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综述(1984—2016)

2017-05-30林芝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乐舞壁画

林芝

学术主持人语:

丝绸之路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链接东方与西方地理,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交流的通道,包含陆上和海上两条道路。当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正是以丝绸之路为背景,在和平发展的主旨下,希望与沿线国家建立经济合作伙伴关系,进而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该倡议的布局中,音乐文化的交流也是重要方面。故而,本期设立“一带一路”音乐研究专题,将部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予以呈现。《聆听传统、合音未来——“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成立大会暨音乐学术研讨与展演综述》一文,对2017年5月5日至7日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成立大会及系列学术活动——院长论坛、学术研讨、11国音乐展演、7国音乐工作坊和“一带一路”乐器展等——做了较为详尽的综述。《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综述(1984—2016)》一文,通过对“乐舞服饰”“乐舞介绍”“乐舞造型”“乐舞与佛教关联”及“乐舞传承与发展”等五大类研究成果的分析,集中呈现了32年来学界对丝绸之路音乐重镇——敦煌石窟之乐舞研究的整体面貌。《汉代长袖舞的动作特征探析——以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的长袖舞蹈动作为例》一文,则对具体研究对象——汉代画像砖中长袖舞的动作风格、身体姿态、袖技等——做了深入解读。

此外,“一带一路”音乐研究,不应仅仅是中国音乐研究者的“一家之言”,更需反映沿线国家的音乐历史与现状,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促进各国音乐创作、表演和研究的繁荣发展。我们希望本期专题的发布能够抛砖引玉,以期获得更多学者的支持,共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学术研究之窗。

摘 要: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四大佛教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称为“东方卢浮宫”。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热潮,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业界学者越来越关注古代壁画中包含着的丰富历史信息——乐舞图像研究,在中国知网输入“敦煌石窟乐舞”字样,1984年至2016年期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的关于敦煌石窟乐舞的文献共26篇,从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可分类为:乐舞服饰类、乐舞介绍类、乐舞造型类、乐舞与佛教关联类、乐舞传承与发展类等五大类型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在对此五大类型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敦煌石窟乐舞图像未来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等方面做积极展望,以期为探寻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研究等相关问题提供一定参照。

关键词: 敦煌石窟;乐舞;分类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6-0053-06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6.009

敦煌石窟作为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其中大量精美壁画与塑像中蕴含的乐舞图像为现今还原古代乐舞艺术提供了有力参考。笔者以“敦煌石窟乐舞”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文献全部分类、主题为范围进行检索,共出现41条结果,1984年至2016年间与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相关的成果有25篇(卢秀文《敦煌民俗乐舞服饰图像研究〈宋国夫人出行图〉女子乐舞服饰》一文于2013年、2014年分別发表于《中外关系史论丛第21辑——历史上中外文化的和谐与共生: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敦煌学辑刊》,故笔者将此文只记作2013年发表一次),其中发表在期刊上的文章有17篇、硕士学位论文6篇、博士论文2篇。多年来致力于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的中外学者甚多,研究论著成果也颇丰,笔者限于学识经历,难以对其一一寓目。本文仅以此部分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并总结,指出在1984—2016年间敦煌石窟乐舞被研究较多的领域及尚需多加关注的领域,试图为今后敦煌石窟乐舞研究者提供一个文献查找的目录,以便得以高效便捷地查找相关资料。

本文首先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敦煌石窟乐舞1984年至2016年之间发表和分布的情况,然后以写作内容和角度的不同作为分类标准,将文章分为乐舞服饰类、乐舞介绍类、乐舞造型类、乐舞与佛教关联类、乐舞传承与发展类等五大类型研究成果,并分别对这些文章进行总结和评价。

