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校原著教学的困难与思考

2017-05-30任春晓

党政论坛 2017年11期
关键词:原著党校马克思主义

任春晓

原著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一生的革命理想、一生的社会实践、一生的理论思考,以及对现存制度的批判、对美好未来的设想、对人类全面发展的追求,都凝结成排排的文字,物化为厚厚的书本,留给了后人。经典著作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党的特别财富。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强调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还会列出一些重点学习书单。

在党校的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上下都很重视,然而也存在不少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时间短内容多,如何展示教学的艺术性。一般原著类的课都有类似的结构:第一讲写作的时代背景,第二讲内容的框架和提要(解析),第三讲现实启示和当代意义。原著的篇幅不一样但教学的时间大致一样,如《共产党宣言》15000字左右,《资本论》有三卷加一个作为手稿的第四卷差不多370来万字,《谈谈辩证法问题》即使加上《辩证法的要素》也就3000多字,这样长长短短的原文都要用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大约3个小时内完成。选择内容的重点不一样但结构大致一样,在时代背景方面,每个教师的论述也许相差不多,但在内容和意义方面的论述则各显神通。从中央党校评选出的多堂原著精品课和全国党校系统一些知名教师的讲课中我们发现:不同的教师,由于其自身研究的偏好不同,会决定他对原著内容的取舍大不相同,如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讲授,周为民、李海清、牛先锋版和王公龙版的就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个人的授课风格与特点,会给学员以不同的启示,但如果学员没有回去认真读原著,又会误以为这篇原著就是教师讲授的这个样子,只知其一不知二,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第二,年代久背景远,如何体现理论的现代性。任何理论都有其形成的社会基础、都有其承载和解决的历史任务、都有其需要指导的具体实践的事实。我们应当承认,一种思想、一个理论是否有生命力并不在于它诞生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它能否保持其对历史、对实践的批判性和反思性;是否真正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否真正认清了人的思维本质和真正具有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我们知道,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存在、只要社会矛盾没有得到解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它的劳动异化理论、它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对“资本主义”弊病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预期、它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使他始终保持了自己理论的生命力,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但从总体看,处于冷战结束后的和平与发展时代、处于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时代,人们(包括领导干部)的关注重点、话语体系和语言风格都有巨大的变化,原著的许多内容已渗透在中学、大学时代的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课中,如果还是重复或重点放在这些方面,干部往往有不解渴的遺憾。在原著的解读中,迫切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新拓展和话语现代性的双重转换。

第三,课程少人物众,如何构建体系的完整性。十九大新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指导思想所涵括的内容可以推导出,原著课起码应该覆盖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大多数副省级城市一样,我们党校是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三校合一的体制,从现实情况看,一般党校一个月主体班次的第一单元上原理、原著,第二单元是党性教育,第三单元是专题教育,第四单元是能力素质教育,能够达到中央提出的确保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时不低于总课时70%的要求。但在第一单元课程中,长期以来开设的原著课有《共产党宣言导读》《费尔巴哈论导读》《资本论导读》《谈谈辩证法问题导读》《列宁晚年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偶尔加入《毛泽东著作导读》,其他部分一般随着我们党最高领导人的顺替而变动,讲完“三个代表”讲“科学发展观”,现在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表现了马列原著篇目的大体不变性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变动性特征。从而出现两个现象:第一,有些领导上完中青班又上任前(或任后)班,到任后再来局级班或专题班,马列原著部分的授课即便每年的内容会有所调整,但结构体系不可能有大改变,所以有部分学员是经常听重复听;第二,马列原著也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好,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最多一个星期的时间不可能容纳这么多的课程,一课一课专题式的“点读”难以体现理论的整体性和继承性。使“指导思想”通过原著教学形成体系呈现出来,或从中理出某一方面的理论脉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四,清误读返本真,如何说明内容的科学性。如果没有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对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会在实践中犯错。因此,对马列主义在理论上正本清源是完全应该的,对马列主义进行

“再认识、再解释”,也是十分必要的。但这决非意味着对待马克思的文本采取经院哲学式的烦琐考证、过度诠释和机械还原,而是要创造性地重读马克思主义原著,与历史上的马克思进行跨时空的“对

话”。要站在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没有的历史坐标上思考新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不仅“照着讲”,还要去继承、去发现其理论本质,同时“接着讲”,讲出时代的气息、阐明其科学性。

要走出原著教学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以研讨促研读。为督促学员读原著,可以改变一下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模式,每次挑选一至二篇原著,或采用以学员为主体、小组为单位的主题讨论模式,或采用以班级全体参与、教师学员双向互动的课堂辩论模式进行教学,目的是确保学员能阅读原著,能对原著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真信。

二是以主题聚重点。由于党校教学是专题式,不论长短,一篇原著一个专题课讲完,对于内容丰富的原著,只能蜻蜓点水,不像大学相关专业的原著课具有连续性,一周两节课讲一个学期,有些讲一个学年,能够深入细致地讲授和学习。所以,党校原著课应突出问题意识,根据班次的专题,寻找侧重点,如同样是讲《费尔巴哈论》,在执政能力班可侧重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民族宗教班可侧重其宗教批判和宗教理论,在社会创新班可侧重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以及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等,既可解除学员重复听课的烦恼,又能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

三是以实践为目的。学习应该学有所获,否则既浪费自己的时间,更浪费学员的时间。比如,我们经常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但有时从原著字面中很难发现规律所在及路在何方,这里就需要教师在研究现实的基础上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层层引导。如《谈谈辩证法问题》《矛盾论》中说到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如果教师按原著的意思提到这点,即达到了第一层——正确地解读了原著;如果教师能发现学员在制定政策、完成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即达到了第二层——解答了实践中困惑;如果教师能进一步指出辩证法的合理性、革命性、批判性以及它所包含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即达到了第三层——给予学员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来说,要懂理论更要懂实践,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四是以项目建队伍。多年来,宁波党校每年都会推出二至三个项目,由教研人员自由组合申报,由校学术委员扩大会对申报者进行评审,然后由中标者组织完成某单元的教学活动,现在已先后推出了党性教育、媒体沟通、应急管理、心理咨询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项目制可以调动每个教师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关心和落实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打破教研部的体制框框,使不同的学科围绕同一主题协同攻关;可以划拨一些项目经费,为新课开发过程进行前期调研、外出听课、购买书籍等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原著党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拔牙
水家乡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