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为农业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撑

2017-05-30杨贵芝

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粮农外事人才需求

杨贵芝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参与全球农业资源配置的需求日趋强烈。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拥有一支能够在农业科技、文化、经济、贸易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担负起维护我国农业国际利益的高层次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为农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当前,农业外事外经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外语、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已经严重制约了农业“走出去”的整体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农业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机制,许多相关的经验做法与保障措施亟待深入研究。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缺乏完善培养机制、储备人才资源不足、人才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为适应农业“走出去”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加快高层次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已迫在眉睫。

一、制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农业外事外经人才可概括为五类,即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的管理人才、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的专业技术人才、农业外交官、农业国际组织职员、农业“走出去”经营管理人才。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发展考虑,应尽快制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根据五类人才的特点,分别明确不同的培养目标、重点任务、培养途径等,根据不同类别的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开展分类管理与培养,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外事外经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形成合力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二、构建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机制

一是建立农业外事外经储备人才库。在全国农业行政管理、科研、教育系统,通过考试和选拔等措施,遴选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外事外经储备人才库,对入库人员定期考核及跟踪评价,能进能出,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从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实践锻炼等方面开展定向培养,不断提升储备人才水平,并把人才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针对不同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特点,特别是某些重要国际组织,按照适应其关键部门和关键岗位的需求,从专业、外语等方面针对不同人才实施分类培训,加大国际化专业型人才培训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密切关注联合国粮农机构岗位空缺及招聘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布招聘情况。

三是建立专项基金,加大培养力度。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由政府出资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每年向粮农机构选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参加JPA或JPP项目,为其申请国际职员岗位奠定先期基础。同时,继续加大力度参与粮农机构实习生计划,通过选拔年轻专业人员到粮农机构有关部门实习,使他们了解和熟悉粮农事务,为竞聘正式岗位积累经验。

四是在语言培训方面,将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结合等。从长远角度及综合培训效果看,如果条件允许,国外较长时间的学习培训的效果相对更好。

三、创新外事外经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实行全日制教育。在高等院校增设农业外事外经专业课程,利用高校优势资源加强基础知识教育,重点加强管理学、金融、法律、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儲备,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对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等小语种培训。通过学历教育为农业“走出去”奠定长远雄厚的人才基础。

二是开展短期在职培训。为缓解现有人才需求不足问题,针对人才需求短板,每年有针对性的举办短期在职培训,对现有任职人员进行国际形势与政策、国际化素质能力提升等业务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现有人员国际交往能力。

三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可试点设立重点高校国际组织涉农人才培养基地,在政府部门、走出去企业和高等院校中筛选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进行定向培养,以订单式教育方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出色外语及专业技能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部系统各单位、高校及科研机构加强与农业国际组织合作,探索联合培养对口需要人才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粮农外事人才需求
粮农致富是农业的要害问题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中国粮农类主题博物馆类型与特色探析
外事之窗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基层粮农的期盼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