一、1984年至2016年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科研论文发表概况

1984年至2016年间关于敦煌石窟乐舞的,研究文献一共有25篇,笔者就此25篇文章所发表的年份、内容的分布等情况进行定量分析。

(一)敦煌石窟乐舞研究论文在各年份的发表情况

1984年至2016年间论文发表的情况如图1所示。

柱状图中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该年内发表文章篇数。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最大值为2014年、2016年,仅就期刊发表而言,1993年至2012年对敦煌石窟乐舞的研究出现长达十年的空白。

(二)各年份敦煌石窟科研论文的内容分布情况

按内容及研究角度的不同将25篇文献内容分为五大类进行梳理,各类文献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敦煌石窟的乐舞服饰类研究文献占4%、乐舞介绍类研究文献占56%、乐舞造型类研究文献占24%、乐舞与佛教关联类研究文献占8%、乐舞传承与发展类研究文献占8%,如图2所示。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1984年至2016年间敦煌石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乐舞介绍的角度对敦煌石窟乐舞进行分析研究。其次是从乐舞造型类角度对敦煌石窟乐舞进行分析研究。关于敦煌石窟乐舞服饰类研究和乐舞与佛教关联类研究等方面相对缺乏。

1984年至2016年敦煌石窟乐舞具体研究方向的数量分布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在众多研究视角中,敦煌石窟乐舞介绍类文章占据绝大部分,且时间上少有间断。但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自引起学界关注开始,其研究领域从综合介绍扩展到多视角分析。

二、1984年至2016年敦煌石窟乐舞研究成果的分类描述

(一)乐舞服饰类

乐舞服饰风格特点往往能体现出各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追求。敦煌石窟乐舞服饰,在继承中原乐舞服饰风格的基础上融合波斯、印度、新疆等地区乐舞服饰特点,并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地区佛教文化影响,其风格均会有所不同。

敦煌研究院卢秀文研究员主要从事石窟考古与服饰研究工作,《敦煌民俗乐舞服饰图像研究——〈宋国夫人出行图〉女子乐舞服饰》一文发表于2013年,该文运用考古学、图像学等学科的方法,结合相应手绘图并综合初唐、盛唐、晚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对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北壁上“宋国河内郡夫人宋史出行”图中女子乐舞服饰的发式、面饰、衣装、鞋履、佩饰等五个方面做了详尽的研究述要。

(二)乐舞介绍类

1.音乐类

郝毅、晓莹发表于1984年的《试论唐代甘肃民族乐舞艺术——〈西凉乐〉》一文对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的《西凉乐》进行了分析研究,是众研究成果中鲜有的针对乐舞曲进行详细论证的文章。两位作者于次年发表的《敦煌石窟乐谱——〈伊州〉考》对伊州地方的民族、地域、文化背景分三个方面进行考证,为解读唐代遗谱提供了线索。

郑汝中《“敦煌音乐”中的若干问题》一文发表于1986年,文章首先便开门见山地对“敦煌音乐”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认为称之为“敦煌音乐史料研究”更为妥当。并对敦煌音乐文化乐器外来说、反弹琵琶、敦煌琵琶谱等一系列历史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文献及相关史实对其观点加以佐证。作者认为“研究一件乐器,追溯其历史时,不能只片面看其图形,必须把它的形制衍变过程、演奏技巧发展过程、表演形式及演奏的曲目内容,一并综合考虑。”该文提出了与大多数研究成果不同的声音。

石应宽的《敦煌石窟乐伎及其音乐形态释考》发表于2009年。该文主要研究对象是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乐伎形象,并通过列举的数十位唐代乐伎和几种乐伎形态、场景从侧面分析敦煌乐舞展现的艺术风貌。

于同年发表的范立君的《敦煌石窟音乐研究述要》一文是对敦煌石窟音乐研究的综述文。文章以壁画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论著按其主要内容划分为“学理性研究”“应用性探索”两方面,并列举了中外研究学者及其主要成果。该文是对敦煌石窟音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条目型文章。

