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

2017-05-30李政林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大众传媒审美素养

李政林

[摘 要]在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刺激下,大众媒体逐渐出现了“泛娱乐化”的倾向,从而误导了人们的审美与价值观。大学生身处“泛娱乐化”的文化语境中,审美观念模糊、标准混乱,出现世俗化、功利化倾向,严重阻碍了他们审美素养的提升,也影响了他们成长成才。在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存在审美认知片面、审美感受力肤浅、审美判断力缺乏和审美创造力不足的问题。为此,高校应当加强审美教育,建立特色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并合理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自觉抵制泛娱乐化消极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泛娱乐化;高校美育;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0-0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7)10-003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10.008

审美是从自然和人、物质和精神、客体和主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的一种状态[1],这种状态是在审美实践中,审美主体在自我意识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关于美的价值判断,这种关于美的价值判断的主观意识即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是指审美主体所具有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价值等各种审美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了审美主体认知美、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等意识和能力。一个完整的人是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人,是能够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永恒之美,而非短暂的娱乐快感的人。日渐兴盛的大众传媒为人们接受多样化信息、享受多元化的资源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以娱乐为主流的大众文化给传统精英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出现“泛娱乐化”现象,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所说,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庸俗喜剧层出不穷、网络恶搞成风、为博得眼球哗众取宠而毫无底线,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下,出现一股大众审美享乐主义的潮流。当代大学生处在文化大转型的时代,“泛娱乐化”的潮流让他们对能使人短暂愉悦的大众文化更加青睐,审美方面出现世俗化、功利化的趋势,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

本研究通过问卷法与访谈法对大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了研究。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6份,有效问卷178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达89%。问卷的具体发放和回收情况如下:选择了XX大学不同专业类型中的8个学院发放问卷,分别为教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食品科学学院、物理学院、体育学院和音乐学院。其中教育学院35份,文学院30份,历史学院25份,食品科学学院20份,物理学院20份,生命科学学院20,体育学院25份,音乐学院25份。

一、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一)大学生使用大众媒体及审美认知现状

在大学生使用大众媒体的现状调查中发现,54.5%的学生每天平均花在大众媒体的时间为3~5小时,25.8%的学生花费1~3小时,可见大众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对大众媒体的使用内容方面,44.4%的学生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刷微博与聊天,还有15.8%大学生在网上玩游戏、看视频,而真正运用媒体进行学习的学生只占24.7%。由此看出大学生更多的是使用大众媒体的娱乐功能。

在大学新生的审美认知状况中,当问及“您认为审美素养是否有必要”时,83.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仅有6.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还有10.2%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当问及“您认为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时,87.1%的学生选择“能够欣赏美的事物”,74.2%的学生选择“能够发现美”,而只有41.9%的学生选择了“能够用文字、绘画表达美”。审美素养是人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审美价值等各种审美因素的总和,具体包括了审美主体认识美、感受美、评价美、创造美等的意识和能力。研究发现,87.%学生认可审美素养包括感受美的能力、享受美的能力,但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创造美也是一种审美素养,甚至有一些学生把表达美、创造美局限在自己的穿戴上。可以看出6名受访学生对审美素养的认识是局限在“是一种能够欣赏周围事物美的能力”这个方面。对美的理解上6名受访者,都是两分式地从内在美与外在美进行阐释,而缺乏较系统的认识。他们认为“好看的、漂亮的就是美”“品德高尚、乐于助人就是美”,也有人认为“我喜欢的就是美”。

(二)大学生审美感受力状况

在回答“我能够有兴趣、专注地欣赏艺术作品”时,68.6%的学生表示不符合,仅31.4%的学生表示符合,仅37%的学生表示会被电影和小说的情节所打動。在回答“相对于外出旅游,我更喜欢待在宿舍上网”时,有25.7%的同学表示符合。同时在访谈中也有学生提到“出去也没什么看的,还不如待在宿舍看看电影、电视剧”。当问及“您最喜欢的艺术形式”时,84.4%的学生喜欢看电影,仅有17.2%的学生喜欢戏剧、诗歌。在回答“相对于看学术性、理论性的文章,你更喜欢看搞笑的段子和电影”时,有56.9%的学生都表示认可。据此可知,部分大学生在审美感受力方面比较缺乏必要的审美体验,在审美感受方面,更倾向于接受娱乐化的内容,而对于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缺乏兴趣。

