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邓小平资源节约思想

2017-05-30李学林高艺航安哲

邓小平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李学林 高艺航 安哲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始终致力于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道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树立资源节约观念,要向民族资本家学习资源节约的经验,城市建设要在经济实用的前提下追求美观,人民生活要做到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相结合;重视依靠提高民用煤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农业科学技术以及更新机器设备等科技进步来促进资源节约;提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邓小平的资源节约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资源节约;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3-0077-0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经长期处于一穷二白的资源匮乏状态。为此,党和政府确立了勤俭建国的基本方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的邓小平,从物质生产、城市规划与人民生活的各个环节上对资源节约问题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提出了不少相关重要指示,多次阐述资源节约对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邓小平的资源节约思想,对于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树立资源节约观念

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對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针对这一矛盾,中共八大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由于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经济建设的底子薄,又缺乏建设工业国的经验,邓小平意识到社会主义工业国建设必须依靠长期的艰苦奋斗,必须要掌握勤俭建国的本领。因此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树立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资源节约观念。

(一)邓小平提出经济建设要学习民族资本家经济节约精神,修炼勤俭建国的本领

“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建设成果显著,但却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一些中央企业为了讲形式、讲阔气不惜浪费国家资源,有些企业甚至存在着“亏本不碍事,国家贴得起”的错误思想。邓小平审时度势,立足于中国现实,提出向民族资本家学习,修炼勤俭建国的本领。1957年,邓小平到陕西视察,主要参观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重大工程。邓小平注意到建设中存在着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倾向,他告诫企业不能凡事都只求大求新,他说:“不能因为讲形式而浪费国家的资金。”他看到,当地的一些中央企业讲排场浪费国家资金的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工厂的厂前区占地面积大、厂房之间距离远,花了很多本来可以不花的钱,国家资金就这样浪费了。对于这种现象,邓小平批评他们“气魄大、牌子大、公子少爷的味道足,把一些地方工业带坏了”。

针对经济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浪费问题,他建议国营企业要学习民族资本家办企业的“勤俭节约”精神,虽然设备简陋但产品质量并不差。他说:“中国的民族资本家很多都是艰苦奋斗出来的,他们办企业比我们高明。”民族资本家创业不易守业更是艰难,企业时刻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生产中提倡经济节约,不敢有任何的铺张浪费。在邓小平看来,这些民族企业家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邓小平尤其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办企业更要节约,厂房可以旧一点,职工宿舍可以朴素一点,厂长住的也要简单一点,绝对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

(二)邓小平强调城市规划要以经济实用为指导思想,规划得不好会造成资源浪费

邓小平在西安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要树立勤俭建国的资源节约观念,学习民族资本家经济节约精神,及时纠正了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浪费现象,为修炼勤俭建国的本领上了重要一课。视察西安时,邓小平坐飞机俯瞰了西安市区,他发现在西安城市规划中对于建设配合生产和适应职工生活需要的设施也存在着求大求新的问题。西安的城市规划看似宏大实则缺乏内容,规划的电影院戏院虽然数量不少但分布不合理,很少分布在群众聚集的工业区。为了建设城市新面貌而大搞楼、堂、馆、所,超出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铺张浪费。针对这一现象,邓小平说:“搞一点富丽堂皇的东西,以表示我们的新气象,我不完全反对,但是不应该搞得太多。现在已经感到搞多了,今后无论如何不要再搞了。”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指导方针方面,邓小平赞赏兰州的做法,希望别的城市也能像他们那样,多搭建一些像西固剧院这样简易的戏院,既可以听戏又可以放电影,即经济实用又能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花很少的钱就能解决问题。邓小平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直强调首先要树立经济实用的指导思想,他指出:“有些同志讲美,美当然是好的,大家都是愿意美的,但是应该在经济实用的条件下”。我们国家还在大力搞建设阶段,经济还不富裕,把钱花到给老百姓建学校、修简易的商场、改善交通、修下水道上面来,才是“花更少的钱解决更多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这一指导思想不仅有利于节约国家资源,还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教育青年养成资源节约的观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邓小平提出人民生活要做到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相结合,以勤俭持家的资源节约观念指导消费行为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发展迅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也明显提高。为了避免不科学消费造成大量浪费的现象,邓小平1992年7月提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标准不能定高了,还是要提倡节约,提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他认为,我国经济虽然发展得快,但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所以,人民生活依然要提倡节约,在生活中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另一方面,邓小平也考虑到了在市场经济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因此又强调“必要的消费又不能卡得太紧,限制太死,否则就没有刺激了,没有市场了”。在邓小平看来,在人民生活中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是不矛盾的,二者可以结合起来。他倡导人民群众在生活中树立节约的观念,搞好消费与节约之间的平衡,可以在消费时根据自身实际需要,购买可以承受且确切需要的产品,实现消费满足度的最大化。同时,也提高了个人对占有的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使得有限的社会资源满足更多人的需要。因此,把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相结合,用勤俭持家的资源节约观念指导消费行为,是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的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消费理念。邓小平提倡节约和刺激消费相结合的理念,对于人们正确处理节约和消费的关系、合理分配社会资源、避免过度消费造成资源环境的过大压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概念是毛泽东在1955年10月11日发表的《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一文中首次提出。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树立资源节约观念,就要提倡勤俭建国、勤俭持家。1957年9月9日,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妇女第三次代表大会作了以“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为主题的报告,“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坚持的方针被确定下来。邓小平在《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里强调:“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一定要联起来,只提一个不够”,“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应经常提倡,是长期要做的工作”。可见,邓小平对勤俭建国、勤俭持家的重视。

