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意逆志,我们必修两个“度”

2017-05-31李立东

语文教学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广度专业知识深度

摘要:“以意逆志”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要正确以意逆志,必须修炼专业知识的深度,避免一知半解、望文生义;必须修炼邻近学科知识的广度,避免大而无当、言不及义。

关键词:以意逆志;专业知识;邻近学科知识;深度;广度

面对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比方说,杜甫诗“朱门酒肉臭”,一般人理解为:富贵人家的酒肉多得吃不完,都腐烂发臭了。但也有人认为这个“臭”(读xiù)是“发出香味”的意思,这句诗的含义是:达官贵族家中的酒和肉发出诱人的香气。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解呢?这是因为读者的知识、阅历和体会不同。这种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和考证作者作品本意的阅读方法,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我们叫做“以意逆志”。能否准确“逆志”,取决于读者“意”的高下。而读者“意”的高下,除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外,还受制于他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浅和其掌握相邻学科知识的多寡。所以,以意逆志,教师务必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深度,相邻学科知识有广度。

一、修炼专业知识的深度,避免一知半解、望文生义

在教学交流活动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本来把某个问题回答错了,教师应给予纠正,但没有纠正;或者学生回答的模模糊糊,教师应给予明确的点拨,但没有点拨;有时候教师自己对一些专业知识理解不深,望文生义。归纳起来,大概有这样一些知识。

1.文字知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李白于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在扬州旅舍写的,这里的“床”,不是卧榻,而是“井栏”。《辞源》中解释,床是“井上围栏”。就是说,深秋月明之夜,诗人在井栏旁“举头望明月”,顿生思乡之情。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了贺知章等当时八位著名的诗人,其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是写李白的醉态的。依李白的性格推测,唐玄宗想亲自召见李白,但喝醉了酒的李白仍然敞着衣衫,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所以,这里的“船”,不是船只,而是衣襟。所谓“不上船”,就是“不系衣扣”。《康熙字典》里记载:“衣领曰船”。我们不仅要了解文言字词的含义,还要提高根据语言环境推断字义的能力。“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的“个”若按量词“根”讲,就很别扭;若解作代词“这”(指头发)就合理多了。可见,专业知识没有深度,就会导致望文生义,出现错误。

2.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很多,这里只谈几种若不正确理解就不能很好“以意逆志”的常见修辞手法。

互文。“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有人据此认为刘兰芝是左撇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有人据此以为兔子在静止状态下是很容易辨别雌雄的,其实这都是误读。前者是说刘兰芝特别忙碌、特别能干,一手拿刀尺,一手拿绫罗,量量裁裁,很快就能做成一件衣服;后者是说兔子扑朔迷离,难辨雌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是说木兰东西南北到处奔波,终于购置齐了代父从军的各种东西。其它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秦时明月汉时关”等,都“参互成文,含而见义”,只能分开读,不能分开讲。

通感。“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在苍茫而清澄的夜境里,羌笛的声音如幽幽梅花落满关山,把听觉范畴的“笛声”,以视觉范畴的“梅花”出之,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初看起来,令人费解。“香”有浓淡之分,而无明暗之别啊!这“暗香”就是通过视觉的明暗来沟通嗅觉的浓淡,是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梅枝横斜,梅花疏朗,倒映在清澈的浅水中,与朦胧的月色交织,其间还飘浮有淡淡幽香,这是多么惬意的意境!在这里,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暗香”,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用典。古诗中用典的例子很多,它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在给读者带来无穷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理解上的难度。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既是比喻,又是引用,诗人引用这些典故要干什么呢?其实,都是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得好。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连用了五个典故表达了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李商隐的《无题》也引用典故表达扑朔迷离的感情,值得仔细品味。