(三)大学生审美判断力情况

当问及“如何看待网络红人现象?”时,94.6%的学生认为这些现象不是美,仅5.4%的学生认为它代表着一定群体的审美趋向。通过访谈,6名同学均表示网络红人的炒作现象不是一种美,只是为迎合大众好奇心,为了名利而搞的恶作剧。在问及“你认为经典名著的价值与网络通俗文学价值哪个大?”时,87.4%的学生认为经典名著具有更高的价值,因为经典名著反映了时代现实、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但在问及“在经典名著阅读与网络文学中您更倾向于何种阅读?”时,58.6%的学生表示更喜爱阅读网络文学,原因是网络文学“文字简单直白,通俗易懂,看着也很有意思”。有5.4%的学生认为经典名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符合我们现在的阅读习惯。同时在回答“人家都认为美的事物,我也觉得比较美”时,33.6%的学生表示符合,13.2%的学生表示完全符合。当问及“如何看待恶搞视频、抗日神剧”时,有50.2%的学生认为“娱乐大众,可以理解”,但同时也有39.3%的学生认为“脱离主流,应当限制”。据此我们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判断力,但是又容易在大众传媒影响下弱化自己的判断力,甚至走向以乐为的美的审美误区。

(四)大学生审美创造力情况

在问及“我会用文字、摄影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时,仅有37.5%的学生表示符合,31.5%的学生一般,有23.7%的学生选择“不符合”;在问及“我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模仿网络流行语”时,48.3%的学生表示符合,7.9%的学生表示非常符合,可见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语言习惯影响很大。同时在问及“写文章或论文时我经常从网上复制粘贴”时,有33.6%的学生回答“一般”,有21.3%的学生表示符合。访谈中也有学生表示:“现在有什么不知道的,直接百度一下都出来了,很多东西都不要自己去想”。据此可知,大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习惯于从网络上直接利用信息内容,而缺乏必要的审美创造能力。

(五)影响大学生审美素养的主要因素

在问及“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您的审美素养”时,60.2%的学生认为与学校教育有关,67.2%的学生认为与自身素质有关,58.6%的学生认为与大众传媒的影响有关,也有55.9% 的学生认为与经济收入的影响有关,24.7%的学生认为与家庭氛围的影响有关。由此可知,大学生审美素养受多种因素制约,其中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较大。正如一位受访者所说:“在现在这个社会,几乎谁都可以上网,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肯定是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二、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存在的问题

在前文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把握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总体现状并结合相关的美育理论,可以发现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美认知较片面与审美实践娱乐化

虽然大学生对审美的重要性和什么是美具有一定的认知,但是他们缺乏从系统的角度对美的价值判断。这就导致在审美活动中他们乐衷于看娱乐化的内容如恶搞视频、网络文学却呈现审美娱乐化的倾向。一名被访者谈到,“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接受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比如刷微博、微信,我们越来越喜爱接受那些简单直白而且搞笑的东西,而对于那些较有深度的文章我们很难看得下去。就是越来越没有耐心去鉴赏那些经典的东西,而是喜欢搞笑、有趣和新奇的段子,这些内容让我们很兴奋”。可见大学生在审美认知上出现了偏差,对美的认识不全面,甚至走入了以乐为美的误区。

(二)审美感受力肤浅

审美感受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对象本质内涵和内在意蕴的感知能力,是主体对美的深层次理解与把握的主观能力。审美感受力决定着审美主体能否发现美、认识美与理解美的内涵,影响着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当前大学生审美感受力肤浅,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美”的直观性认识与片面化理解。大部分学生对于“什么是美”的理解都是直观性的,认为“好看的就是美”“让人高兴的就是美”“我喜欢的就是美”,或者片面地把美理解成为“内在美”和“外在美”,很少学生能够从美的内涵、价值、本质等来对美进行解释。从学生所感兴趣的审美活动也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作品、小品、综艺节目等通俗文艺感兴趣,而对经典名著、戏剧等高雅艺术缺乏了解,可见大学生对于美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直觉性的较肤浅的把握,审美观念也倾向于欣赏大众化、世俗化。缺乏审美想象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审美认知能力,只关注事物所能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的愉悦,仅以感性为指导观察美、判断美,而缺乏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对事物美的内涵进行深层次发掘与鉴赏。

