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虹吸效应”视域下的阅读与写作漫谈

2017-05-27邹小千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完整性读写能力整本书

邹小千

无论是倡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读写心得也好,也无论是提出“博览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多为之而后工”的读写主张也好,还是阐发“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有识才有文”“以读促写”“以读辅写”“读写结合”的读写观点也好,古人今人的这些见解,都对我们研究阅读与写作起到了十分宝贵的借鉴作用。

笔者以为,阅读与写作是相得益彰、齐头并进的,它们各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互不为“附庸”。除此之外,阅读与写作还有一种关系,那就是“写作虹吸效应”。所谓“写作虹吸效应”,指的是写作时的表达,其实是一种与读书时的“吸收”反向的、正效应的、“抽夺”式的“倾吐”,而这种“倾吐”的内容,就是“吸纳了(读书时)相关的知识,把‘碎片化的知识整理融合后成为一种可以积淀下来的关于‘写作思维的比其他知识能量更大的核心知识”。(见《光明日报》2016.12.05叶开《写作是现代人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笔者主要谈谈在阅读与写作中自己对“写作虹吸效应”的一些体会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碎片化”的读写与“整本书”(或专题式的读写)的读写

“碎片化”的读,只能带来支离破碎的写,无法形成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读写能力。只有“整本书”的读写,才能建构起读写知识与读写能力的框架,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较高的读写能力。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阅读“完整性不够”[1],存现出“碎片化”的不良现象。较大部分的青少年,由于“应试”的原因,对于“新课标”规定的初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包括整本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并不热心,有的甚至反感。他们“两耳‘尽闻天下事,一心只读‘段子书”,他们关心的是互联网和手机里的海量信息,他们大量阅读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互不关联的信息,一些好笑的段子,一些奇崛的短语,一些机智的跟帖,等等”[2]。他们有时也逢场作戏,凑凑热闹,亲力亲为,发送自己“创作”(他们自己是这样认为的)的段子和笑话,从事着这样“碎片化”的阅读和写作。这些看似“创作”的支离破碎的读与写,并没有如读与写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者一部书那样,以其结构、内容、思想和艺术完美结合的整体性示人,而是仅仅展现出文章、书籍的整体性的一鳞半爪,而这些竟然让青少年们误以为自己已经窥见了艺术和思想的堂奥而沾沾自喜,乐此不疲。长此以往,他们的读与写最多也只能在“玻璃缸里航行”,而不能在辽阔的大海里劈波斩浪;在他们的眼里沧海、巫山至多只能是水和云,而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那样的眼光,其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讀与写的能力不可能形成,充其量只能是插科打诨,自娱自乐罢了。

我们知道,“整本书”的阅读对青少年的阅读和写作乃至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杨振宁博士说:“读《孟子》使我终生受益,《孟子》里很多儒学影响了我后来的人生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对于社会结构、物理结构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远比父亲那个时候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3]杨振宁博士的体会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整本书的阅读比“碎片化”的阅读给人的益处和影响是终生的。蒋军晶甚至预言,“四年级前从未完完整整读过一本书,那么,这个孩子就有可能缺乏读完整本书的能力”。[4]更重要的是,这种能力可能会迁移到孩子对整个事物的把握能力的缺失,这“不仅危害了语文本身,更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5]因此,笔者认为,“碎片化”的读,只能带来支离破碎的写,形不成真正的具有完整性的读写能力。只有“整本书”的读写,才能建构起读写知识与读写能力的框架,形成真正的完整的较高的读写能力。

那么,怎样矫正“碎片化”的读写带来的弊病呢?特级教师于树泉认为,应引导学生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他说:“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去引导学生‘读整本书,把世界当课本,而非把课本当世界。否则,以课本画地为牢去培养‘人,就如同玻璃杯里载松树、小水沟里赛龙舟,到头来,至多养养绿萝、放放纸船。远离了读书的滋养,学生精神的土地就会板结,情感的田园就会荒芜,心灵的泉眼就会枯竭,最终难免视野狭窄,情感苍白。”[10]特级教师顾德希先生曾经针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他们抄写作文,规定必须看完一句甚至一段后默写下来,绝不允许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现在想来,其中也蕴含着“拒绝碎片化的写,倡导写作的完整性”的道理,并且不失为一种方法。(见顾德希所著《怎样学习高中语文》一书)

二、“消遣性”的读写与“经典性”读写的关系

“消遣性”的读,只能是“快餐式”的阅读,带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写,形不成真正的读写能力。只有“经典性”的读,才能带来有完整的、有长度的和有纵深的思考以及深层次的写,形成真正的较高的读写能力。

根据一项读者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阅读“消遣性”有余而“经典性不够”,有人以阅读作为消遣已经实属不易为由,拒绝“经典性”的阅读,认为没有必要深究读什么书。[6]众所周知,消遣性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只能聊博一哂,不会给人任何精神上的滋养,劳而无功,读有何益?

