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2017-05-30连雪杏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7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互联网+

连雪杏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把握好“互联网+”发展的新形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及有效性,让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活”起来,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6-014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在“互联网+”时代,要紧紧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上网融网,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1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

互联网已深刻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电脑、手机等各种移动终端的使用也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当代大学生是高触网群体,无时无刻地与互联网发生着联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机遇,切实发挥“互联网+”的创新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授课者根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选择的,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单调陈旧和形式化。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式和知识储备受到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最新信息的程度有时候滞后于青年大学生,部分教育者受限于年龄、技术等因素,不能很好地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使得教育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不够,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互联网上丰富鲜活的信息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把思想性、抽象性与知识性集一体的理论内容转化为通俗性、趣味性、新颖性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时代感。

1.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受到时间、地点和语言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手机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WIFI覆盖率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和宿舍。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势而新,通过易班、移动客户端、即时通信工具、微博微信等载体,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等内容,以图片、漫画、视频、音频等鲜活的形式呈现,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不同媒体、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覆盖面更广、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亲和力和吸引力。

1.3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活化

话语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和力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代大学生不喜欢生硬的说教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改变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模式。青年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的一代,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观意识强,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话语体系,用准确浅显、趣味生动的话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引导青年学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行为习惯。同时,要善于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相结合,体现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活化、通俗化、趣味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2 “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发展推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2.1 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形成冲击

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其他国家渗透其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内容,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乘虚而入,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抗,与中国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2]”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再加上互联网信息的复杂性、不可控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的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从网络上获取的知识更加丰富,而有一些思想文化如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则会弱化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意识形态。青年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明辨是非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经验,易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多样化、多元化的情形下,无疑会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价值取向形成较大的冲击。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对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断地学习,提高认识、提升能力,掌握新技术,善于从网络中捕捉分析各类纷繁的思想信息,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3 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显示,网民中最大群体就是青年人,而且青年学生已成为网络的主要群体之一,使用互联网已成为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并使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互联网在丰富大学生获取知識的渠道和社交方式、增加他们认识和了解社会的途径的同时,也出现了价值观念偏差、社会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用语粗鄙、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

3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不断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时代感,提升教学话语魅力,搭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3.1 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工作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要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只有掌握青年学生的政治观点、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学习状况和话语习惯,才能有的放矢。“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呈现思想政治状态的新特征:“一是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出现多样性、务实功利的倾向;二是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三是公民道德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有知行脱节现象;四是积极进取精神突出的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增强。”[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和思想动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在表达形式上符合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挖掘最前沿、最鲜活的话语议题和信息,转换话语方式,采用更通俗易懂的生活性话语,将教材语言灵活地转化为教学语言,用最新的时代话语和网络用语与理论知识相融合,阐释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和求学就业情感等问题,解疑释惑,提升话语魅力,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感,坚守高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3.2 融入“互联网+”,搭建融媒体平台

搭建平台,优化资源,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网融网,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高校要强化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探索慕课教学方式,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程教学,持续培育和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教育教学平台,立足校园网,建设好易班和“两微一端”,形成层层构建的立体网络,推进媒体融合,资源成果共享,凝聚合力。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和活动,以“微电影”“微内容”等形式开展,不同程度地实现“互联网+内容”,打造网络文化品牌,适应青年学生网络生活特点,为广大学生表达观点、展示风采提供平台。利用师生的碎片时间,鼓励青年教师和辅导员深入易班、微博、微信等学生社交媒体,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通过手机移动终端设备、即时通讯工具等进行交流,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实现立体化、跨时空、零距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空间。

3.3 发挥朋辈作用,引领思想正确方向

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以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朋辈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如建设助理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学生队员队伍、网络评论员队伍等。学生自主选择平台融入互联网,如微博、微信、APP等,进一步挖掘互联网技术在服务青年学生、引领青年学生方面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利用网络数据等技术及时把握网络舆情动态,主动对接社会热点,抓住重要契机策划设置话题,做好网络上释疑者、交流者和分享者,将思想引领和成才服务深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打造出汇聚青春正能量的“朋友圈”。同时,加强对学生骨干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加强思想修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4 加强队伍建设,占领网络新高地

“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1]。高校要积极挖掘培养网络能手,打造一支由辅导员、青年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体的工作队伍,主动触网,善于用网,以网育人,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地气”。这支队伍不仅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理想信念坚定、敢于担当负责,同时也要具備较高的互联网技术和运用互联网的能力,能及时发现解决在网络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高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学生工作,研判学生思想动态,覆盖学生常去的网络聚集地,用网络话语体系贴近学生,重点围绕思想引领、信息咨询、互动交流等方面服务广大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主动发声发言,发挥专业优势进行释疑解惑,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新媒体平台,占领互联网新高地。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1).

[2]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3]胡银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7):114-116.

[责任编辑:高海明]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互联网+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