2.缺乏对真实世界“美”的体验。在信息技术高度發达的今天,足不出户就能够了解天下事,网络图片、视频、音乐更是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通过前面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缺乏从生活中发现美,休闲时间中,相对于外出旅游、欣赏风景,他们更愿意呆在室内看电影、上网。其中受访者就表示“出去没什么好看,每天上课都可以看,呆在宿舍看看电影、玩玩游戏比出去更方便,也更有趣”。由于长期处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无法带来更多的真实体验与互动,大部分大学生只专注于网络世界的审美体验,而忽略了在真实世界中发现美和感受美。

(三)审美判断力易受大众传媒影响

审美判断力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美及审美对象的分辨与选择、抵制的能力。在调查与访谈中,有部分学生对于庸俗、肤浅的现象如恶搞视频、网络神曲、抗日神剧等表示认同,认为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审美分析鉴别能力较弱。在浏览信息过程中,大部分学生是根据搜索排行榜、系统推荐、标题等进行信息筛选,不加思考地转发网络谣言、视频。同时,在泛娱乐化的大背景中,大学生盲目跟风,缺乏对积极的、优秀的审美因素进行选择和鉴赏的能力,“看到网上讨论那么热烈,同学也都在看,自己也就去跟着看”。审美判断力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缺乏对自己所需要的“美”以及真正的美作出选择的能力,降低了他们的审美品位。

四、审美创造力不足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审美创造力是在审美鉴赏力与审美感受力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43%的学生认为自己已具备一定的审美创造力,主要表现在绘画、书法、写作方面。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很少参加绘画、书法、写作、文艺演出等有关的活动,而是通过网络获取他人的审美创造,“现在大家都懂,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很多东西都不需要你自己想就可以得到了”。大学生审美创造力的不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我审美情感的表达与审美素养的提高,也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从泛娱乐化角度分析大学生审美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们根据自身对某事物的要求而作出的看法与评价,因此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它同时也受制于客观因素,尤其是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会对人们的评判标准起到很大的影响。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对于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接受能力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大众传媒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传媒通过对社会的描述传递多样化的信息,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这些信息也影响着他们的审美素养。大众传媒泛娱乐化不仅仅因其具有娱乐范围上的泛滥化、内容上的媚俗化、形式上的同质化等的特点,而且泛娱乐化满足了大学生需求刺激、追求个性与强烈好奇心的需求,再加上大众传媒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信息量大的特点,许多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审美素养,从而陷入审美的误区。

(一)泛滥化的娱乐范围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传媒内容所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泛娱乐化已经成了高渗透的社会现象。从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到无厘头的恶搞经典,从抗日、穿越神剧到不明真相的微博转发。经典是可以调侃的,历史是可以戏说的,甚至新闻也可以制造。长期靠娱乐这种文化快餐或调味品长大的青少年,更不免患上精神贫血症[2]。泛滥化的娱乐,导致大学生情感淡漠,充当娱乐的看客,甚至是制造者,对社会事件习以为常,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阻碍了大学生的审美认知。

泛滥化促使大学生在审美情感方面的单一化,缺乏真实的审美情感与认知。娱乐化无处不在,使得娱乐变成了大众生活的必需品,这样就使得受众习惯于在娱乐化的方式获取身心的愉悦与快感,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娱乐,仅仅以“让我快乐就是美”的感官化为标准,缺乏自我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审美情感的单调与空虚,在泛滥的娱乐化中迷失自我。青年大学生拥有较强的信息接收能力,同时又寻求刺激、满足好奇心的心理,从而更容易在娱乐泛滥中抛弃自我的情感体验,丢失审美情感而在审美认知上进入误区。

