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

2017-05-30黄清迎谭吉华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黄清迎 谭吉华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需求,积极探索与创新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以生命、生存、生活、生理、生态为内容的“五生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借鉴,对于实现中国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从“五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必要性以及实施的途径来阐述对“五生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五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4013605

一、“五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生命教育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具有生命个人的存在。[1]146生命是人的自然属性和先天状态,人的生命本质决定了生命教育对于人而言是一种基本伦理责任。生命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要求我们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去尊重和珍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及其价值,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崇高性和神圣性。通过恰当的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之可贵,意识到生命的独特性和至上性,不可轻易剥夺,培育正确的生命观,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當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更多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缺乏对生命本身的关注。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开展生命教育,本身是要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本质与本真,珍视生命的价值,珍爱与关心个体独一无二的生命,在融入社会大潮中以彰显自身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生存教育

生存是任何个体的人其自然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个体得以从事各种社会关系的必要条件。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2]12

生存教育就是教育者应该注重将个体生存的知识、技能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传授给受教育者,进而在认知层面熟悉个体的生存规律及本质,在思想观念层面增强个体的生存意念,在行为活动层面提升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增进个体发展的能力。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的自然生存空间和社会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社会领域同样在不断地上演。基于此,高校通过实施生存教育,使大学生系统地熟悉生存技能及相关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特别是遭遇重大生存挑战与危机中,能够及时地化解生存矛盾,走出生存困境,赢得生存希望,最终实现个人的健康发展。

(三)生活教育

生活是个体生命得以生存并延续的必要条件,缺乏生活的生命,是无意义的生命,则只表现为一种自然生命的属性。而人之高于其他一般类型的动物就在于它通过生活赋予生命以一种新的意义形式。在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生活获得许多的体验和知识,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3]289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这就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持久的更新才能达到。[4]10生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生活技能和知识,进而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志趣和情趣。高校力图通过生活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生活意志,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境界,推动大学生追求高雅、高尚、幸福的生活。通过恰当的生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爱、自尊、自重、自励、自勉的生活观念,帮助大学生履行对自身、家庭、民族、国家发展的责任与使命,引导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幸福生活过程中,帮助大学生以积极、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及方式应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与种种压力。

(四)生理教育

生理健康是个体得以继续提升其他各项素质的先决条件,没有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个体的发展很难得以持续。习近平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5]俗语云:“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一个人即使人格高尚、智力超群、才识过人,但若没有良好的生理健康作支撑,要实现人生理想,成就一番事业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校生理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教授给学生一定的生理知识和生理技能,特别是应对生理隐患的一些预防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采用和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改善和改变不利于他们生理健康的环境和行为,从而提高其生理健康水平。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第二发育高峰期,生理机能已基本成熟。可现在有部分高校往往忽视大学生生理教育,使许多处于“青春断乳期”的大学生被一些正常生理现象所困扰,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生活、情感、学业和社交的发展。通过生理教育,具体包括视力保健、口腔卫生、营养和饮食卫生、青春期生理卫生、文明婚恋观等生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在熟知生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为健康的生理理念和观念,并逐渐外化为文明健康的自觉行为,从而提高大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每个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人才。

(五)生态教育

教育,不仅关系下一代人拥有怎样的人生,还关系到亿万家庭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也关系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后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6]生态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是人类为了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以生态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为基础,将生态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到现代教育的进程中,构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优质的、开放的教育模式,从而促使受教育者树立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生态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生态教育具体是指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理念传授给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强调创造性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推动学生和老师之间教学互长的良好教学生态效应的实现。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抬头,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观念淡薄,这种教育心态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令人关切和反思。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判断力。”[7]339因此,高校通过生态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生态意识,倡导生态行为,培养生态情感,树立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存发展。

二、实施“五生教育”的必然性

(一)实施“五生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更是青年一代的梦。中国梦作为一个凝聚广大民众共识、汇聚民众力量的伟大梦想,是时代需求和民众期盼共同的结果。回望近代以来中国的全部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8]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青年学生作为一个最富有梦想、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在个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敢于做梦、勇于追梦,渴望人生出彩,盼望梦想成真,期望与国家、社会一起进步和发展,可以说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完成,更关系到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实施“五生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和造就一批能担负起实现现代化目标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青年大学生。实施“五生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大学生通达包容的生命观、执著坚毅的生存观、积极奋斗的生活观、文明健康的生理观、绿色和谐的生态观,而这些目标和内容正是承载和肩负实现中国梦的大学生之必备品质和基本要求。

