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对健康现实的认知

2017-06-01包呼格吉乐图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反射弧感受器结构

包呼格吉乐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专家约稿

试论对健康现实的认知

包呼格吉乐图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健康是心灵的自足和完满状态,如果不知道非健康,则是健康的,但如果知道健康,则是非健康的.以反射弧为基础的神经系统对机体的现实进行无限的递归运算最终产生关于健康和非健康的感觉或概念,但此过程是本征行为的,其理想结构为双闭合环状结构,而其最基本的结构是突触部分电信号的输入和输出的反馈调节机构以及此部位体液中各种因素对神经递质的作用和它们之间反馈调节.如此简单的结构相互叠加以至到足够多时,机体对自身状态产生感知,进而对其进行运算,最终认为此时的自足和完满状态是现实的存在的抑或不存在的.

健康;非健康;反射弧;双闭合环状结构;本征态

在论及健康和健康问题时我们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以下描述:“如果我不知道非健康,则我是健康的,但如果我知道健康,则我是非健康的.”这一看似直观上的悖论形式主要出现在我们放弃我们的物理性机体的客观实在性的界定而追求语言描述的边界方面,而这一陈述还是靠近语言描述的边界上的,在这一描述中我们或多或少地注意到语言描述给我们的冲击作用而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当下我们自己身体的具体状况,即便是以内省的方式感知机体的状况.虽然如此,这种看法对我们所言说的健康以及健康问题的解决本身无甚影响.因为,虽然在物理世界和生命现象中类似的悖论随处可见,例如,麦克斯韦方程和经典力学伽利略变换之间的矛盾以及在生理学研究中进行视野(vision field)检查时盲点(blind spot)的存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其后者的标准解释为视神经节细胞(optic ganglion cells)的轴突穿过视网膜(retina)形成视神经乳头(optic papillae),此处鲜有光感受细胞,落在乳头部分的光线无法被感受而成为视野中的盲点.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物像落在盲点时我们是否看见东西并觉得自己的视野是否有缺损,甚至有人在头部受到严重的外伤时亦如此.从事视觉生理学研究的人明白人们平时用双眼视物时一侧眼睛视野中的盲点可被对侧眼睛的视野所补偿抑或用单眼视物时通过不时更换前方被视物使眼球不停地转动而用同侧眼睛的视野补偿该眼的盲点.因此,我们并不感到我们的视野生来就有盲点,也不知道我们居然面对着两口如此的离眼球近处范围小、离眼球远处范围大的形同锥形的无底深洞,以至于我们的视觉系统不停地查漏补缺而让我们心安理得.但这种悖论的解决无疑是生物学向前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争论足以说明这一点.所以,我们不仅在生物学方面,还是从认知(cognition)角度都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上述有关健康的问题,前者涉及到我们感知体内外世界信息的物质基础-反射弧,而后者是基于前者所发挥出来的人异于禽兽而称其为人的功能活动,正像“无感性的理性则空,无理性的感性则盲”那样,无反射弧参与的对体内外世界的反映是毫无根据的,同时没有认知活动的对体内外世界的反应是盲目的,两者一体两面,反射弧乃式,认知为能,无无式之能,亦无无能之式,式能为道,[1]强言健康为道.

看来,白细胞计数和炎症的关系和反射弧与认知的关系既有相似之处,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不同之处,形同陌路人.后一个关系中的诸如“反射弧”和“认知”的概念过于抽象,而前一关系中的“白细胞”和“炎症”虽然好理解,但不是人人都乐意在这点上下功夫去思考的.我们已经认识到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inflammation)反应,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那是生命机体活组织共同的特性.在平时健康体检中,我们常常看到在血常规检查单上有白血胞测定的内容,并且在没有预先知道被检查者患有与白细胞有关的其它疾病的情况下,如果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白细胞总数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大多数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就认为此时的被查者身体某部分可能有炎症,亦即人们掌握了生命有机体有炎症反应时白细胞数增加以利于康复这一特性来认识这一现象.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够直接测量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但无法直接量化炎症,因为作为一种防御反应,炎症只是一类存在,其最简单的认识方法就是以计数血中的白细胞来间接地认识炎症,此时的白细胞数是作为炎症的指标而不是炎症本身.

