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年间南宋临安太庙大殿建扩考

2017-06-0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太庙大殿临安

王 奇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绍兴年间南宋临安太庙大殿建扩考

王 奇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史料记载,南宋王朝进驻临安后不久便着手营建太庙。绍兴年间,其太庙大殿有过3次大的建造活动,分别是绍兴五年(1135年)的初建,绍兴十年(1140年)的扩建和绍兴十六年(1146年)的重建。自临安太庙遗址被发现以来,很多学者都开始对其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建筑布局。文章则以临安太庙大殿为主体,拟从史料古籍中寻找线索,参考神主室与殿身体量的数量关系,梳理出绍兴年间临安太庙大殿的营建过程,呈现出每次建造活动后大殿殿身的体量变化。

绍兴年间;临安太庙大殿;历史文献;建设活动;殿身体量

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及多数皇室成员。同年,徽宗之子赵构于应天府即位,续宋之国脉,史称南宋。南宋建国之初,国情不稳,经常变换“根据地”,至绍兴八年(1138年)才正式定都于临安。“国之大事,在祀在戎”①《左传》.成公十三年。。绍兴年初期,即便国势动荡,内虚外战,统治者仍不忘祭祀祖先,在临安修建太庙以安奉祖先神主;绍兴年中后期,局势稍稳,又不断地对其增修扩建,以视对宗庙之重视。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城,不久临安城发生火灾,南宋王朝百余年来精心修建的临安都城宫室付之一炬,临安太庙也随之焚毁。

1995年,考古人员于紫阳山东麓发现南宋临安太庙遗址,经过3年2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太庙的东围墙遗址、建筑基址及其他附属设施遗迹。此次考古发现,响彻中外,多数专家学者便对太庙的建筑布局展开相关研究。翻阅史料文献,关于临安太庙大殿的记载也较为详细。因此本文拟对太庙大殿在绍兴年间初建和扩建的建设活动加以研究,参考史料,分条叙述。

1绍兴五年(1135年)始建临安太庙大殿

建炎年间,南宋王朝迫于金兵追剿,自北至南不断变动行在②行在,专指天子巡行所在之地。《汉书 .武帝纪》:“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徵诣行在所”。颜师古注:“天子或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所耳,不得亦谓京师为行在也”。。绍兴元年(1131年),升杭州为临安府,随即高宗皇帝驻跸于此,临安始为行在。绍兴初,有臣僚提议在临安城内修建太庙安奉祖宗帝后神主。有关南宋临安太庙最初建造的年代,多个历史文献均有记载,但却不太一致,对于初建太庙大殿的面阔的记载也有出入。文章通过梳理以下史料,给予考究。

其中一种记载为,临安太庙建于绍兴四年(1134年),其正殿面阔七间,分成十三个室,神主室十一,东西夹室各一,未给出具体的尺度。

《建炎以来的朝野杂记》③(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卷二:“今太庙,绍兴四年创。……久之,江端友为礼官,请建太庙正殿七楹④楹,本作柱也,七楹则是六间。但在宋代,楹又作“间”解,七楹即七间。后晋开运二年(945年)所编《旧唐书》记载“太庙大殿十一室、二十三间、十一架”;宋嘉祐五年(1060年)所编《新唐书》则记载为“故庙十一室,二十三楹,楹十一梁,垣墉广袤称之”。,分为十三室。”

《梦梁录》⑤(宋)吴自牧著. 梦梁录[M].钦定四库全书本。卷八:“太庙在瑞石山,绍兴间建正殿七楹十三室,二车十驾款谒礼后,又幸建康,改为圣祖殿,复奉神主还杭,仍复奉安于此。”

《咸淳临安志》⑥(宋)潜说友纂修.咸淳临安志[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卷三:“在瑞石山之左。绍兴四年诏守臣梁汝嘉造,用太常少卿江端友之请也。正殿七楹分十三室(祖宗室十一,夹室二)。”

据史料记载,绍兴四年(1134年),徽、钦二帝尚俘在金国,均未逝世。神主未迎至临安前,南宋王朝在温州太庙供奉的神主则为九世十室。据北宋历代皇帝神主祔庙时太庙室数和殿身间数的变化可知,每当帝王祔庙,庙中神主若无祧迁,而庙室增加时,才会随即增建太庙大殿间数(表1)。即是说,太庙大殿增建都是发生在帝王驾崩之后,而祔庙之前。此时朝廷若在临安新修太庙,按照其一直奉行的合祖宗规制,应当是修建十室藏匿神主。算上夹室,太庙大殿至多分为十二室,而不应是文献记载的七楹十三室。因此,绍兴四年建太庙,正殿七楹十三室,其记载的可靠性有待考量。

表1 北宋年间汴京太庙室数与殿身间数对应表⑦表1内容是参考《宋史》和《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有关帝王神主升祔、祧迁的内容绘制。