(二)实施“五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注重提升人的基本素养为基本目标,强调发挥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彰显人的个性为基础,在挖掘人潜能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健全人格的科学化教育。同样,“五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和素质教育在本质是一致的,“五生教育”注重提升人的基本素质,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因此,不管是“五生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都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五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推进高校建设现代化、科学化方面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大学生教育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三)实施“五生教育”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健康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本质与核心要义,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共同价值。《纲要》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在生理体质、心理情感、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水准等方面获得全面性的提高。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追求进步、优秀的必然趋势。当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融入世界潮流的进程明显加快,高等教育更加凸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这就迫切要求我们的大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知识和生理心理知识,才能不断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求和挑战。“五生教育”是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生理、生态为基本内容,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立足点,强调推动大学生敬畏善待生命、积极关注生存、热爱包容生活、熟知关爱生理、追求呵护生态的现代观念,进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三、实施“五生教育”的基本路径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实施“五生教育”最主要的课堂,也是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是在教育思想上,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核心理念,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各个方面都渗透着对生命、生存、生活、生理、生态的关注,实现教育与学生的完美结合。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学校将生命知识、生存知识、生活知识、生理知识、生态知识有机融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使它们融入渗透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关内容中,做到以传授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实现“五生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在教育方式上,应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融合为基础,彻底改变过去简单说教和灌输的方式,倡导启发式、互动式、主动探究式、渗透教育式等方法,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行为实践与认知教育的有机统一。四是在教育环境上,注重文化育人,推动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海报、校园网络、演讲座谈等载体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切实营造“五生教育”校园文化氛围;大力挖掘、培养、树立先进典型,运用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让先进典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鲜活、生动的教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家庭教育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因此,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性格品行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影响不仅具有基础性,而且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是“五生教育” 实施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表彰大会上,习近平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9]首先,高校需要密切与家庭的联系,通过建立健全家校网络互动平台、QQ群、微信群、家校联系制度来实现。其次,帮助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五生”意识,倡议家长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发挥家长的“五生”榜样和示范作用。最后,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家长进行“五生教育”培训,举行家长网上交流会和个案分析会,召开家庭教育网络咨询会、“五生教育”知识讲座,推荐家庭教育书籍和家庭教育影片,开展网络或电话家访、与家长交心谈心等方式。

(三)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它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它主要是整合社会上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开展“五生教育”,一是注重体验性教育,建设一批专有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大力发掘其中的精神和精髓,并全面弘扬和继承;二是组织大学生定期到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纪念馆、风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进行参观和学习,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从而正确处理好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红色影片推荐,开设红色文化宣传栏和红色论坛等,为“五生教育”营造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四)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外在教育的有益补充,它旨在强调作为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来观照自己、反思自己并进一步教育自己、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使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质、生理心理素质都获得不同程度提高的教育形式。为此,一是“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10]特别是增强他们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推动他们自觉、自发地去践行自我教育的理念。自我教育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多元开放的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教育的真正本质和目的就是自我教育。“教是为了更好地不教”。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1]二是在整个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而言只是扮演着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更多地是要受教育者自身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选择和认同所获取的教育信息和知识。因而,教育者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自我认同、自我选择、自我接受并积极内化为自我修养、自我知识。三是实施“五生教育”需通过教育者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生理观、生态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通過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和自我四位一体的功能,以“合力”的形式来实现“五生教育”应有的目的、意义和作用。在实施“五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注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学生自身潜在的“五生”素质为基础,借助于正确的教育载体和媒介,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力图强化学生的“五生”意识,推动学生积极践行“五生”理念,以此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89.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5]习近平.看望南京青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16.

[6]赵蓓蓓.教育生态影响中国未来[N].人民日报,20101102.

[7]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许良英,范岱年,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339.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9]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3.

[10]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827.

[1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12]王立国.以人为本,变“堵”为“导”——基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36137.

[责任编辑]王立国

"Wu Sheng" education:The exploration of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HUANG Qingying1,TAN Jihua2

(1.Collge of Marxism,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China;2.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University'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t emphasizes the whole education must keep up with the times, and according to new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features and our society development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meanwhile, explore and create positively a series of conten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Wu Sheng" education consists of being, existence, life, physiology, ecology, which is a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reference in enhancing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accomplish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and has a great meaning for realizing the Chinese Dream, fostering and cultivating eligibl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This article stated that basic connotation, necessity and the way for implementing "Wu Sheng" education.

Key words:"Wu Sheng" education; university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