反射弧的结构似乎深入人心,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容质疑.如果说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那么反射弧是生物体,尤其人的认知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们的认知活动离不开感觉、知觉、注意、意识、记忆和思维等,这些心理过程均在以反射弧为最小单位的结构和功能为基础的各类反射弧的各式各样的链接时出现的现象.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反射弧的认识只停留在信息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上依次的流动,并且简单地认为从信息输入到效应器工作就是一个功能活动完成的开放的过程,尤以肌肉的收缩为典型例子来理解的,也就是说,在通常情况下,机体接受刺激到肌肉收缩被认为是反射弧活动的完成.至此,我们正在言说的炎症反应和以反射弧为基础的认知活动至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生命系统的有效活动是以结构闭合的功能封闭性为基础的,任何一种非闭合的系统终将导致其活动的失效并使系统瓦解,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其最基本的例证,而刺激信息在反射弧上扩布是其典型的形式.

白细胞数与炎症反应间也有一定的潜显关系,即炎症为潜白细胞数为显,它们各有各的运行机制,有它们各自反馈调节环路,在这里不谈炎症反应自身的调节行为,只白细胞数调节时我们能看到众所周知的白细胞数的调控是以体液调节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为主的.正因为如此,其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像神经调节那么可谓立竿见影地效果明显,总不免给人一种它是一种开放系统的感觉.而神经系统的情况就不同了,效应器活动的信息复作用到感受器,使反射弧的活动成为封闭的,是以神经冲动的闭合形式和递质作用的闭合形式的双重形式完成的,此时我们反映体内外世界时在主观上是自主的,改造体内外世界时主动的,这与炎症反应的被动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但两者皆为有结构才有功能,前者以反射弧为结构基础,而后者则基于白细胞计数才能让人们认识它.从以上所举两个关系实例能看到它们有其公因子(common factors),即“式”和“能”.

我们初步论证了感受器和传入神经在感知健康以及健康问题时的作用.信息在传出神经上扩布也与传入神经上的活动一样,属于是无差异编码(undifferentiated encoding)的,只是效应器作出的反应是多姿多态,千差万别的,既有肌肉的收缩,又有腺体的分泌,更迷人的是作为效应器的神经细胞所输出的信息本身.但是我们将要讨论的重点不在外周部分而在中枢部分.从进化的角度看,最初的单细胞生物由于某种偶然原因偶然出现分化或为数不多的细胞联合到一起,其分化的或联合的结果在不同细胞之间出现分工现象,即最初的生命有机体中感受器和效应器由专门的细胞来承担,从而又出现联接感受器和效应器的最原始的神经细胞,而这些神经细胞随着生命有机体整体结构的日益复杂化,相应地也变得复杂起来,最终发展成为神经系统,亦即这些高度分化了的神经细胞及其附属结构通过各种各样的突触联接方式,亦即轴突与树突、轴突与胞体以及轴突与轴突间形成了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联接,进而形成网络化、突触间隙充满了诸如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多巴胺(dopami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五羟色胺(serotonin)、吲哚乙酸(heteroauxing)和γ氨基丁酸(GABA)等,突触间隙和突触间隙的各种物质的关系也实现网络化.

没有感受器的反射弧就不能称其为反射弧,同样不依附于反射弧上的感受器也是无用的.种种迹象表明,感受器所接受的不仅仅是体内外世界的各种刺激信息,同时这些体内外世界种种刺激信息也作为效应器所发出的信息复回到感受器使其兴奋.反射弧能接受两个部分的信息,这时,对于反射弧自身而言,接受外部信息的外感器和接受体内神经系统反馈回来的信息的内感受器,它们有相同点也有相异点.内外感受器或者是同一个结构,或者不是同一个结构,很显然,如果反射类型越简单,甚至我们一眼能看出来是一种反射,则内外感受器越是同一的,但如果反射类型越复杂,即各种反射相互叠加,在通常情形下无法辨认何者为什么类型的反射,则内外感受器越是分离的.在这里,我们对外感受器和内感受器的理解是前者为虽然是反射弧的起始部分,但它们处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外,而后者为既是反射弧的起始部分又在中枢神经系统之内,这时在我们脑海中展现出来的关于信息在反射弧上传递的图像大概是这样的,一类是体内外世界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另一类则是效应器,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经过加工过的信息复作用的感受器,这两类信息在反射弧上依次传递,而后者的作用更大.我们以往的对反射弧的认知具有偏面性,即把复杂的神经系统简单地看成只有将体外刺激信息传递至体内,认为反射弧只是根据所接受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的通道.人身上大约有1亿个外感受器用于接受体内外世界的刺激信息,这数字初看起来很大,几乎能接受身体任何部分的哪怕是再细微的刺激信息都能接受到.但据Foerester的描述,神经系统中有105亿多个突触,亦即内感受器[2],比起除了神经系统之外分布在身体各部位的外感受器多出10万倍.看来,机体不管是利用外感受器在接受体内外世界刺激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还是对那些信息的深层处理并作出心理反应方面,与内感受器如此众多的数量相比外感受器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了.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内感受器的数量为健康的自足和完满提供了可能,因为,它们是无处不在,无所不为的力量的源泉.