邓小平提倡在资源节约观念指导下进行经济建设,有利于改善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回报的局面,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邓小平的资源节约观念也为后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理论基础。

二、重视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资源节约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中国经济建设起步晚,又曾长期遭受三座大山的剥削,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科学技术水平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非常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和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较少、自然资源开采难度大、利用率低的国情,邓小平意识到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不同场合提出了很多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资源节约的具体举措。

(一)提高民用煤开采和加工利用技术,减少乱挖滥采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提高燃煤使用效率,实现保护植被节约能源的目标

在天然气尚未大量进入民用燃料领域的时期,民用煤一度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能源。民用煤利用率的高低,成为能源节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也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1965年11月中央批转商业部党组织《关于大力开展节约用煤工作的报告》指出:大力开展节约用煤,成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经济任务。

甘肃兰州矿产资源丰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兰州建立了许多重工业厂矿企业,例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它所生产的产品为国家填补了很多空白。1966年3月17日鄧小平视察兰州,听取西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负责人汇报时说:“现在小煤矿效率低,煤价贵。老百姓烧不起煤,结果把禾草烧了,把树烧了,搞得草少了,树长不起来,搞多种经营也有困难。”邓小平指出,解决人民生活用煤才是关键。1966年中国总人口数为74542万人,而城镇人口仅有13313万人。以北京市为例,1968年才开始使用煤气,最早在1987年开始使用天然气。由此可见,当时依靠科技进步开发民用煤作为居民生活能源具有巨大的资源节约潜能。提高民用煤的开采技术,可以降低民用煤的价格使更多的居民用上煤炭,老百姓用上了煤,取暖和炊事问题就解决了,也不用砍伐草木破坏生态。因此,邓小平提出“要为开采民用煤的‘鸡窝矿设计一套机械”。在邓小平为解决人民生活用煤的关切下,全国上下掀起了积极开发推广高效民用型煤的热潮,对于保护植被、节约煤炭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民用煤在我国煤炭总消耗中占很大比重,提高民用煤的加工利用技术对于节约资源有重大意义。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注重推广蜂窝煤,但收效甚微。大部分居民还是以烧散煤为主,不但热能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散煤烟、灰尘大,环境污染严重。1966年邓小平视察兰州时强调,“现在大力提倡节约用煤,改用蜂窝煤,可以大量节约好煤”。蜂窝煤有12个孔,可大面积与空气接触,充分燃烧,与原煤散煤相比热能利用率可提高20%,有效地节约能源。除了提倡使用蜂窝煤以外,邓小平还主张通过改造锅炉提高民用煤的利用效率,他说:“锅炉要改造,要革命。”传统的民用锅炉大多都是一些构造简单的老古董,又因各地经济条件和饮食习惯的不同造成了民用锅炉样式多样。这些老锅炉燃烧效果差且炉体散热快,保温性能非常不好。据统计烧散煤的锅炉热能利用率仅有10%左右,由此可见改造民用锅炉,提高民用锅炉的保温性能和炉口温度,具有巨大的节能潜能。邓小平非常重视民用锅炉改造工作,在1979年4月17日,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集的中央工作会议各组召集人汇报会时,他再次强调:“所有民用锅炉,要改造一下,统一供热,一是节约燃料,二是减少污染。”不久,全国上下涌现出不少节能民用炉典型,例如湖南大直径蜂窝煤灶、双芯回风灶等,这些改造后的民用锅炉为提高民用煤的热能利用率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节约利用煤炭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加强农业科学研究,节约集约利用耕地资源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这一直是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邓小平指出,依靠农业科学研究、走农业科学化道路是解决人地矛盾的关键。1978年5月30日他谈到:“我们的耕地面积少,平均七个半人一公顷土地。要在这样一个很小的土地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单靠机械化是很不够的,还要精耕细作,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他特别强调了把农业科学研究和传统精耕细作的方式相结合,实现现代科学和传统耕作方法的优势互补,提高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邓小平非常重视加强科学研究的问题,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运用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理论研究一旦获得重大突破,迟早会给生产和技术带来极其巨大的进步。”他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自然也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因此,他时刻关注与农业密切相关的那些领域的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他高瞻远瞩,科学地预言,搞生物工程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他在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提到,“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这一论断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技节约集约利用耕地资源的思想在今天仍然适用,根据《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截至2015年末,中国耕地面积为20.25亿亩,2015年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99万亩。随着我国总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愈加突出,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的能力。

