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妈妈不唠叨

2017-05-24徐红波

家长 2017年4期
关键词:拖拉作业妈妈

□ 徐红波

好妈妈不唠叨

□ 徐红波

和女友们相聚,谈话的主题总少不了孩子。说得最多的是孩子起床困难、做作业拖拉、学习不专心、弹琴粗枝大叶等问题,最后总结:凡事都要自己在旁边反复提醒才不出错。有首《妈妈唠叨之歌》:“起床!起床!快起来!去洗脸!去刷牙!记得梳头!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子,你有没有在听我说话啊?别忘了叠被子……”就形象地唱出了妈妈们共同的状态。

竞争激烈的社会,妈妈们都希望孩子能高效地学习,更优秀更强大,才能面对无法预知又残酷的未来,这是情理之中的想法。但妈妈们也都很闹心,为什么自己事事操心,时时关注,孩子却不领情,甚至总嫌她们唠叨,对大人讲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更有甚者,“破罐破摔”,两代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互相埋怨。

妈妈的本意是提醒,避免错误,可是说得频繁,就成唠叨了。美国杜克大学一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对儿子房间的卫生状况总是喋喋不休,唠叨个不停,孩子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甚至想钻进猪窝里。

其实从心理学上说,唠叨是一种反复无效的刺激。唠叨最初也许有些许作用,但重复多了,展示家长教育方式上的无能和失败,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疲软,同时对父母也失去了敬畏,可想而知,教育效果就不会好了。

唠叨也是一种负强化。唠叨的言语中很少有肯定愉悦的感受,焦虑,抱怨,烦躁,指责,冷漠等,这些情绪直接又粗暴地迸发,挫伤着孩子。一个孩子的行为如果长期遭受负面情绪而不能摆脱,势必会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机能,留下心理方面的后遗症。

唠叨还是一种软暴力。唠叨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掌控事情的进展,用语言的方式让对方屈服,替代孩子的思维,引发孩子不被尊重和信任后的愤怒。西方一位哲学家曾说,在地狱中,魔鬼为了破坏爱情而发明的多种恶毒的办法中,唠叨就是最厉害的了。它永远不会失败,就像眼镜蛇咬人一样,为了维护自认为是“真理性”的东西,就必须把一个人活活地咬死。

在家庭生活中,妈妈们怎样既有效地督促孩子,又避免唠叨呢?

1.积极交谈。我们不如把唠叨换成积极的语言,如商量的语言:“你能不能在几点前完成这件事?”如期望的语言:“我希望你今天比昨天动作迅速点”,如肯定的语言:“你昨天书桌挺整齐的,今天继续哟”等,给孩子思考和决定的机会。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中,学校发了个家校联系本,每天从起床到睡觉,作业和休息的情况都要记载。前两个星期,孩子早晨喜欢赖床,计划好的英语早读很少落实。开始我每天催他起床,催他动作快点,催他大声朗读……但效果并不好。有个周五要进行英语测试,我提前一晚和他说:“明天能不能按时起床,复习一下,争取多得分啊?”他点点头。第二天闹钟一响,他就迅速地穿衣服洗漱,大声朗读。当天,我就在联系本上着重肯定了这件事。没想到他后来起床都做得很好。

2.合理期望。有时提醒后孩子依然做不到,要考虑是不是自己对他的期望设置过高。这时应该放下身子,不固执己见,以平等心态和他一起协商,就事论事,及时修正自己的成见和过高要求。合理的期望还包括允许孩子犯错,相信孩子可以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3.细化目标。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确定可行目标,制定奖罚措施。结果是印证行为的最好方式。如果孩子天寒不愿意加衣服,就让他承受一次生病吃药打针的痛苦;如果孩子自己忘了带作业,不要把作业送过去,就让他接受老师的惩罚。你对孩子说拖拉会影响一生,对他而言,没有任何的效应,一生太虚幻太遥远,还不如给他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让他看到应该可以做多少事,但实际上只完成了多少。一周,两周,他就会有紧迫感了。我记得因为孩子的拖沓,我列了一个表格,每天应该完成和未完成的事一目了然,结果只记载了一周,他就说以后不需要记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自觉完成。

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良好的习惯不是唠叨出来的,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耐心培养出来的。妈妈们该放手时要放手,该住口的就住口,千万莫让唠叨扭曲了成长,毁了孩子的一生。

(责编 李 君)

猜你喜欢

拖拉作业妈妈
拒绝拖拉
你是“拖拉王”吗
怎样才能不拖拉
自我管理让拖拉变高效
鸟妈妈
作业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