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证研究——以中部6省为例

2017-05-25汪增洋商玉萍

城市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格兰杰农民收入百分比

潘 团,汪增洋,商玉萍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的实证研究——以中部6省为例

潘 团a,汪增洋a,商玉萍b

(安徽财经大学 a. 经济学院 b.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三大问题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从中部六省2005-2014年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收入的面板数据构建的VAR模型来看,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长之间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因此政府应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好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之间关系。

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增收

中共中央自2004年起连续13年发布一号文件持续聚焦我国“三农”问题,彰显了农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持续稳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政府开展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镇经济的发展将有效加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城乡联动发展。中部六省占全国10.7%的土地却居住着占全国28.1%的人口,是我国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实现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是中部崛起的重大任务之一。本文从中部6省(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实际出发,实证研究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收入之间关系,对研究三者之间互动机制、内在关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中采用了1950-1970年101个国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与居民收入之间往往存在着正相关关系。[1]邱书钦针对黄淮4市传统农区的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做出评价并提出以产城融合为基础来推动当地城镇化持续发展。[2]刘战伟实证研究了河南省1978-2014年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即农业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格兰杰原因。[3]周振等从农业现代化视角研究了影响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因素等。

纵观这些成果,主要是从影响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思路较为单一,结论不很明确,而针对于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增收关系之间的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实证进行验证,尤其是对某一特定区域研究则更少,大都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探讨。为此,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尝试着从中部6省实际情况出发,利用VAR模型实证研究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促进中部6省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提供政策建议。

一、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4年中部6省(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的年度数据,选取三个变量:1. 农业现代化水平(AM)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因为农业机械化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促进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2. 城镇化(UR)用城镇人口表示;3. 农民收入水平(PI)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5]同时,将所有数据都进行对数化处理,消除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非平稳性和非线性问题,表1即为处理后的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多变量VAR模型来拟合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收入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如下模型:其中,

1. ADF检验

VAR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数据是平稳的或者同阶单整,首先对数据进行ADF平稳性检验,得出原序列并非平稳,故分别对其一阶差分后再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差分后平稳,也就是三个变量指标一阶单整,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2. 模型滞后阶数的选取

考虑到建立模型最优滞后阶数问题,本文综合考虑LogL、LR、FPE、AIC、SC、HQ等方法,最终决定最优滞后阶数为4,检验结果见表3。

3. 模型平稳性检验

建立4阶之后的VAR模型,需要对该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所有根模的倒数都小于1,模型平稳性良好,见图1。

(三)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

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这种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的实践性质活动,主要是从新时期编辑出版的创新要求出发,深入挖掘出创新成果,实施出版管理创新和出版产业创新。人类在整个编辑出版行业中占据着主导性地位,这对于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启示就是要在实践过程中创新,发展自身的沟通协作能力,不断完善编辑出版各个环节需要。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团队之间良好沟通协作,充分利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善于处理人和事。还要有较高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保持内外关系之间的平衡,尊重自身及团队的劳动成果。

为了研究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和传导反向,所以对该模型进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6]检验结果见表4。

表3 模型滞后阶数检验结果

注:表中带*的值所对应的滞后阶数是该方法推荐的最优滞后值

表4 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注:***、**、*分别表示1%、5%和10%的水平下显著

由表4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农民收入增长与农业现代化之间是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随着农民手上收入不断增长,将会把一定的资金投入到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上,比如集体改善水利设施和以农业机械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主导的使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日益发展,在短期内并没有使农民获得收入增长,这是因为农民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时短期内耗费了一定的资金,农业现代化的收入效益发生了时滞在短期内还无法为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图1 var模型平稳性检验

2.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动态关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技术、市场的支持,需要以城镇化的推进作为后盾;其次,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城镇化进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得耕地人口减少进而为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7]。另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又会推动城镇化的发展,由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致使农业需要较少的劳动力,加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为城镇化的发展输送了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致使农民发家致富,城乡收入差距减小,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 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之间是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由于中部6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的存在,致使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方向转移,由于城镇相比农村而言收入较高,这间接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时,农民的收入提高又会使得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镇转移,从而拉动城镇消费进而推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加速城镇化进程。

二、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

(一)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Cholesky分解法建立农业现代化(AM)、城镇化(UR)、农民收入(PI)的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并得到相应的脉冲分析曲线,见图2。