神经系统从来就不接受那些它还没有准备接受的体内外世界的信息或者它不会接受它还没有计算过的从外界输入的信息,否则我们就没有机会领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妙处.莫里哀(Moliere,1622-1673)的戏剧《贵人迷》(Le Bourgeois Gentilhomme,1670)中有一位名曾是经是普通公民的暴发户.他希望能够加入法国艺术家的上流社会,并渴望学习那里的任何东西,后来他如愿以偿地混迹于各种社交场合,并发现自己能吟诗作词,还能朗诵散文.为此他简直喜出望外,说到:“我能朗诵散文!我一直在朗诵散文!在我的整个一生中我一直在朗诵散文!(I am speaking Prose!Ihave always spoken Prose!I have spoken Prose throughout my whole life!)很显然,他的这种渴望和能力是自发地产生的,而不是在他成为暴发户的过程中外界塞给他的,只是吟诗作词朗诵散文是当下他已经准备好要做的事情罢了.所以人们发现他们的每一种发现都有其叫人讨厌和令人愉快之处,前者是为获得一个洞见时奋斗的过程中发生,而后者为获得那种洞见时的那个感觉,一言以蔽之,“我们所感知的环境乃是我们的发明.”[3]健康和有些健康问题也是我们的发明.

由于我们的体内有众多的感受器,自然与之相应的中枢也是众多的,所以我们对体内外世界的认知是细腻的,并且它们给我们的感觉是丰富多彩、无缝对接的.如今,没见过电脑芯片的人不多,不知道其计算用途的人也很少,从它的外观上看那些一排一排的脚无非都是其输入端和输出端,还有那些较为复杂的结构就是用于对主要功能的调节的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嵌套形式.在这里,我们欲研究我们自己的大脑的有关认知方面的功能时,直接研究这一功能似乎找不到合适的路径,是很困难的,可是我们是知道自己大脑的有些功能的,至少大脑有计算功能,因此可以假借我们能够找到的类似电脑芯片的东西模拟神经系统结构,间接地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了解人脑的部分计算功能.虽然我们将要提出探讨的东西在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上与我们心中的人脑的那些认知功能相差甚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至少能够窥探我们的认知功能的结构基础大概是什么样的,就像我们在研究健康的当下,我们对健康的认识依稀就是心灵的自足和完满状态,除此之外对于健康简直是无法言说的,此时只能谈论与健康有关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以及机体出现非健康或健康问题时的表现.与我们暂时可以不提健康以及健康问题一样,讨论我们对健康的认知时不讨论其特点和过程,只探讨反射弧如何形成闭合环路时结构和功能特点一样,等把当前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清楚之后,再来思考如何能把讨论过的内容接近于健康的认知上,再说明我们对健康以及健康问题的看法.在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成果屡屡突破和挑战人类智能的今天,已经很难判断在有些领域里的成果究竟是人做出的还是机器做出的,这足以说明人的智慧和机器的能力已经十分接近.就像我们用中文来研究语言学和计算机语言时,中文是“元语言”(meta language),而语言研究中的语义(semantic)和句法(syntax)以及计算机语言就是该研究中的“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逻辑,随着研究的深入,当对象逻辑越来越明澈,对象语言的描述能力越来越接近元语言时,元语言和对象语言的区别就越来越小,最终它们就走到一起,不分彼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选择对象语言以及语言符号(symbol)所指的那个事情本身才能由点(dot)向面(surface)、用线(line)连点朝向面发展,最终明了该领域.“命题逻辑因其简单,比较容易从元逻辑中分别出来.”[4]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看,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是认知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单元,在健康研究中,对反射弧的充分的讨论有助于问题的澄清,就像我们追求语义的真要通过语法的证明才能达到一样.