(三)邓小平提出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淘汰落后机器等途径实现资源节约

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造成大量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了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产品消耗了原材料却不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应的使用价值,同时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将成为必然趋势。工业要发展,要时刻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根本目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因此,1975年8月18日,邓小平在《关于发展工业的几点建议》中明确指出:“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他看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才是生产过程中最大的资源节约。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再次强调:“最大的问题还是要杜绝各种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不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和不合质量要求的废品,降低各种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要使大家懂得,我们的资金来之不易,我们生产出来的东西来之不易,任何浪费都是犯罪。”这是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近代以来,由于接连遭受一系列内忧外患,中国的工业化建设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个积贫积弱的社会主义农业国开始起步,遭受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同时又因缺乏建设工业国的经验而走了不少弯路,中国走的每一步,取得的任何一点成绩都是“来之不易”。因此,邓小平将任何浪费资源毫无效益的生产都看成是一种犯罪行为,加以严厉谴责,并且要求人们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杜绝资源浪费。

另外,除了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资源节约之外,邓小平还提出淘汰落后的机器也可以节约资源。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长期闭关自守,我国大部分企业机器设备陈旧,导致资源大量消耗,产出能耗比不理想。1980年7月,邓小平到湖北、河南视察工作,在参观二汽时,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机械工业做了重要指示,他强调:“落后的机器就应该淘汰。淘汰落后的就是节约。”在邓小平看来,落后的机器设备不但生产效率低下,且能耗过高,严重浪费资源。不淘汰落后机器,就会使大量资源白白地被浪费掉的状况一直延续下去。因此,淘汰落后机器就可以直接节约大量资源。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很不划算的行为,恰好可以导致最大的节约。邓小平的这一观点,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资源缓解压力,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提倡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

我国疆域广阔,地质結构复杂,自然资源具有总量大、品种多的优势。然而,这些自然资源同时又存在着人均占有量少且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由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缺少统一协调的管理,在条块分割的状态下,往往使有限的资源无法做到物尽其用,其功用难以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出现了大量的资源隐形浪费现象。对此,邓小平也大力提倡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以尽量提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

(一)邓小平提到通过试办托拉斯,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实现资源综合经营

试办托拉斯,是旨在通过上层建筑的改革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为了弥补“大跃进”对经济造成的创伤,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改革措施,试办托拉斯就是其中的一项尝试。1960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天津会议上指出:“最近讨论的托拉斯就是为了使工业发展速度快一点,也是为了综合利用。……目标是速度更快,更节约,综合经营,综合利用。”在邓小平看来,通过托拉斯这种新型的管理体制,可以把临近地区内的同一行业组织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比如淮南,有煤有铁,还有化工,搞一个托拉斯,或者归煤炭部管,或者归冶金部管,都可以。又比如石景山钢铁厂,京西煤矿就在它的门口,还有迁安铁矿、龙烟煤矿,这几个点可以建几个钢铁基地、几个化工基地,搞一个托拉斯来管。”试办托拉斯是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尽管由于“文革”的爆发而中途停止,但通过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来对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克服了以往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分散性,也为后来我国工业企业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来节约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邓小平在木材加工、沼气、天然气等行业中强调综合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不少如何实现综合利用的具体建议