借代。借代的修辞手法常常被学习诗歌者忽视,导致理解出现误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如果只知道“帆”就是“船”而不知道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那是一知半解;如果认为漂过来的就是一片“帆”,而不是任何别的东西,那就是望文生义,大错而特错了。“回眸一笑”就是“回头一笑”,但一字之差,后者少了多少意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以“绿”代“叶”,以“红”代“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以“眉”代“头”。这些都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3.诗人的主导思想。遍览中国古代文学史,面对权贵或邪恶势力,能高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者唯李白一人;能如鲍照一样直说“吞声踯躅不敢言”者少之又少;大多数诗人则会用暗喻、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屈原忠君爱国,反映在《湘夫人》中,就是借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曲折反映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李贺怀才不遇,在《梦天》中,就是通过写上达天庭下望人寰的渺小,象征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压抑;韦庄饱经战乱有家难归,反映在《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中,就是欲说还休,正话反说,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极为强烈的还乡的思绪。他们都是含蓄表达自己感情的典型詩例。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读出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只有读出了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才算“逆”出了作者作品的真“志”;只有“逆”出了作者作品的真“志”,才能进而认识诗歌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实现诗歌所承载的育人功能。

4.历史知识。“文史不分家”,是人们的共识。我之所以还要把历史知识看成是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来谈,是想说明,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歌的时候,既要知道大的历史背景,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唐朝“安史之乱”的“结晶”,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宋朝“靖康之耻”的产物;又要了解诗人当下的生活状况,如李白在遭遇“赐金放还”时,高吟“长风破浪会有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去得潇洒出尘;被诏见时,又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天子呼来不上船”,来得狂傲不羁;有时还有必要了解当时当地的生活习俗。举个例子:

一位老师讲授完陆游的《书愤》一诗后,在布置学生赏析其同年作品《临安春雨初霁》时,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真的还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果是真的,那么,什么人卖杏花?卖杏花干什么呢?”执教老师先一脸惊愕,继而一脸茫然,稍后他用“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学生的问题敷衍过去。显然,他是提前没有意识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他自己也没有对这个问题的知识储备。其实,在我们现代人眼中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杏花,在古代可是大有用处,它既可做插花之用,亦可做簪戴之用,甚至可做饋赠之用。既如此,那杏花之卖就顺理成章了。这位老师由于对这个习俗不了解,所以,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小尴尬。

二、修炼邻近学科知识的广度,避免大而无当、言不及义

我国古代知识分科虽不详细,但这并不妨碍诗人们对科技知识的认识。而且,富有知识性或哲理性的诗句俯拾即是,如果教师理解不到位,评价大而无当或言不及义,就会掩盖诗歌中闪耀的智慧光芒,使我们“以意逆志”的目标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有必要重视并学习它们。这些知识主要是:

1.自然知识。李白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起兴,写大河之来,气势磅礴,势不可挡,巧妙地引出“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后人以为此乃绝唱,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说法不够严谨。因为根据现代水循环理论,黄河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随大气环流,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适当的条件下,再凝结形成降水,又有可能成为黄河的补给水源。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对前者的回应。我们认识到甚至传递出这个信息,丝毫不会影响到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丝毫不会降低这首诗的文学价值。相反,我们倒觉得这个不严谨的说法比任何一句严谨的说法更能表达出深藏于李白心中的某种况味。或许,李白对自然界水的循环是知道的,他是为了表达思想的需要故意这么说说。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前句说明水汽凝结使云层加厚是降水的必要条件,后句说明水面蒸发的水汽在空中冷却凝结成云和雾这一原理。

另外,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诗句,从地理角度看,都说明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大势。认识它们并且不回避它们,不仅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生动有趣,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和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哲理。我国是一个哲学思想产生和形成较早的国家,即使在古代诗歌中哲学思想的火花也灿若星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说人只有站得高,方能望得远;只有望得远,才能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科学性的决策。与之相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不能置身事外、没有宽广的视野,就不可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当然就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春江水暖鸭先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诗句形象地说明了实践第一性的道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说人生难得再少年,要干成一番事业,就必须趁早行动,“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有深度,相关学科知识更有广度,唯如此,才不负前人及前人作品之“志”,也才更符合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精神。

作者简介:李立东(1964— ),男,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第一中学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广度专业知识深度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中学编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现代化医院统计工作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