(二)低俗化的内容降低了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人们今天所称的流行娱乐实际上是为文化工业所刺激、所操纵、所悄悄腐蚀的要求,它与艺术无关。”[3]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下,一些媒体为追求看点与卖点,进行恶意炒作,网络“神剧”层出不穷,娱乐八卦让人眼花缭乱,“穿越”修改历史成为一种时尚,改编古诗成为一种“才能”。这些信息虽然满足了大众寻找刺激与好奇心、娱乐身心的心理需求,但是在与此同时大众媒体也将通俗变成了庸俗与低俗,制造了大量的垃圾信息。而这些垃圾信息的共同特点都是以满足受众的一时视觉享受与精神快感为目的,缺乏精英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只能给人短暂的感官享受,而无法给人真正的精神享受。这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大学生在审美在过程中的审美感受力,只关注事物所能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感官的愉悦,仅以感性为指导观察美、判断美,弱化了审美想象力、审美感悟能力和审美认知能力,弱化了大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去理性化的娱乐理念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判断力

在娱乐范围的泛滥化的影响下,媒体丢弃了道德使命和伦理认同等社会责任,忽视了内容的整体水平,媒体进入了什么都可以开涮、什么都可以恶搞、什么都敢娱乐的去理性化时代[4]。李白成功地“预测”了马航失踪,“杜甫很忙”,抗日剧中可以徒手撕鬼子、包子手雷,就连孙悟空的墓地也已经找到。不合常理的事件被疯狂转发并热议,网络谣言四起混淆了人们的视听;各种无厘头的信息被疯狂传播,这种缺乏合理诉求的传播,导致娱乐化情绪,阻碍了理性思维。在泛娱乐化时代,娱乐成了“愚乐”。大学生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极易丧失自己的判断力,容易在审美判断中随波逐流,将无厘头的恶搞、网络红人的炒作当做一种美,而不加思考地对“丑”的内容进行接收,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大学生是审美判断力,甚至以丑为美。

(四)同质化的娱乐形式弱化了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电视节目上,选秀节目炙手可热,成为一种潮流。从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始,便有《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中国好歌曲》等一系列的平民造星节目,并且很多娱乐节目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都来源于国外。这些娱乐节目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单纯地进行模仿,缺乏实质的创新,在形式上同质化严重;电视剧以“宫廷剧”“穿越剧”、翻拍经典为代表,也引起了一股影视创作的模仿之风;网络流行语“duang”“我也是醉了”更是成为了大学生的口头禅;各类直播平台风生水起,制造了大批“网红”。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日益让人同质化,尤其是在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影响下,大众媒体以利益为导向,争相向大众传播具有吸引力的同质化的内容,导致受众接受的内容单一化,也使得受众习惯于单一化的审美模式。大学生在这种同质化的影响下,逐渐依赖于他人的审美创造并形成了“路径依赖”,在大环境下不是以自我的情感体验为基础进行审美创造,而是以模仿他人所谓的“美”为美,从而弱化了自身的审美创造力。

四、泛娱乐化背景下大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措施

大学生审美素养极易受到大众传媒泛娱乐化的影响,审美素养的形成主要受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同辈群体、自我素质等方面的影响。要抵制泛娱乐化对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消极影响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方式,高校要合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审美教育,建立特色的校园物质与精神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一)强化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以提高审美判断力

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美育课程体系,仅开设美育通识选修类课程,并且课程数量较少,覆盖面有限。根据调查,56%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美育相关的课程培训,尽管一些高校开设了美育的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课程数量少,导致许多学生无法选修到此类的课程,造成高校美育的缺失。同时在美育课程的教学方法上,也存在授课形式单一、缺乏新意的问题。问卷调查发现,接受过美育课程的学生,有57%认为美育课程的讲授方式传统,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从而使得美育变为单纯的知识灌输,美育的效果不明显。

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完善美育课程体系,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减少不良审美因素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目前全国仅有少数几所大学进行了美育课程体系的尝试,如华南理工大学建立的“人文—美育—语文”课程体系;四川师范大学“坚持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方式建立美育课程体系;北京大学加强校内艺术教育,在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注重美育引导等都颇具特色。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校园环境与人文特色,结合美育理论,建立其具有本校特色的美育课体系,实现美育知识与美育实践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提高大学生鑒赏经典的能力与抵制低俗文化的能力。