另一类可见于史料文献的记载是,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诏令临安府修盖瓦屋十间,权充太庙。

《皇宋中兴两朝生政》⑨(宋)佚名著.皇宋中兴两朝圣政[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卷十七:“(绍兴五年二月十五日)戊寅,命祠部员外郎张铢奉太庙神主自海道至临安府……己丑,诏临安府修盖瓦屋十间权充太庙。”

《中兴礼书》⑩清徐松辑.《中兴礼书》三百卷。卷九十五:“(绍兴五年二月)十五日,诏依,令临安府修盖瓦屋一十间,权充太庙奉安。”

据《中兴礼书》的记载,“(绍兴)十年正月八日,知临安府张澄言:……本府今相度于太庙殿两次间各添展一间,各阔二丈一尺,通本殿身共七间”。由此可以看出,绍兴五年(1135年)修建的太庙大殿,殿身面阔为五间。那么,“瓦屋十间”这个量词该作何种解释,便不好知晓。

有学者认为此处诏令修建的瓦屋十间是整个太庙内的建筑间数,其中包含太庙大殿五间⑪刘未.南宋太庙庙址考[J].江汉考古,2016(2):98-103.、其他附属房屋五间。可是梳理史料文献和参考此时在温州供奉的帝王神主数量,也可另作他解:朝廷诏令修建的面阔十间的大殿分十室以供奉帝后神主,随即有人谏言劝告莫要过于大兴土木,后朝廷便又诏令梁汝嘉随宜修建了面阔五间的太庙大殿,待移跸日交付临安府使用。绍兴五年(1135年)修建的大殿应和汴京的形制不同,并没有划分神主室。史料证据梳理如下。

绍兴三年(1133年)十月二十七日,江端友以“天子之居,岂可无宗庙社稷。《礼》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今宫室略备矣,宗庙岂可简而不修”⑫《宋会要辑稿》礼一五 .缘庙裁制。,请建太庙于宫门内,又言“务令近古质素,不必华饰,约用屋五十间,不过费万余缗”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可见若是新修太庙,其所有房屋的间数当不止十间。同年十二月朝廷予以回复,同意了他的提议,诏修建殿宇奉迎神御。而在宋朝,奉迎祖宗神御的殿宇为景灵宫,而非太庙。直到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才奉迎祖宗神主至行在,并修建太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十一:“(绍兴年三年十二月)癸巳,诏修盖殿宇,迎奉祖宗神御赴行在,用祠部员外郎兼权太常少卿江端友议也。先是端友建言,太庙典礼三事,大略以为宗庙社稷者。……今临安宫室略备矣,欲乞行宫门内修创太庙。务令近古质素,不必华饰,约用屋五十间……至是吏部侍郎陈与义、太常少卿唐恕、礼部员外郎郭孝友等言:国家自渡江以来讲武修备,期于恢复,盖恐不常厥居,故因府治残破之余而居之,而宗庙神主则往温州奉安,意可见矣。……(端友建请,在十月戊申,今联书之)”

绍兴五年(1135年)二月四日,江端友有乞于临安行宫门内修建太庙的建议被重新提起,拟命时在温州任祠部员外郎的张铢奉神主至临安,并让临安府简单修整同文馆权且用来充当太庙。十二日,尚书省降下指挥执行。二月十五日,奉命雅饰同文馆的梁汝嘉奏言,同文馆“材植细小,间加窄狭”,且“累以兵马安泊践秽,非崇奉所”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 .缘庙裁制。,前一日又踏勘过南省仓空地,“若以盖造太庙,委是稳便”⑮《中兴礼书》卷九十五 .修盖太庙别庙,南宋礼部太常寺注,沈炳垣校注版。,请求在此新建太庙。当日,朝廷批复,令其修盖瓦屋十间,权充太庙。这里命梁建造的瓦屋十间,结合当时神主的数量和上文的“约用屋五十间”来看,应是单指太庙大殿,面阔十间,每间为一室。建筑体量宏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绍兴五年二月四日)戊寅,命祠部员外郎兼权太常少卿张铢奉太庙神主自海道至临安府,命本府雅饰同文馆安奉,其景灵宫神御祭享事,命温州通判权管。”《中兴礼书》卷九十五:“(绍兴)五年二月十二日,尚书省剳子。已降指挥,差张铢奉迎太庙神主前来行在。仍委梁汝嘉雅饰同文馆权充太庙奉安。”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八十五:“(绍兴五年二月十五日)己丑,……诏命临安府修盖瓦屋十间权充太庙,用守臣梁汝嘉奏也。”