消遣性阅读不能完成的任务,只能由“经典性”的阅读来完成。集中的经典性的阅读,有关于阅读内容的完整的、有长度的和有纵深的思考,以及将这些思考充分地表达出来的要求。因为“我们主张读经典名著,实际上是指要读经典的精神,去体味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厚度,提高文化上的修养。”[7]片段式的阅读,不是“碎片化”的阅读,因为它有相对的完整性,是整本书的具体而微,而且它还有“召唤效应”“远期效应”。因为“经典名著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读过片段,有了印象后,便想去看整本书,可见其魅力。”[8]一位名为“花想容”的网友在“知乎”上说,读名著初时不懂,随着成长和经历的增多,突然发现世界就是那个样子,道理就像书里说的那样。就像吃天然的食物,语言不一定华丽,却在咀嚼中越来越觉得余味无穷。[9]

怎样摒弃“消遣性”的写,着力“经典性”的写,首先要对写作有全新的认识,“写作不仅体现写作者基础知识的长度和宽度,更包含了他认知世界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展现他感受人生,想象未来和编织梦想的能力。”其次,“要用文学的石子激活作文这潭死水”。“应该让孩子在水里火里,在人生里。在社会里,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学会爱,而不仅仅是在作文纸上排列字句”。“解放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他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进而才能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青年。”[10]

三、一般表达与“特殊表达”的读写

一般表达是与“特殊表达”相对而言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它以能够传达信息为目的,具有随意性大,场景性强,语序不规范,纠偏性灵活、易于操作等特点。而“特殊表达”,指的是文章形式的“书面化”的表达,它具有一次性、流畅清晰、完整的特点。它的表达必须借助一套公共性的词法、句法和文法。而这些所谓“书面化”的表达,并不一定跟天然的语言能力成正比。它是后天习得的,甚至,它往往是对日常口语的表达方式的“扭曲”,是以特殊的修辞手段,强行塞进一个特定的篇幅、体裁和文体的文章模式当中。这种“扭曲”的表達,是需要训练的。为此,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需要特别强调文章意义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有限制的篇幅里表达完整。仿写、续写和默写都要注意文章的整体性和规范性,其标准是:所有的书面表达,句子之间、段落之间都要有做到彼此之间有联系、意义要完整,小的段落也应该是长文的具体而微。

质而言之,“整本书(或专题式的读写)”的读和“经典性”的读就具有“写作虹吸效应”,它可以把“碎片化的知识”以“抽夺”的方式吸纳过来并整理融合,积淀下来,产生比原先的知识能量更大的效应。只有这种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最有效的,也是具有完整的持续性。而“碎片化”的读写、“消遣性”的读写,因为它们不具有相互联系性,因而不能相互影响,也就不具备 “虹吸效应”。“一般表达”因其具有随意性大,场景性强,语序不规范,纠偏性灵活、易于操作等特点,也不具有相互联系性,也就不具备“虹吸效应”。“特殊表达”具有一次性、流畅清晰、完整的特点,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就具备了“虹吸效应”。如果我们能够处理好以上三组关系,那么,阅读与写作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2]张闳.作文是一种特殊表达[J].上海采风.2016.05

[3]潘林.杨振宁:读孟子一生受益.羊城晚报.2009.12.19

[4][5]樊未星.国人平均每年读一本书[J].中国青年报.2015.05.02

[6][7][8][9][10]叶楠.经典名著的精神跨越古今[J].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12.26

猜你喜欢

完整性读写能力整本书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论语》整本书阅读
Letter time 书 信 时 光
防止调度自动化系统漏监视告警的一些措施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国际扫盲日
爱尔兰推出新的在线资源协助教师提高儿童早期读写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建立全球读写能力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