2.舞蹈类

上海戏剧学院李建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出与演出空间》一文是此类研究中唯一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该文根据“敦煌乐舞壁画”来审视佛教演变发展史、人们生活娱乐等方面,主要探讨中国佛教演剧发展的演出史及剧场史。文章条理脉络划分清晰,从佛教传入引申到敦煌壁画发展轨迹,从敦煌壁画详细资料分析到壁画内容传达的深层含义,从分析乐舞蕴含的戏剧性到演出空间的多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西北民族大学金亮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壁画舞姿与敦煌舞蹈》一文更多地是从实践角度探讨了当代敦煌舞蹈如何汲取壁画中舞蹈姿态的精华,使其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姚怡暾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壁画中的世俗乐舞研究》从横向样态分析敦煌世俗乐舞的表演类型、形态特征和纵向脉络探讨世俗舞蹈两条主线进行具体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文章前两个章节在对敦煌石窟及世俗乐舞概况描述后,划分时期对世俗乐舞进行了主要分析,后两个章节重点分了世俗乐舞的形成原因、風格特征及结合当代舞剧场景对舞台艺术加以分析。作者在史料分析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3.其它研究成果

樊锦诗《从敦煌壁画图像的研究到制作——敦煌壁画乐器仿制成功》一文是对敦煌壁画乐器从图像到呈现实物的过程的介绍。制造敦煌壁画乐器有“拟古性”“考古性”“仿古性”等三个不同思路,作者所在的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致力于仿古性思路制作乐器,这样既可用作研究又能发出实际音响。笔者认为,该文将敦煌壁画乐器图像资料进行实物开发研究的思路不管是对学术研究及实用价值等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兴盛、王志鹏《百戏在六朝的流行及隋唐的极盛》一文以敦煌壁画中百戏表演图画为研究对象,对百戏在六朝隋唐时期的流行和发展状况进行了论证,继而对后代杂技、乐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作了简要论述。

石应宽的另一篇《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代乐舞艺术》列举并描述了在敦煌莫高窟中乐舞图像之所见,随后从佛教传入与宗教意义的角度探究壁画中的音乐形态,最后对敦煌乐舞的曲谱和舞谱的研究作了相应分析概述。

颜瑜的《浅谈敦煌艺术》将敦煌石窟艺术从总体上分为“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书法艺术”“敦煌飞天艺术”等进行了简要概述。

西安音乐学院韩兰魁教授《敦煌乐舞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一文是讲述其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以“绿色的呼唤”为主题的“韩兰魁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从创作初期到形成音乐会再到后续发展的心路历程。韩兰魁教授发挥作曲专业的特长,加之其对广袤西北的热爱,促使其组织举办“敦煌乐舞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对研讨会进行总结综述,他强调创作行为中如果聚集更多的认识储备、理论储备、文化储备无疑会增加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厚度,这句话也印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乐舞造型类

敦煌石窟壁画中乐舞造型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总体具有较强的写实性。通过研究乐舞造型,能深入挖掘出形成不同造型形象的成因,从而从多方面综合信息分析该时期的文化背景。此类文章从舞蹈形象、乐舞造型、女性形象等视角进行研究:

1.舞蹈形象

符号《敦煌壁画舞蹈形象摭谈》一文通过对敦煌石窟壁画中不同类型的舞蹈形象而作的分类考述研究,讨论总结了敦煌舞蕴含的艺术特点。该文对分析壁画舞蹈形象与风格形成间的关系有启发意义。

李婷婷、洛毛措、冯光的《敦煌舞蹈的民族性研究——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研究为例》运用考古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方法,对敦煌吐蕃统治时期石窟中的舞蹈形象进行分析。该文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吐蕃统治时期建造的56所洞窟中“经变画”涉及的舞蹈形象,以舞姿、服饰、道具等元素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总结出其中所具有的民族性特征。