图1 神经系统的双封闭结构

图1 中,左边的SS为感受器(sensory service),意指所有能感受诸如色、声、香、味、触和法(意识)等的细胞,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本体感觉和能感受自己意识的那些细胞.那些黑色方块中的N为神经元(neuron),在这里未显示神经元的其它特性,为高度简化的形式.右边的MS为效应器(motor service),在这里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合二为一特称为效应器,亦即其任何一种动作,包眨眼、说话等都是效应器的活动,但这一动作并非是狭义意义上的效应器完成的,所以在图的右边有向上的三角形,那是一个运算的放大器,其输出复回到感受器SS上,这一部分的生物学意义不容忽视,亦即在进化(evolution)过程中,人类或者其它动物在漫长的岁月中不停地与环境保持互动,起始时那些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的有些信息明确地被刻画在神经系统中,其意义通过放大效应复作用到感受器的感觉细胞.简言之,我们要做一个动作时,这个动作的效果总回到我们相应的感受器细胞上,我们感受到的不管是色、声、香、味,还是触和法,我们总是会知道的,并懂得这些动作对我们自己的意义以及由它所导致的后果,如此的过程是封闭的,信息在其中不停地流动,为动作的刻板(stereotype)化提供条件,意义的萌动由此开始,但还需要另一个闭合环路的参与.图1下方NP为神经递质(neuro-pituitary或neurotransmitter),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是神经化学传递.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立即与相应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产生突触去极化电位或超极化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兴奋性升高或降低.神经递质的作用可通过两个途径中止,一是再回收抑制,即通过突触前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贮存于囊泡.另一途径是酶解.众所周知,神经元是一类传递电脉冲的特殊细胞,处在充满液体的内环境中,尤其是其称为syn,即突触(synaptic)部分不可避免地浸泡在体液里,而体液里有已经知道其作用的和还不知道其作用的各类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相互作用,其作用自然波及到突触间隙里的从突触前膜释放出来的递质及其作用,影响递质传递信号的性质和量,即有无信号以及信号量的多少等等.

以吸烟为例,尼古丁进入体内,会经由血液传送,并可通过血脑屏障,吸入后平均只需要7秒即可到达脑部,尼古丁在人体内的半衰期约为2小时.尼古丁作用于烟碱乙酰胆碱接受体,特别是植物神经上的受体((α1)和(β4))和中枢神经的受体((α4)和(β2)),前者位于肾上腺髓质和其他位置,后者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低浓度时,尼古丁增加这些受体的活性,尼古丁对于其他神经递质也有少量的直接作用,高浓度时抑制.尼古丁可与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增加神经递质的量,使脑中的多巴胺增加,实际上制造了大脑空虚感,通过吸烟等方式提高浓度后,缓解了其快速代谢所带来空虚感,给人造成吸烟可以给人自信,让人放松等虚假幻觉,最后可能会因吸食而有成瘾的现象.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借由刺激内脏神经影响肾上腺髓质,使其释放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用在烟碱酸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至血液中.尼古丁与肾上腺髓质的烟碱受体结合后,会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透过与受体的结果,尼古丁使细胞去极化,钙离子由钙离子通道流入,钙离子促使神经细胞以胞泌作用的方式,释放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至血液中,血液中肾上腺素增加,造成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快,就像高血糖的情形一样.除此之外,体液中的各种物质,主要是激素(hormones)控制着神经系统之间的那些化学物质的体液,这些体液又控制着那些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之间物质的成份或突触前、后模的行为,如此往返又形成一个封闭环路.