既而,侍御史张致远和张绚均前来进言,若是先建明堂,再修太庙,会让将士臣民觉得朝廷有定都临安之意,无意收复中原,更者此疑若传播开来,会令天下人心涣散,则复兴大业谈之无望。后二日,朝廷听取此二人之谏言,遂又复诏命梁汝嘉修造时,勿要大兴土木,随宜为之。且又补充道,等到移跸之日归之临安府使用⑯《皇宋中興兩朝生政》卷十七 .高宗皇帝十七。。结合绍兴十年批复扩建太庙的剳子,可以知道,绍兴五年(1135年),梁汝嘉接到随宜修建太庙的诏命后,奉旨执行,建造的太庙大殿,通面阔七丈二尺(约今23.04 m)⑰按一宋尺合今约32cm计算得出,下同。、通进深三丈一尺(约今9.92 m),殿身面阔五间,进深间数不详(图1)。

图1 绍兴五年初建太庙大殿平立面推想图

2 绍兴十年(1140年)扩建太庙大殿

绍兴八年(1138年),高宗皇帝由建康回浙西,并就此定都于临安。此时高宗北进之心减淡,支持秦桧等人提出的对金议和政策,同年便初次与金达成息战议和意向。此后,战事稍歇,南宋朝廷用于战备的人力和物资消耗减少,国家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库也渐充盈。对外局势已较为稳定,且王朝都城已定,之前为行在时而在临安随宜修建的一些宫室和宗庙建筑自然也就不能满足封建统治者礼制上的需要,各类新建和扩建的事宜也提上议程。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太常少卿苏携等人以“今太庙殿室东西止阔七丈二尺,南北止深三丈一尺,比之建康府所修殿,东西少五丈二尺,南北深少二丈九尺”⑱《中兴礼书》第九十五卷 .吉礼九十五 .修盖太庙、别庙。,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布置时、袷大礼用的祭器,请求朝廷扩增太庙殿室。南宋朝廷随即诏命临安府相度措置。接到圣旨后,临安府官员踏勘太庙,给出了加建措施,乞求礼部太常寺讨论,若是例礼例合,便可择日增修。

《中兴礼书》卷九十五:“本府今相度于太庙殿两次间各添展一间,各阔二丈一尺,通本殿身共七间。及于殿身前檐五间,各添插一椽,高一丈五尺。并于殿后将新添二间与旧殿屋五间共七间,各更添插两椽,通阔一十二丈四尺,深六丈。其后面两稍间转角高与旧屋难以一平,微显两重檐槽,用护缝板缠钉接殿椽,遮影造作,即依得建康府太庙殿室地步丈尺。……诏依。”

同年七月,礼部太常寺下令临安府添展。前文多个文献中都曾提及,最早修建的临安太庙大殿面阔七间,由此看来当是指绍兴十年增展后的面貌。此时的大殿,通面阔十二丈四尺(约今39.68 m),通进深六丈(约今19.2 m),面阔七间,进深间数不详。具体到每间的宽度,史料文献中提到一个数字“二丈一尺”。这个“二丈一尺”却不甚明确,若看作是另增建的两个次间各阔如此,则增加的宽度和增建前的七丈二尺相加起来是十一丈四尺,和记载的通面阔少一丈。因此,可以认为是增添后的每个次间均宽二丈一尺,原来的次间各被拓宽了五尺。殿身面阔方向,引文中提到,在大殿前面(即南面)中间五间增加一椽,后面(即北面)七间添加两椽,则前面拓宽的宽度应要比后面要小,南面增加的五间与次间齐平比殿身要短,北面增加的七间与殿身山墙齐平(图2)。

图2 绍兴十年扩建太庙大殿平立面推想图

3 绍兴十六年(1146年)重建太庙大殿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又举兵南下,宋军在节节胜利的优势下和金国达成书面停战和议。此后几年,朝廷陆续修建了太社太稷、皇后庙、圜丘、景灵宫、内中神御殿等祭祀类建筑群,建设活动达到了南宋建国以来的一个高峰。据多个史料文献记载⑲详见《建炎以来的朝野杂记》卷二 .今太庙;《建炎以来的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五;《梦梁录》卷八 .太庙;《咸淳临安志》卷三 .今太庙;《宋会要辑稿》礼十五 .缘庙裁制;《中兴礼书》卷九十五 .修建太庙、别庙;《宋史》本纪第三十•高宗七。,绍兴十六年(1146年),南宋临安太庙大殿进行过增建,其理由和绍兴十年(1140年)的类似,都为礼器倍增而殿室窄狭。

《宋会要辑稿》⑳(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礼十五记载:“(绍兴)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礼部、太常寺言:给事中段拂奏,乞厘正郊庙祭器之数,依政和六年已行旧制。……缘祭器既增倍于旧数,其正庙七间,通设祖宗神主㉑原文为“其正庙七间,通九间,祖宗神主,地步窄狭”,考之《中兴礼书》相关记载,遂改为“正庙七间,通设祖宗神主,地步窄狭”。,地步窄狭。今相视(西向墙内有地一十余丈),欲从西增建六间,通一十三间,为十一室,东西两间为夹室。”

