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与其典故在诗词中的应用

2017-06-01崔艺浩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典故诗经国学

崔艺浩

摘 要:典故作为汉民族语言传统的非常特殊、有深意的语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引经据典,是汉语行文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语言精练的古诗文中,对于典故的引用与化用十分常见。而《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光辉的起源,它的艺术性和思想成就都对我们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广泛与深渊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 典故 诗词 国学

《诗经》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和深渊的影响意义,可以说《诗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优良的诗歌传统,我们诗词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始。在当前的学习和文化生活中,国学学习又一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学不仅是我们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承载这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与反思,对于国学知识一定的掌握、和对于国学教育必要的重视,都是目前十分需要注意的。而《诗经》中典故的传承,同样是我们国家文化的重要一环,学习和理解诗词中对于《诗经》中各种典故的运用与革新,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传统文学的意义与意境都有着重要帮助。

一、诗经的传承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对《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最好的总结,同时也是对后世进步作家的启发,推动诗人、作家以关心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命运,反映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诗经》中“风雅”精神,正是这种关注现实的政治和道德意识、面对生活真诚和积极的态度。屈原《离骚》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而汉乐府诗因事而发的风格,建安诗人的慷慨顿挫,都受到这种精神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元白诗风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种风格可以看到从宋代的陆游一致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都有明显的迹象可循。[1]

高中语文学习中最常强调、我们非常熟悉的“赋、比、兴”的写作手法,在我国诗歌的创作过程中更是一直被继承和发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也被后世诗人大量的吸取运用。

二、诗词中对于诗经典故的运用

在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方式有典故的直接应用,即用典;诗经中典故的化用;以及对于诗经从艺术形式上的模仿与套用。我们最常接触的唐诗宋词中,就很多的使用了《诗经》中的一些典故。一些约定俗成的词语表示固定的涵义,往往都是始自《诗经》,进而被后世的诗词广泛沿用,意义进一步被强调与固化为固定的用法。

1.语文课本中一首《扬州慢》是我最喜欢的诗词之一,在这首词的序言中,有一句“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我们知道这首词是作者描写金兵南侵扬州之后所看到的城郭破败荒凉的情景,抒发对于家国黎民的叹息。而用“黍离”指代对于朝代衰亡、国家破碎的感伤,就源自于《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讲的是周大夫路过宗周看到过去的宗庙宫室都破败荒凉,全部变成了禾黍,悲叹周宗室的覆亡。同样的用法在辛弃疾《定风波》中,也有“莫忘中州叹黍离”。同样在向秀的《思旧赋》中也有“叹黍离之愍周兮,悲麦秀于殷墟”的描写。

2.杜甫《后出塞》,对于场景有一句非常生动、大气的描写“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而这一句其实化用自《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生动的表现出了塞外行军,军旗飘飘、战马嘶鸣的壮观景象。 而李白在《送友人》中更是做了大胆的化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以马之不愿离群来衬托自己与朋友之间的离情别绪。

3.另一个比较为人们所熟悉,并频繁使用的典故是“桑梓”,用以代指故乡。出自《诗经》中的《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多将桑梓等树木植于宅院的旁边,种植桑树为了方便养蚕,种植梓树为了获得梓树种子外面的蜡来点灯,所以在很多古诗文中都常常以“桑梓”一词来代指故乡。柳宗元 《闻黄鹂》诗有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这样的诗句也非常多见如“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与桑梓相类似的用法还有:鸿雁指代书信,社稷指代国家等。

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们最为熟悉的是课本里曹操的《短歌行》,这句诗直接应用了《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借由此句表达了对于人才渴慕,但“子衿”或“青衿”在更多的情况下指代广义的学子或有才学的人等。白居易的《读张籍古乐府》:“始从青矜岁,迨此白发新。日夜秉笔吟,心苦力亦勤。”、杜牧《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以及杜甫《元日示宗武》:“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中都有很多的展现。

结语

上述只是对于《诗经》中典故在古诗词中应用的简单例举,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学领域,《诗经》的影响更是源远流长,像“桃之夭夭”、“穆如清风”、“巧笑倩兮”等等,很多为我们所熟知。其实,《诗经》的最大意义在于开启了“风雅”的传统,即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政治情怀。以及确立了“比兴”言志的原则与手法,即文学形象必须要有所寄托,不能空无所指。之后儒家著述对于诗经大量的引用,和对其进行伦理化阐释,进一步发展出“诗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对于诗词的学习,我们不应只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上面,其实从很多的角度都可以发掘出传统诗词、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是个非常有趣的发现过程,也同样是一个二次学习与提高的过程。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的:“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會有进步,不会有创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对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深入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磊.名赋赏析:金盾出版社,2012年:87-89页

猜你喜欢

典故诗经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那些年,我们写作文用烂的典故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