图2 神经系统的双封闭环状结构

体内外世界的刺激信息从SS到MS,从MS复回到SS依次传递,几经反复后反射弧及其结构和功能还保有起初的普遍意义.但细究起来,随着反射弧结构和功能的网络化,其发挥出来的功能具有递归(recursion)运算特点,亦即由于此时的神经系统是双封闭结构,当下其上所扩布的信息受到前次循环中神经纤维上电位的扩布和突触间隙化学物质浓度的影响,而下次扩布的信息又要受本次循环中神经纤维上电位的扩布的各种特性以及突触间隙化学物质浓度变化的影响.这里举一简单例子说明递归,即取任意一个数字,不管它有多大或多小,对它进行连续的平方根计算,一直计算下去,这是递归,只要递归到足够多的次数时我们就会发现其结果一定会是1;又如,任意取一个数字,不管它有多大或多小,对它进行以任何数字为底的对数,对计算结果又取以同样底的对数,最后结果总是无法计算.以此而扩展,我们不难得出如图2所示神经系统双封闭环状结构.在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神经调节方式以快速准确著称,但充满在突触间隙的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调节作用也不容忽视,同时神经细胞也通过下丘脑、垂体以及各内分泌腺的调节也影响体液调节,如此往复,不亦乐乎,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实现封闭性.这类的双封闭环状结构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简直数不胜数,环状结构有可能随时产生也随时解构,但每产生一个双封闭环状结构就意味着使意识、感觉、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这种丰富多彩理应基于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等均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得以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多层次的双封闭环状结构与一个由输入决定输出的单维度系统的行为模式是不一样的.因为,宇宙物质演化的过程依次为,从起始“奇点”,为一个问不得又说不得的太极自然极限;经过“基本”粒子,为似无止境的“不基本”;接着经过亚原子粒子及核子,如从夸克、电子、光子到质子、中子的可谓“粒子进化”;又接着经过原子,从氢原子开逐步衍生出92种天然元素,可谓“原子进化”,元素周期表还有空缺位置;又如此经过分子,为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低分子化合物到高分子化合物,其活性渐次增大,可谓“分子进化”;以及到生物,为只不过是有机大分子的通过某种编码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复杂而脆弱的结构而已,如DNA、RNA、氨基酸以及从单细胞生物一直进化到人类,谓之“生物进化”.严格地说,一切衍生并存在者的诸如原子、分子、生物乃至人类以及人类社会都不过是本原性始基存在(base of being)如某种基本粒子或量子的寄居形式,所以,笼统地说,如果那些物质的结构越简单,则对刺激信息的反应越直接且迅速,像在无机化学反应体系中加入无机反应物时,但如果其结构越复杂,则对刺激信息的反应越复杂且滞后,像我们数日食不果腹或顿顿美味佳肴时看不出变廋或变胖.在无机物反应体系中,反应再复杂,最多是有水生成、有沉淀生成、放出气体的复分解反应,可是在一个有机体的整体系统中,身体上的一种变化的发生、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给机体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其好坏固然无法断定,对于前者,我们可以用简单的输入决定输出来理解,而后者,我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多层次双封闭的环状结构模型上才能有所作为.

据以上,我们所有知识都是从经验而来的,经验与认知有关,认知是对现实的描述,而现实无非就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刺激的总和抑或综合,说到底,认知就是对现实描述的运算,如此递归,以至无穷.假如在春天里,我坐在家乡林间小路边的长条椅子上尽情地享受那安宁的一切,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我对周围的一切如数家珍,从而对身边周围环境的变化大可放心地专注于体内时,我的注意力从头到脚依次让我感受到我自身的情况,我能感觉到何处轻松何处有痛点或不舒服,那些感觉对我来说就是现实(reality),哪怕是些说不出的舒服还是隐隐作痛的地方也一样.又如,人们骑自行车欲向左拐时势必将前轮哪怕是再小的幅度也向右打一下再向左拐,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平衡而不至于跌倒,如此简单的动作流程,如果想对其进行仔细分析,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对于熟练的骑者,视向左拐幅度的大小先向右打的大小也相应地为大或为小,其动作是流畅的;但对于非熟练的骑者来说,其动作幅度的掌握不会那么得心应手,其动作也不是流畅的.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前者将体内各种感受信息送至中枢神经系统,但我们无法断定那些感受是什么样的东西,而后者,前庭感受器主司平衡,综合本体感受活动使机体活动流畅完美.不管怎样,那些感觉都是瞬时的并且其性质和数量都是不同的,须知,由于我们的神经系统存有各种反响回路,那些众多的“现实”中的只有为数不多的部分才能被描述成为现实,而被描述时是按一定的规则反复递归运算后才能实现为认知,也就是说,在那个多层次双封闭环状结构中有处理相应类的信息的结构并有相应的算法时,那些感受器传递的信息才能得以被处理、被描述和被运算直至被认知,否则就像在前一个例子中的身体状态很舒服时感受不到非健康,以及在后一个例子中人们在骑车时感觉不到地球引力一样与己无关的信息完全被过滤掉而毫无感觉.因为生命系统具有行动的目标.在这里这个目标就是那寻找我身体上那份惬意或者有无不舒服的地方,以及人们骑自行车向前飞奔时身体是否平衡.但这朝向目标的系统运动常常受到环境的干扰,这种干扰既有外部施加的也有系统本身生成的使机体活动偏离目标.因此,系统对目标和现况的偏差进行测量并采取纠正动作.这些都是经认知对现实描述的运算过渡到认知对上面运算的运算以及对运算的运算来递归完成.