同年四月,朝廷令两浙转运司按太常寺所给建议添修。随后,两浙转运副使吴垧实地踏勘太庙后,认为太庙旧殿,“经隔累年,揍插不齐,难任久远”㉒《中兴礼书》卷九十五 .修建太庙、别庙。,遂又奏乞礼部太常寺准予“增添修新木,直建一十三间”。礼部太常寺收到其剳子后,准予增加木料,重新创修太庙大殿,同时,参考北宋汴京太庙的庙制,令其同殿异室修盖,每室内作祏室,以安放祖宗帝后神主。

从文献记载而知,绍兴十六年(1346年),令两浙转运司奉旨重新剏盖临安太庙大殿。新的大殿面阔十三间,分十三室,每间为一室。中十一间为正室,安放接受不祧之主和亲祖的神主,东西两间作夹室以安放毁庙之主及部分祭器。绍兴十年(1140年),新殿殿身通面阔已达十二丈四尺,今又向西增了六间,文中说及“西墙内有地十余丈”,则其殿身通面阔当在二十丈左右。换算成今日尺度,殿身宽度在60 m以上,蔚为壮观。太庙新大殿的进深,在《中兴礼书》里有记载,为南北七丈,较之绍兴十年(1140年)的殿身,又扩了一丈整,通进深合今约22.4 m。殿身面阔和进深比接近三比一。

4 小结

通过对史料文献的梳理考辩,绍兴年间南宋临安太庙大殿分别有过3次大的建造活动。其始建年份在绍兴五年(1135年)。据咸淳年间由潜说友所绘制的《皇城图》及1995年的考古发现,临安太庙位置在南宋临安城皇城外北面瑞石山之左(东侧),御街之西,虽和以往多数都城的太庙在皇城内东南边位置相差较远,其相对位置却也符合“左祖”之制。王朝初期,诸室草创。初次建造的太庙大殿,殿身仅面阔五间,通面阔七丈二尺(约今23.04 m),通进深三丈一尺(约今9.92 m),内部不分室安奉神主。这次建造的大殿,与面阔十八间的北宋汴京太庙大殿相比,实在粗俭。绍兴十年(1140年),朝廷初次对旧殿殿身进行拓宽。扩建工程的内容是在两次间处各新建一间,增宽现有的2个次间,同时也增接前后屋檐,拓宽进深。此次扩建之后,新殿面阔至七间,通面阔十二丈四尺(约今39.68 m),通进深六丈(约今19.2 m)。绍兴年间,太庙大殿最后一次的增建活动是在绍兴十六年(1146年),此次原本仅打算从西增六楹,然则因材料使用年久,不能堪用,最后添木原址重建。此次扩宽重建后的太庙大殿,面阔十三间,通面阔约二十丈,通进深七丈(约今22.4 m)。殿内分室安奉祖宗帝后神主,正室十一室,每室一间,各设祏室,东西两间为夹室。此后,南宋临安太庙大殿体量基本定型,直至绍定四年(1231年)大火毁庙前㉓绍定四年(1231年)临安大火毁掉包括太庙的大部分建筑物,后期太庙重建,是否按原貌不可知,古此处给出此时间段,并不代表后期太庙体量有很大变化。,均无太大变化。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Main Palace of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in Shaoxing Years in Lin'an

WANG Qi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Historical records,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start to construct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soon after arriving in Lin'an. In Shaoxing years, the main palace of temple has had three major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construction of Shaoxing five years(1135), the Extension of Shaoxing ten years(1140)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Shaoxing sixteen years(1146). Since the discovery of the site of this temple, many scholars have begun to study it, mainly in its architectural layout. In this paper, the main palace of the templeas the main body, intends to look for clues from the ancient books of history, refer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oms placed the ancestral tablets and the body size of the Main Palace, sort out its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showing the body size change after each construction activity in Shaoxing years.

Shaoxingyears;the main palace of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in Lin'an;historical documents;construction activities;thebody size of the main palace

TU-092

A

王奇(1991-),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遗产保护。E- mail:303772373@qq.com.

⑧正东向。宋朝太庙祖先神主室,由西向东,依世排开。始祖神主居西侧第一室,坐西面东,其余按父昭子穆,兄弟同世,按次分配正室。昭室神主坐北面南,穆室神主坐南面北。神宗熙宁五年之前太庙未定始祖,是以太庙只分昭穆。熙宁五年,僖祖定为始祖,调其神主坐西面东安放,是谓之“正东向”。

猜你喜欢

太庙大殿临安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完璧归赵
太庙礼乐文化的传承价值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松涛吟唱的诗行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