2.乐舞造型

敦煌飞天形象作为敦煌艺术的典型代表一直备受学界关注,近年来也受到了各大高校研究生的青睐,研究视角涉及造型、服饰、动感表现等多个方面。李蕾的硕士学位论文《霓裳羽衣天乐长鸣——唐敦煌飞天乐舞造型审美的研究》详细梳理了敦煌飞天形象的产生及其不同时期历史演变的过程,透过飞天这一艺术形象对敦煌乐舞文化的特点及审美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运用图像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方法通过对唐飞天壁画中的乐舞精神研究,探讨唐飞天乐舞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进而对我国与佛教文化间融合共生的关系作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为研究敦煌乐舞文化提供了参考价值。

曾倩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石窟唐代壁画乐舞造型图式研究》在交代敦煌石窟产生的地理、历史环境的大背景下展开,从造型、音乐、舞蹈等方面对敦煌石窟壁画进行了跨学科的综合分析,充分拓宽了研究视野。

3.女性形象

苏丹《印度药叉女像对唐代敦煌石窟女性造像的影响》一文着重从女性形象的视角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从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分析了唐朝出现新女性审美的原因,然后阐述印度药叉女形象发展的几个阶段和代表作论述其对敦煌石窟壁画产生的影响。文章通过对以上内容的论证初步推断出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药叉女的三曲式S形曲线对中国唐代女性形体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样是从女性形象的研究视角对敦煌壁画进行研究的还有上海大学阮立的博士学位论文《唐敦煌壁画女性形象研究》,文章结合大量图像信息及史书研究,对形成敦煌石窟艺术风格的综合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造型、服饰、妆扮、色彩等方面对壁画中女性形象风格特征、表现手法等方面分别展开了详细阐述。文中罗列总结了唐代不同时期各造型分析图表,使读者能系统直观地对各形象的面部、体型等信息一目了然,具有一定创新性。

(四)乐舞与佛教关联类

敦煌莫高窟建造历时久远,集各朝代能人巧匠之工艺,从而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其修凿的原因是为了供虔诚的佛教徒们顶礼膜拜,是展现佛教文化的产物,而形成敦煌石窟壁画乐舞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印度佛教的传入,可见乐舞与佛教文化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王紫宁的硕士学位论文《敦煌舞与佛教之关联——论敦煌舞中的佛教色彩》对佛教与敦煌舞之间的联系做了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佛教传入初期,佛教文化的艺术及美学特征对敦煌地区文化的影响,此部分作者还详细的将敦煌石窟艺术分为了“壁画艺术”“雕塑艺术”进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主要对壁画乐舞中天乐舞蹈形象、世俗乐舞形象进行了解释与分析;并将敦煌石窟乐舞舞蹈形象的艺术特点总结为“融会贯通的敦煌舞蹈”“多道弯的独特展现”“对比关系强烈的和谐美感”三点,最后通过对壁画中各类形象角色的分析阐明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第三部分首先简明扼要的解释了“敦煌舞”的由来,后从“形、神、韵、律”四方面阐述其风格特征。第四部分主要通过对“敦煌舞”手势的分析比较,解读蕴含其中的佛教色彩。该文具有较强的脉络性,将“敦煌舞”这一新兴古典舞蹈流派中所具有的佛教色彩及与佛教之间的联系等问题剖析得较为透彻。

王定勇的碩士学位论文《敦煌佛曲研究》主要对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宣扬佛教歌辞“敦煌佛曲”从佛曲内容、宗派、体制、表演、功能等五方面作了详细论述。该文通过大量具体的佛曲歌辞分析,阐述其在特定时空中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佛曲的历史原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唐代佛教日趋世俗化的历史轨迹,说明了音乐文艺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

(五)乐舞传承与发展类

敦煌石窟壁画中包罗万象的乐舞文化是我国乐舞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艺术财富,在民族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乐舞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时代审美标准、人民生活娱乐风貌、多元文化融合等诸多内容,如何使这一综合性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得以充分传承发展、展现时代文化精神,成为学界探讨的话题。