图2 脉冲分析图

从脉冲分析图可以发现,当对农民收入施加一个正的冲击时,农业现代化的百分比先下降,在第3期后保持平稳有轻微波动上升趋势;而城镇化百分比在2-3期内下降,3-4期内上升,4期之后基本围绕水平线附近轻微波动。当对农业现代化施加一个正的冲击时,农民收入百分比在1-2期内上升,2-3期内迅速下降,3期之后围绕水平线轻微波动;而城镇化百分比相反,在1-2期内下降,2-3期内迅速上升,3期之后围绕水平线轻微波动。当对城镇化施加一个正的冲击时,农民收入百分比从1-2期的上升趋势慢慢下降,最后围绕水平线轻微波动;而农业现代化的百分比在1-4期内保持下降趋势,4期之后上升,并围绕水平线波动,但回弹力量较小。

(二)方差分解

由表5可看出,农业现代化在第1期受到自身影响达到最大值,为100%,此后各期受自身影响作用逐渐降低但仍维持较高比重,农民收入和城镇化从第2期开始方差贡献增强,城镇化提升较快,在第9期达到最大值,农民收入在第3期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15%左右。

由表6看出,农民收入在第1期只受到农业现代化和自身影响,并且受到自身影响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下降,从第1期的92.53%到41.55%。而农业现代化的百分比一直在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从第1期的7.47%上升到56.77%,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在长期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而城镇化百分比贡献较小。

由表6看出,农民收入在第1期只受到农业现代化和自身影响,并且受自身影响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下降,从第1期的92.53%到41.55%。而农业现代化的百分比一直在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从第1期的7.47%上升到56.77%,这说明农业现代化在长期对农民收入有促进作用,而城镇化百分比贡献较小。

由表7可以看出,城镇化受到自身和农业现代化影响较显著,尤其是在前期阶段,虽然之后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说明农业现代化对城镇化的进程始终有着促进作用。农民收入百分比在第1期方差贡献较小,在之后的方差贡献中比例逐渐增大,说明农民收入对推动城镇化进程在长期具有促进作用。

表5 农业现代化百分比的方差分解         /%

表6 农民增收百分比的方差分解         /%

表7 城镇化百分比的方差分解          /%

三、政策建议

(一)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加快提高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农民增收,首先应该要从各省实际情况出发,对不同地区的城镇化进行分类指导,尤其是要把县城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小型城市,同时要加强小城镇的发展活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二)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对农业经济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优化中部6省的农村产业结构,尤其是要加强各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发展城镇经济的同时,扩展农民工的就业途径,提升农民工的劳动素质以及收入水平。

(三)统筹好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

在中部地区可以适度的加快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市场支持,[8]城镇化进程中必然会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反过来又会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1] 邱书钦. 传统农区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10): 2652-2646.

[2] 刘战伟.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 农业考古, 2014(3): 327-330.

[3] 周振, 孔祥智. 中国“四化”协调发展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角[J]. 中国软科学, 2015(10): 8-26.

[4] 罗小锋, 刘清民.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J]. 中州学刊, 2010(2): 54-56.

[5] 占纪文.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30): 307-312.

[6] 李超, 商玉萍. 中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性差异——基于动、静态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6): 22-27.

[7] 刘玉.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 2007(6): 37-40.

[8] 潘团. 产业结构升级视阈下安徽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6(5) : 143-148.

(责任编校:彭 萍)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Farmer’s Income Growth: Taking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As an Example

PAN Tuana, WANG Zengyanga, SHANG Yupingb

(a. School of Economics, b. School of Statis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come growth of farmers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Selecting the panel data of the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2005-2014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come growth of peasants construct VAR model. It is foun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ome growth of peasants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one-way Granger causality,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farmers’ income growth exists a two-way Granger causality,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ree policy-recommendations.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by more ways and dealing with well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hree policie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income growth of farmers

F 303.3

A

10.3969/j. issn. 2096-059X.2017.01.004

2096-059X(2017)01–0024–05

2016-12-06

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ACYC2015071)

潘团(1991-),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研究;汪增洋(1977-),男,安徽滁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研究;商玉萍(1993-),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研究。

猜你喜欢

格兰杰农民收入百分比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普通照明用自镇流LED灯闪烁百分比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趋势攻略之趋势线:百分比线
榜单
临终的医生与关怀的本意
格兰杰因果关系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
环保车型最多的美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