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人物形象不应“随意谈谈”

2017-05-24杨慧莹

魅力中国 2016年33期
关键词:小说阅读行动人物形象

【摘 要】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多采用学生随意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种方式,有其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的弊端。为避免这些弊端要深入研读课标,全面地理解新课标的理念;要改变教学态度,避免教学的经验化;教学要有“设计”感,找准切入点,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调控作用。

【关键词】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理念;态度;行动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①。”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散文,许多教师都会请学生随意选择典型词句来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常,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讨论相当热烈,教师在最后把学生分散的观点综合起来总结人物形象的特点。

这种教学形式有着一定的优势:学生“随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采用“随意”的形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会使学生有比较放松的心理状态,发言内容也有较大的发挥区域,因此参与面比较广。

但是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1.既然是“随意”选择学习内容,必然会造成学生的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斧子”,不遵从文本的顺序,也失去了课堂的逻辑性。

2.抓住一些零散的语句进行分析是一种从自我的角度进行人物分析的非常局限的方法,学生有时会对人物某些不具备普遍意义的孤立细节紧抓不放,得出一些琐碎的结论,从而难以对人物形成立体化的理解。

3.教师一旦放所有的话语权给学生,就容易使学生滥用误用自己的话语权②。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交流时必然会在不同的深度、维度上有不同的表现,因而很容易说出一些教学意义较小甚至无教学意义的语句,造成在不知不觉中课堂滑向随意、偏离教学目标的现象。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其产生有着多种原因。

理念层面主要是教师对课标的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过于注意了学生的主动性,关注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忽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地位弱化③。

在态度层面是由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惰性和惯性,教师有的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备课,有的过分依赖参考书和各种网络资料,没有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对教学进行个性化设计,形成了一种“完成任务”“偷工减料”的心理,于是在教学中总结出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公式,让学生生般硬套地“填空”,导致课堂的经验化和随意性。

以上理念和态度表现在行为层面就是备课时缺少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尤其是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感到无从下手,只好用学生讨论的方式只针对人物形象分析敷衍了事。教学过程中缺少对课堂的有效调控,致使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多,教学价值不高,教学效率低下。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建议教师从以下角度改变自己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反复研读课标,全面理解课标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虽然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是也要加强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选择适合的教学形式和学习形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定位应该是:语文实践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

教师要有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既要有素读文本,独立深入研读文本的功夫,又要把研究学生作为一项基本功,不用现成的教案,而是针对文本和学生特点制定适合实际的教学预案。

在转变理念和态度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中要找準切入点,教给学生更多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比较法、想象法等,以改变单一的从个别语句入手、从描写方法入手分析的办法。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以下三个切入点:借助同一人物(菲利普)所做之事,抓住他在不同阶段的表现的对比分析人物性格;借助类似人物(克拉丽丝和菲利普)对待同一问题时不同的表现,对比分析性格差异;借助不同人物的对比烘托(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分析人物性格。选择了这些切入点,就可以以点带面,通过多个维度的分析,把人物放在整篇文本的大范围内去理解。联想与想象是读者在阅读时具备的基本心理反应。尤其是在小说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读懂人物行为背后的潜台词或细微的心理变化。例如:河大版《草船借箭》中的课后题“用旁批的方式,写出隐藏在话语后的人物心理”,这个练习就是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训练,读懂了周瑜和孔明的内心,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特点。所以在学生解读小说人物形象时,教师有意识地指导他们充分运用阅读中的联想和想象,再把这些内容加以归纳思考,将有助于学生得出较为丰富的立体化的认识。

此外,教师要加强引领作用,有效调控课堂。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和课堂调控职能,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尊重原著,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的解读。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要有高度的教学敏感,在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散”处进行概括,“杂”处帮助筛选④,使师生话语权的交替处于可控的范围和状态,以保证教学不会偏离目标,滑向随意化。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时,不宜“随意谈谈”的方式,教师要立足课标和文本,转变理念、态度和行为,使学生真正学到小说阅读的科学方法,达到课堂的高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 张芹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话语权的反思与建构[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7:9-10.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4]刘兆平.浅议教师应对学生开放性发言的技巧[J].语文教学通讯,2004,8:42-43.

作者简介:杨慧莹,女,1982年6月出生,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胡家坨镇胡家坨初级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河北省优秀教师,曾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课例评选中获一等奖、全国首届“高效课堂展示大赛”二等奖,多次获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猜你喜欢

小说阅读行动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情境教学探讨
浅谈萨特存在主义思想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电影《前目的地》的悲剧美学意蕴
浅谈戏剧影视表演中行动的三要素
用舞台“行动”进行创作
结合一堂考核课试论经典小说的品鉴与赏析
小说教学,将对比策略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