马兰《敦煌乐舞传承与发展策略探究》一文针对学校和政府提出了敦煌乐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建议。在学校中传承与发展的三点路径分别为:以媒体技术为依托大力推广和弘扬敦煌乐舞文化、紧抓校园敦煌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交流以及积极举办、承办敦煌乐舞文化艺术作品展览,并结合市场经济因素指出政府在乐舞文化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培养乐舞人才、宣传乐舞文化、开展乐舞活动、制定保护政策及发展乐舞产业等方面提出了五点建议。该文作者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较为详尽的针对性建议意见,为今后乐舞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方法参考。

任慧婷的《谈敦煌乐舞传播和舞绸伎乐在实践中的应用》一文对敦煌乐舞的传播历程进行了简要概述,归纳概括为经历了汉晋时期、盛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五次文化传播。并结合自身跳舞绸舞蹈的经历体会总结了舞绸舞蹈中有关呼吸、技术技巧训练的方法。

三、1984年至2016年敦煌石窟乐舞研究成果之我见

以上是学术界对敦煌石窟乐舞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情况,限于笔者学识,对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的相关梳理尚还存在诸多不足。综上所述,涉及音乐、舞蹈、宗教、美术等诸多学科,部分学者从宏观的视角对敦煌石窟乐舞进行整体阐述研究,部分学者则针对某个方面进行细致的微观分析研究。那么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1984—2016年敦煌石窟乐舞文献的特点

笔者通过对1984—2016年关于敦煌石窟乐舞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有如下特点:

1.研究视角的深入及转移

对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的认知和研究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多年来敦煌乐舞研究由宏观概貌发展转移为集中于造型图示、舞蹈形象、佛教文化等方面,这是学者们在前人研究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对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的进一步分析,是不断深化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新研究热点的出现

新研究热点的出现是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研究价值不断升华的体现。随着对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研究的深入及“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热潮的不断推进,学界对此越发关注和重视,因此也吸引了不同专业、文化背景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同时伴随着我国新时代赋予丝绸之路的新含义,敦煌石窟乐舞研究的视角也必将会越发异彩纷呈。

(二)关于敦煌石窟乐舞文献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总体上看,1984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均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敦煌乐舞文化研究得到了不断深入,在逐渐填补学术空白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视角。笔者综合以上研究成果,试对敦煌石窟乐舞文化未来研究方向做积极展望,以供学者在今后查询相关资料、选择研究方向等方面作参考。

首先,敦煌石窟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成果经过多年来的积累已然成熟,很难在此程度上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因此此类型研究将会逐步减少,而从近些年的研究成果看来,以类似女性形象、服饰或舞蹈造型等某一个视角切入,进而由小及大地阐述乐舞文化深层内涵的研究趋势将日益增强。

其次,石窟文化集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宗教等于一身,这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内部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以某一学科方法为研究主线的基础上,应大胆结合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积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模式,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看待乐舞文化,发掘新的突破口。

再者,传承发展的过程应充分建立在明确的文化特征基础上,将足以说明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符号载体进行传承,展现其诗歌吟诵、器乐演奏、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魅力,使其既得到本地区、本民族充分的文化认同感,又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

结 语

拥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的敦煌自古便汲取着多元文化的养分,成为颇具别样魅力的文化之都,应运而生的石窟艺术也被它持续地滋养着。从以上众多学者历年来对敦煌石窟乐舞文化的研究成果中不难看出,敦煌石窟乐舞图像这一集绘画、音乐、舞蹈、造型、宗教于一身的艺术形式,散发出的外在視觉美感及内在文化内涵促使它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且经久不衰。在新时代、新号召的指引下,学界必须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面对乐舞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使其得以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乐舞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石窟
龟兹乐舞
壁画上的数学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北朝、隋唐壁画
营造现实版的西天净土:敦煌石窟的性质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殊呈现——以曹氏三窟为中心
邹城汉画像中的乐舞百戏
帮壁画“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