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年,神秘的091

2017-05-30梁爽

国企管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核潜艇研制工程

梁爽

近日,我国宣布首批核潜艇将全部退役,即五艘091攻击型核潜艇,包括舷号401、402、403、404、405。这昭示着服役了四十余年的老核潜艇正式功成身退。而堪称中国海军舰队“第一霸”的它,曾倾注了中共开国元勋们大量心血,凝结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智慧,最终创造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神话。它成功服役、武装海军、无数次捍卫国家领海的卓越功勋,永载海防史册,一波三折最后扬我国威的命运故事,更值得后人去颂扬。

聂帅点兵

抗美援朝胜利之后,中国上下一片欢欣鼓舞,国际上大国地位俨然跃居第四。但国家领导们深切知道,经此一战也损失了十几万条生命,而据美国报道死亡人数仅有五万余人,相差如此之大,显而易见的主因就是美国先进的武器装备。所以,毛主席在国民经济百废待兴之际,大力发展、巩固国防建设。

在此战之后的第二年美国研制了核潜艇,三四年的时间成功横渡了大西洋,让世界震惊不已。要知道美国作为当时的世界大国,对之前的朝鲜战败一直心有不甘,总想讨要个说法,有了核潜艇之后更加肆无忌惮,当时有信息表明,美国把原子武器运进了南朝鲜(即后来的韩国),打算让这里成为它在亚洲的原子武器战略据点,还把“斗牛士”式导弹部队开进台湾,公开说要为国民党军队组建五个“原子师”。在地图上不难看出,这明显对中国形成了一个核武器“海域半包围圈”。

被动的海防形势岌岌可危,作为中央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心急如焚,此时正好国家研制了第一个正常运行的核反应堆,所以1958年6月聂帅立即拟写了启动研制可携带核潜艇(时称“原子潜艇”)的报告,递交给了党中央。两天,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都已经传阅完毕,并直接做了批示,国家将全力支持。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核潜艇工程开始了。不过是秘密进行。刚开始它被命名为“07”,后来有位工作人员一次无意中说漏了名字,结果革职查办,工程迅速改称“09”。为什么秘密进行,估计是怕打草惊蛇。

由于当时的科技人员有限,所以聂帅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在全国召集各科相关专家,不过也只组建了29人的首批核潜艇尖端科研人员队伍。拥有的技术也是掌握甚少,潜艇都还在建设萌芽中,更不用说核潜艇了,就连具体长什么样子都拿不准,只在《简氏防务年鉴》上见过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还有就是一位外交同志带回来的核潜艇儿童玩具(玩具真切地还原了“真身”,据说美国中央情报局认为它泄密,很早就不让它在市场上售卖了)。

可以说,国家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了研制核潜艇。似乎有点还没学会走,就要跑的意味,但是中国就凭着这股刚强劲儿,不仅跑了,还跑在了世界前列,虽然道路有些坎坷。

前景有些渺茫,但研制核潜艇的想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主要是认为有苏联专家的技术帮助。那时苏联恰好在当年继美之后研制出了核潜艇,且中苏关系“老铁”,可谁能想到,苏联的“断交”也是如此决绝。

“苏修”翻脸

当时的中苏关系只能用“亲密无间”来形容,各种扶助、支持,在海军建设上同样提供了不少帮助。可在核潜艇的研制技术上,苏联的援华专家、顾问却只字不提,仅回答些核反应堆枝节问题来应付了事。技术人员去苏联访问,还是遭此待遇,连参观一下水下核潜艇也被婉拒了。可见人家对核心技术口风把得还是很严的。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苏联这么帮助中国那是觉得有利可图,赫鲁晓夫1958年来中国会谈时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意图,打算建立联合舰队,在中国沿海建立长波台。长此以往变数太大,控制中国都不是不可能,中国政府当然果断拒绝。他还是有些不死心,在受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时,赫鲁晓夫竟拿建核潜艇来要挟,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就要撤走所有苏联专家,当时说到:“核潜艇技术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我们有了,你们就有了,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他的想法遭到了毛主席果断拒绝,结果可想而知,双方关系彻底陷入了“冷冻期”。

失去了苏联的技术支持,核潜艇像没了主心骨,所有的研究全面陷入了瘫痪。毛主席对此,毅然决然地指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主席的振臂一呼,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势必要趟出一条自己的海防科技道路来。技术人员们不放过任何科技资料,没有设备就用尺子量、算盘算,反复研究和探讨。经过半年摸索,大家成功找到了核潜艇的突破点和门道。

随后,“09”工程领导小组重新做了工作部署和规划,调整了工程总进度,由原定的下水时间1961年,推迟了至少四年。就实际来看还是在理论层面上,要付诸实体建设,要有过硬的理论支撑和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原子弹和氢弹也在紧张地研制中,国家权衡利弊后,把核潜艇工程放在了第二位。工程本身就处于艰难的境地,何况又雪上加霜,便遭到了搁浅。

“三年灾害”

当核潜艇发展还在萌芽中,国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每况愈下,在恢复发展过程中,国防的财力支持变得有些力不从心,1963年中央专委最后只能决定暂时搁浅核潜艇工程。

在此之前,核潜艇已经初见端倪。“09”工程组先后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初步设计》方案,深入规划潜艇核动力堆型、主要技术参数等,《原子导弹潜艇初步設计基本方案(初稿)》里初步设计了全艇、反应堆和关键配套设备,已经研究关键技术157项,试验课题254项。

破冰式的研究突破,让国家与核潜艇迈出了关键一步。让所有从事“09”工程的工作人员欣喜的同时,也收到了难以面对的消息,连年的自然灾害和政策上的失误,导致了国民经济陷入了“雾霾期”,国家在休养生息阶段只能从全局考虑,先提高GDP。

