振兴的重要意义,准确点出了当前东北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系统阐明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2016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这是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顶层设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巩固扩大振兴成果、破解制约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纲领性、战略性文件,文件围绕“四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明确了未来十年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配套措施,对东北地区明确了“五基地、一支撑带”的发展定位(即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除“三大战略”外,唯一的一个以中央名义专门为某个区域板块出台的政策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高度重视。

记者:从中央领导高度关注到政策的密集出台,突出体现了中央对新一轮东北振兴的高度重视,请问,应如何认识东北振兴的重大意义?

周建平:我们理解,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如此重视东北振兴工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历史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全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设的重大项目相当数量都布局在东北,集中力量在东北建设了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国防工业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国家“一五”“二五”经济建设和“三线”建设期间东北为支援其他城市建设,输出了大量的技术人员、产业工人、技术资料和相关装备等,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是从现状看,推动东北经济企稳向好、变优变强对全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区域经济的“四大板块”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当前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如果不尽快加以解决,就可能会传导至就业和民生等领域,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产生影响。

三是着眼于未来,东北地区是当前国家经济发展中极具潜力的地区。东北地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7,人口有一亿多,能源资源、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科教人才等支撑能力较强,投入的边际效益仍然很高,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可以说“给点阳光就灿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回旋余地之一。特别是东北地区产业底子厚,在装备制造、原材料和国防科工等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性产业,支持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什么?如何看待当前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的经济形势?

周建平:当前,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当前东北地区的经济形势,可以用20个字来概括,即增速偏低,仍在筑底,困难较多,分化加大,亮点不少。

从经济增速来看,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仍在筑底。

从发展困难来看,一是当前企业效益、地方财政收入等增长压力大,有效投资严重不足的同时进一步下滑趋势尚未止住,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投资占比大,产业领域投资明显不足,制造业投资不足势必会制约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内生发展动力的培育。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任务艰巨。钢铁、煤炭去产能分流安置人员难度大、渠道窄。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资源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新兴产业体量小、比重低,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行业下滑造成的缺口。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最高点。三是国企改革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国有企业冗员多、竞争力弱,厂办大集体、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央企与地方协同发展还存在障碍。四是投资营商环境仍待改善。“政府强、市场弱”问题突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较为普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偏高。五是唱衰东北声音影响发展信心。前一段时间部分媒体对东北地区的片面、负面报道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东北振兴发展的信心。

虽然东北经济困难重重,但还有很多亮点。一是农业生产稳定,继续发挥了全国粮食生产领域“压舱石”的关键作用。二是消费品和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增長,新动能正在加快孕育。三是就业形势和社会民生总体保持稳定,未出现大规模下岗失业情况。四是经济运行的一些现行指标有向好趋势,如全社会发电量、工业用电量、货运量、港口吞吐量、全社会贷款总额等实现了增长。

记者:东北地区特别是辽宁省遇到这些困难和挑战,其中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周建平:我认为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存在十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发展方式。东北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要素投入,靠投资拉动地方发展。而东部地区已经实现“腾笼换鸟”,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规模占比、企业数量占比、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利润总额占比等数据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高校和科研院所很多,两院院士有108个,但科技成果转化却存在“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东北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滞后使得东北在产业发展上难以实现“弯道超车”。

三是产业结构。辽宁省的石化、装备制造、冶金、粮食深加工四个传统支柱产业占了全省工业产值的80%,这些传统优势行业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普遍不景气,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速很快但规模较小,还不能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产业多元发展多点支撑的局面。

四是产品结构。东北生产的产品大多数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上游,面向生产者的产品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少。此外,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东北企业最怕的事情就是“他乡遇故知”,怕同行通过价格战来抢订单。

五是技术结构。不少产品技术水平属于中低端,附加值还不高,产品仿制的多、原创开发的少,一些关键零部件还受制于人、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产业和产品发展引领能力较弱。

六是企业所有制结构。尽管目前东北国企比重已有所降低,但还存在战线太长的问题,国有企业还没有完全集中在一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大而全”现象尚未根本解决。

七是竞争能力。与全国相比,东北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总资产利税率、流动资金周转率等指标都偏低,这些都体现出东北的企业和行业竞争力还不够强。东北民营企业存在“四多四少”,即生活性企业多,生产性企业少;粗加工企业多,科技创新型企业少;从事低端产品生产的多,从事高端产品生产的少;中小型企业多,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少。2015年全国工商联民营企业排名500强,东北入选的只有10家。

八是市场适应能力。东北地区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反应和灵敏度与南方还有一定差距。比如在政策方面,我们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具体执行国家政策方面做得不错,但在用好用活用足政策方面和南方还有差距。比如在融资方面,我们的企业习惯于使用间接融资方式,直接融资能力不强,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东北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也还不健全。

九是发展理念和思想观念。大家遇到问题“找市长的多,找市场的少”,大政府、小社会的现象仍然存在。在解决一些市场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发文件、检查管制,使用经济、市场、法律和政策手段管理经济方面相对不足。

十是区位条件。这决定了东北的物流成本高,同时不可回避的采暖成本也加大了东北企业的生产成本。

记者:推动东北经济脱困向好,实现新一轮振兴已经有了政策保障。如何能让中央政策在东北尽快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周建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16年以来,针对东北振兴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中发7号文件和国发62号文件,批复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批准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7年,还要出台实施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方案,重大政策出台可以说是非常密集。国发62号文件明确提出,各部门组织制定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要优先考虑在东北地区试行,组织开展各类改革创新试点原则上要包含东北地区,有关部门原则上都要在2016年底前出台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的具体政策措施,这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窗口期。要确保中央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是抓紧分解落实任务。62号文件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一轮东北振兴决策部署的细化、实化和具体化,也是中发7号文件在支持东北振兴政策举措的具体化,每一项任务都明确了牵头部门和牵头地区,有的还明确了完成时间要求。建议地方层面进一步明确牵头单位、明确责任要求、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奖惩举措,通过这“四个明确”让重大政策举措早日见到实效。要紧紧盯住不放,要有不见成效不放手,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态度和决心。要结合实际,抓紧梳理建立工作台账,按职责推进落实。我们也支持制定出台本地区贯彻落实62号文件的分工和实施方案,把文件的重大政策转化为可考核、可评估、可实施的工作抓手和具体任务。

二是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当前,辽宁省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我们要看到,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动力,可形成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家要认识到,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近期东北振兴工作的重点。各地区要重视重大工程和项目的谋划、储备及实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一轮振兴战略实施。要重点支持金普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和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开放平台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和增长点,以点带面地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

三是注重形成工作合力。东北振兴工作综合性强、涉及多个部门和有关地区。下一步,我们将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注重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上下联动、纵横协同的工作格局。希望你们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联动,主动与有关部门对接具体政策和实施细则,积极反映诉求,使国家出台的政策措施转化为支持发展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使出台的政策文件能够发挥更大效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协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一轮东北振兴事关辽宁发展全局,应该融入到本部门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真正形成推进辽宁振兴的工作合力。

四是抓好东北振兴的宣传解读工作。2003年起实施的东北地区振兴战略,一个重大的成果是使当时具有巨大失落感的社会氛围得到了明显改善,使东北地区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为之一振,这一成就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当前,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实施过程中,要把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激发东北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凝聚正能量,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东北振兴的良好氛围。

记者:谢谢您。全面振兴东北的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東北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东北读书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大东北的春节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