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全省林地面积2623万公顷,占全国林地面积的8.3%,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森林覆盖率达到46.7%,是全国森林覆盖率较高省份之一。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如果只作为薪材或简单的木材生产,就大大浪费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邓小平大力提倡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搞木材加工业,向外地销售木制品。1978年9月15日,邓小平前往黑龙江听取林业问题的报告时指出:“搞木材加工业,所有木材资源就可以利用起来。往外运木制品,可以节约运输力量又可节约原材料。”对于天然气污染少、热效率高的特点,邓小平也主张要综合利用。1958年2月,他视察家乡的黄瓜山气矿时,饶有兴致地观看天然气放喷情况和天然气炉燃烧情况,并说:“天然气能生产化肥,化肥能增产粮食,还可用来发电,可做多种化工原料。”1982年9月,邓小平陪同金日成主席到四川双流县的白家公社顺风大队视察参观,看到农家用沼气节约了大量煤炭时,邓小平非常赞赏:“沼气能煮饭,能发电,还能改善环境卫生,提高肥效。”邓小平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对我国后来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邓小平强调要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邓小平非常重视工业“三废”问题,凡是视察工矿企业,他都要看一看“三废”的处理情况。早在1974年会见刚果代表团时就指出我国“三废”问题严重。1978年9月14日,视察大庆油田时,邓小平特别强调“一定要把三废处理好”,还批评了上海金山工程没有处理好三废问题污染海洋生物。1978年9月19日,邓小平视察震后的唐山建设,听闻当地通过回收利用钢厂煤矿的余热来供应生产用气和职工住宅暖气后,非常欣慰,认为综合利用工业“三废”不但减少污染、还可以回收起来变废为宝。之后,我国把处理工业“三废”问题提到了重要位置,出台多项法律和政策来保障综合利用资源的落实。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要综合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1984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议》,该决议明确对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的工矿企业提出了鼓励政策。198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对综合利用资源做出贡献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并进行奖励。邓小平关于综合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思想,既反映出他旨在为人民群众谋求良好的生存环境、心系人民生命健康的迫切心情,又体现出他睿智、灵活、富有创造性的政治眼光。

(四)鄧小平在重视“节流”的同时,也重视“开源”问题,鼓励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缓解资源环境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化石能源,长期低效率地使用传统化石能源不仅会带来能源的枯竭问题且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邓小平十分清楚我国必须积极开发污染少、可持续利用的新能源,降低对以“煤”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早在1966年3月,他就指出,在我国可以大量利用生物能源。他说:“种绿肥、种草木樨既可以做肥料,又可以做燃料,这是个道路。”虽然由于后来“文革”的爆发导致这一设想没能在当时变为现实,但这一设想对于今天的新能源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在新能源的探索上,邓小平非常重视发展水电。1978年5月19日,他在会见美国合众国际社访华代表团时谈到:“核电好是好,但很花钱,我们的重点还是发展水电、火电。”水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清洁能源,合理利用水能对改善环境有重要作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开发水能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天然形成三大阶梯,发展水电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邓小平的支持下,我国建成了葛洲坝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以及三峡水电站等,为能源供给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邓小平强调,在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要珍惜资源,不可浪费

我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位,对此,邓小平曾用“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来形容我国稀土资源的丰富。稀土有“工业黄金”之称,可以应用于农业、军事、冶金、石油化工等领域。早在1964年,邓小平视察白云鄂博矿山,在听取包钢负责人关于稀土资源储量的汇报时就强烈建议要专门搞关于稀土的研究所,要综合利用稀土资源。听到随行人员介绍说包头已经建立了关于稀土的研究所,并且正在建设稀土工厂时非常高兴地称赞道:“那很好,我们绝不可浪费资源。”1991年2月6日邓小平视察上海大众汽车厂时指出:“要研究利用稀土金属。中国稀土资源世界第一,用处是多方面的”,“要保护稀土资源”。1992年他再次强调“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稀土优势发挥出来”。邓小平的鼓励一直激励着从事稀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人员,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稀土强国而奋发图强。到1989年,我国攻克技术难关,以较小的代价,较少的资源消耗,终于在稀土生产、出口以及应用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深入,一味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利用资源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若放任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会对我国资源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邓小平客观地看待我国资源状况,认真分析经济建设和资源节约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利用资源和综合利用资源并重,提出了节约资源的若干思想和举措,是十分富有战略眼光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节约利用资源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做出了具体部署。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的资源节约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丽娟 付国英)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