于是,国家大幅度缩减了船舶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1962年的投资还没达到1960年的四分之一。经费方面,国防科委只能集中实力解决当前急需的武器装备,例如当时从苏联引进的五型常规舰艇的仿制工作,而且国家一直对原子弹有偏爱,此时就提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尖端武器发展原则,参与核潜艇研制的部分专家就有直接被抽调到“前线”(原子弹、核燃料)的。

形势所迫,核潜艇工程搁浅在所难免。不过搁浅只是暂时性的,工程不能直接撤掉,取得的关键性进展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中央也不太舍得,经过了八个月的分析考察后,宣布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除保留简编机构集中从事部分主要项目研究外,整体工程暂时下马。只保留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潜艇事业。如此大的工程对于余下的专家们来说有些势单力薄,但他们没有放弃,积蓄力量,期盼黎明的曙光。

“文革”开始

核潜艇终于盼来了复工通知,所有工程全面复工,成品呼之欲出,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命运多舛的核潜艇又险些“丧生”。

1965年初国家经济终于好转,科研经费和基建经费都有增加。随后,周总理主持召开了以总结原子弹研制经验为主要议题的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决定将核潜艇工程重新列入国家计划。“09”工程再次上马。国内的专家、科研人员被召集,且拥有了原子弹的经验,核潜艇研制进展神速。

但是好景不长,第二年“文革”开始了。可以说,当年的文化大革命对核潜艇研制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还好聂帅力挽狂澜,才让中国在1970年研制出了第一艘核潜艇。

核潜艇的工程浩大,不僅要兼具导弹和原子弹两项技术,还要攻克深水操作的技术难题,因此参与其中的科研机构遍布全国各省市,负责承担研制生产任务的工厂涉及上千家,各部分工明确、环环相扣、有序进行。结果在“一月风暴”的袭卷冲击下,政治动乱日益高涨,几乎波及了所有的部门单位,正常工作陷入停滞。一大波工程的科研人员被从工作一线拉下来,打成了“反革命”“资产阶级分子”,科研热情跌落谷底。重新上马两年多,只完成总投资的15.1%,事先说好的10个主要实验室一个也没落成。

据统计,当时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材料有13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000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参与这些材料设备的研究、设计、试验、试制和生产的共计有2000多家工厂,其协作范围在中国造船和军工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规模巨大的工程下,出现的混乱局面牵涉甚广,照这样下去估计不是搁浅那么简单了,而是直接夭折了。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几次协调、开会也丝毫不起作用,完全保护不了地方的科研院所、工厂。国防建设事关国家大事,不可掉以轻心,刘华清手足无措之下,只能立即将真实情况汇报给了聂荣臻,而聂帅本身也是泥菩萨过河,在年初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上,由于对林彪、江青一伙借文化大革命无故迫害老干部的做法发表了不同意见,他直接被诬称“二月逆流的黑干将”,多次遭受到批判和打压,还被迫作检查,而聂帅的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但听到“09”工程进展受阻后,他坚决提出马上召开核潜艇工程协调会议,明确规定所有接到通知的厂长、书记、专家等人,必须全员按时到会。身边的工作人员略有担心地问他现在开这样的会是否合适,聂帅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

会上,聂帅戎装出席,铿锵有力地指出核潜艇工程关乎国家安危,任何人不准以任何理由干涉,必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讲到尾声,聂帅为鼓舞广大科研工作者,大声说道:“党和人民是信任你们的!”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会后,聂帅又紧急签发了一份《特别公函》(这是中央军委发出的第一个公函),要求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核潜艇的研制工作。这相当于给工程正常运行上了双保险。人们陆续回到工作岗位,静下心来专心研制核潜艇。

在危难时刻,毛主席也及时给予了特殊“保护”,曾签发中央军委电示:抽调陆军一个师支援核潜艇总装厂的建设;签署过电报:命令某军区派部队支援陆上模拟堆和核动力研究所的建设;指示过:某军区派1000人的工兵部队支援陆上模拟堆建设。核潜艇工程随后迅速走向正轨、进展神速。

水下长征

一路走来,核潜艇闯关无数,终于在1968年11月23日进入实操,开工建造。

别的零部件都还好说,这“心脏”——动力装置需要费些功夫。为了保证成功,总设计师彭士禄提出,先建一个原装模型,试验合格后再照样子在核潜艇上建一个。当时这个建议引起了科研人员们的争议,有人反对,认为此法太过浪费资源,有人赞成,觉得这样有保证,出现问题直接可以解决。最后上报了中央,周总理和聂帅经过反复思量后,为了成功率,拍板决定必须先建立路上模式堆。

建造后的第二年春天,核潜艇数万台设备、不计其数的零件首次进行了大组装,经过了反复的调试和操作,人们打算下水试炼。特意挑选了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这天,将中国自己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送下水。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海上试验后,1974年八一建军节这天,中央军委为它起名“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开始服役。这就是闻名遐迩的091型“汉级”(北约组织命名)核动力攻击性潜艇。

之后朱德元帅还亲临现场,观看了核潜艇的海上演练。为了摸底核潜艇的真正“实力”,1985年11月25日至1986年2月28日,“长征号”核潜艇出海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核。航行了长达绕地球赤道一周的距离,时间远超美国的“海神”号(当时世界核潜艇长行记录保持者),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最长一次水下航行长达25昼夜。这次航行也被人们誉为中国的“水下长征”。

至此,核潜艇雄霸国家海域,让中国海防强势挺进国际先进行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猜你喜欢

核潜艇研制工程
大揭秘——核潜艇的武器库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子午工程
一种轻型手摇绞磨的研制及应用
工程
接地线通用接地端的研制
二代证高速电写入机的研制
工程
137Cs稳谱源的研制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