这种递归过程并非是毫无章法的胡乱运算,它是有规则的,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为的.如上面所举对任意数连续取平方根取到一定次数时其最终结果为一直是1;为任意数连续取以任意数为底的对数时最终结果是无法计算的一样,在这两个例子中的结果与初始值的大小无关,却与规则有关,即便初始值都相同,但如果规则不同,则结果相异.这种提法在讨论简单事物的发展变化时好理解,但同一件事情(case)在不同的人那里,或不同的事情在同一个人那里,或者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人那里所引起的反应的解释方面就不甚方便了.在那个“革命”年代的有一部苏联电影《列宁在1918》里,苏维埃政权要没收一位粮食贩子囤积的粮食,于是,这位粮食贩子针锋相对、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对列宁说:“农民有农民的真理!”从这句话可以引申出“工人有工人的真理”、“学者有学者的真理”了.可是当时人们把这些话当作反动语言来批判的,但如果仔细推敲这些话也有其合理之处,甚至是正确的.因为不管是工人、农民还是学者,人们头脑中的当时的那个现实都是他们自己的认知系统运算的特性态或本征态(eigenstate),是人的神经系统中的最基本的认知单位的反射弧所形成的封闭环路所输出的与人的具体环境之间所形成耦合的互动的封闭系统,所以,每个人的头脑里的世界都只是与他自己认知或经验世界不可分割的独一无二的“定制设计”,是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在于其神经系统中的那个双封闭环状结构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沿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路线发展,它们与环境互动的不同,对同一信息或者不同信息的反应各有自己的特点,从而表现出各具特色的特性或本征行为(eigen-behavior)也就是说,正因为人们头脑中有那样的结构存在,所以他们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只能表现出那样的行为出来,如果没有那样的结构存在,那么即便环境中有相应的对象存在也不会出现应该有的行为.只是在现实中,人们共同面对现实时,如果有相同认知,就认为所认识的事物具有客观性,甚至有人惊呼自己掌握了真理,因为,他的看法与大家的看法相同.如果认知相异,则认为人们各自的观点不同了.在交通拥堵的大城市里的红绿灯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是大家的共识,那么那些可怜的红绿色盲的人怎么想的呢?因为,就无法辨认红绿色而言,就是这群人的本征行为.

至此,我们有可能触及到一个大家普遍遇到但很少思考其原因的问题.如有一位很有事业心教师突然心血来潮想办一所幼儿园,此时她发现有很多现成的幼儿园要转让,她感到很兴奋.可是在此之前,当她没考虑创办幼儿园时即便是有很多幼儿园因经营不善而转让的信息充斥着各种媒体,她也熟视无睹,只有此时她的认知活动聚焦于此事时,各种关于幼儿园的事情才显得有意义了;现在的年轻人很注重牙齿保健,以有一口洁白的牙齿而自豪,每天刷牙,定期洗牙,乐此不疲,但他们的这一本征行为并非一开始就有的,甚至家长的引诱、劝说、威逼等各种努力曾经一度付之东流,但是有一天他们自己觉得口腔卫生很重要时情况会变得好起来.如此看来,我们的基于神经系统的心智不是被动接受环境信息,而是主动对环境信息进行筛选的.但将视野进一步聚焦到我们自身时发现我们时常会遇到除了如果我不知道非健康,则我是健康的,但如果我知道健康,则我是非健康的悖论之外对自身的感知出现错位现象,极端的例子是一个神智清醒的人抱怨他早已断缺的下肢如何疼痛或一个心脏病患者在心绞痛时报告其肩背反射疼痛一样[5],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以往的经验以及经历,人们通常将心绞痛错误地认为是胃痛.所以健康问题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有关系的.

〔1〕金岳霖.论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25.

〔2〕SEGAL L.The Dream of Reality:Heinz von Foerster's Constructivism(second edition)[M].Springer-Verlag New York,Inc,2001.57-73.

〔3〕FOERSTER HV.On Constructing a Realit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1973.1-13.

〔4〕郝兆宽,杨睿之,杨跃.数理逻辑-证明及其限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25-26.

〔5〕帕特里克·沃尔.疼痛-为痛苦而生的科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8.

B841

:A

:1673-260X(2017)05-0001-05

2017-02-09

包呼格吉乐图,男,1964年6月生,通辽市人,教育学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心理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健康促进和健康心理研究

猜你喜欢

反射弧感受器结构
大蛾卵跳小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研究获奖
化学感受器瘤诊治经验
论结构
疯狂动物城
——反射弧
疯狂动物城
——反射弧
基于“源于生活经验”的教学设计
手指为什么比其他部位敏感?
论《日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