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所具有的独特的直观性、形象性与广泛性,对于现代人审美品味与审美时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手机、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高校可利用微信、qq、微博等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审美教育;发主题帖讨论于美育相关的现象,提高审美判断力与审美品位;在校园网定期发送艺术、文学、摄影等精选美育内容,创造良好的网络美育环境;也可以开发校园手机应用,将分享评论、征集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

(二)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审美活动

在大众媒体的影响下,大学生日益习惯于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获取视频、图片等感官化的娱乐,而缺乏亲临现场的真切的审美体验。尤其是在泛娱乐化背景下,更是纯粹的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忽视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对很多严肃事件漠不关心,对高雅艺术与经典文化漠不关心。长期依靠网络而获得审美体验使得大学生失去了对生活中活生生的审美对象的感受力。因此高校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大学生从网络审美中解放出来,参与到现实生活的审美中,只有大学生亲临现场才能够唤起他们的审美情感,才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大自然及艺术的魅力。

高校要鼓励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建立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积极开展歌唱、舞蹈、摄影、诗歌、读书交流等各类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提高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对现实环境与生活的感受力,促进校园关系的和谐与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创建高雅的校园审美环境

文化熏陶是形成人们的性格和人格的最重要因素,……文化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基础[5]。校园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审美素养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校需要立足校园实际,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園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创造高雅的美育与审美环境。

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建设情意化的校园物质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的物质是培育学生观念、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有效手段,优美、整洁、文明的校园物质文化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情意化是指校园物质设施的建设应寓情于物,将外表美与内涵美相结合。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感受人文经典与高雅艺术作品,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从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品位。

在精神文化方面,首先从知识与观念传播上,要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审美观。学校领导、教师应做好榜样与表率作用,在校园中言行一致,让大学生感受到大学的人文美、环境美,弘扬社会正能量。其次,在精神文化的实施上,开展具有校园特色的精神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感受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体会到校园精神文化所带来的价值。

(四)大学生应提高自身审美素养

教育与环境只是一种外力的引导,要提高对泛娱乐化的抵制能力,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自身提高文化素养,学会静下心去品味经典,提高审美判断力、审美感受力与审美情感。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大学生习惯于视觉文化与快餐文化,而对于那些经典著作缺乏耐心与理解,从而导致自身文化素养的缺乏。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大学生应当多阅读经典著作,欣赏经典文艺作品,品味精英文化,通过阅读历史、社会、文学等经典著作,提高思想境界与审美判断力。阎连科说,惟独阅读进入了敬畏,那阅读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提高对文化的敬畏感。大学生通过文化学习与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就有一种对文化的敬畏感,进而防止在不严肃的泛娱乐化面前走入审美的误区。

(五)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大学生对美的正确追求

首先,大众传媒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品味,树立良好的媒体形象,承担起社会责任,而不是为了博取大众关注而制造低俗化的内容。尤其是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不要把一切当娱乐,混淆视听,影响受众的审美价值观。对于严肃问题,应当把持道德底线,而不会为了经济利益而大肆炒作,在运行过程中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受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其次,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的在传递图像、声音、视频方面的优势,结合网络这一新的平台,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利用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搜集丰富的美育资料,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等多样化的形式来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灌输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应加强网络管理,充分运用技术和法律手段减少不良信息在校园的传播,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享受优质文化与艺术。

参考文献:

[1]吴家跃,吴虹.审美的属性[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1.

[2]刘洪波.泛娱乐化背景下青年学生价值观引导策略析要[J].理论导报,2012(5):53.

[3]尤战生.流行的代价——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研究[M].济南: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4]赵志洋.论限娱令对泛娱乐化趋势的影响[J].今传媒,2012(8):58-60.

[5]宋怡,孔克勤.文化与人格关系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4(1):147-149.

(责任编辑:向欣)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大众传媒审美素养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论动画片的审美因素及对幼儿审美素养提升的价值
探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