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宾市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与扶贫建设模式探讨

2017-05-24喻玲黄河洪灏源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宜宾市贫困村景区

喻玲+黄河+洪灏源

一、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宜宾市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以来,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2004年,以江北白塔山景区带动的周边乡村旅游和宜宾县喜捷镇等区域内的“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第二阶段是2004年后以春风村、佛来山、金秋湖为代表的新型乡村旅游发展阶段。截止2015年年底,全市共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长宁县佛来山和翠屏区叙府龙芽科技示范园),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长宁县),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长宁县、兴文县、高县、筠连县),四川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9个,四川乡村旅游示范村12个。星级农家乐 150 家,乡村酒店 332 家,乡村旅游总收入102亿元,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二、宜宾市乡村旅游扶贫工作现状

宜宾市委、市政府对旅游扶贫工作高度重视,中共宜宾市委四届十次全会做出了《中共宜宾市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明确了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是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和广大党员干部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并向全市人民做出了承诺:贫困地区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不落下一个民族、一个县、一个乡镇、一个村。根据《宜宾市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宜府办函〔2016〕74号),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以发展乡村旅游为主要形式,推进旅游产业精准扶贫,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收提供平台,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增收脱贫的富民产业。

2016年10月,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发布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宜宾市有51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目标是使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年旅游经营收入达100万元,贫困人口年人均旅游收入达1万元以上。宜宾市51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主要分布在较为偏远地区,交通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薄弱,技术、资金、劳动力缺乏,导致贫困乡村景区资源、乡村资源和商品资源等优势旅游资源尚未转化为优质产品,贫困乡村周边重点旅游景区的潜在带动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通过旅游扶贫,规划、开发、引导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贫困乡村脱贫致富。

三、宜宾市乡村旅游扶贫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贫困地区可进入性差

受山地丘陵地形地貌影响,市内贫困地区交通多为山间公路,景区与贫困村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路程用时较长。目前虽然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但旅游道路的等级不高,尤其是旅游大巴、小汽车普遍出入不畅。

(二)贫困人口参与能力不足

贫困人口参与不够是制约旅游扶贫开发的内在制约因素。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体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完善,以及贫困人口自身个人素质、资金短缺、观念认识等诸多方面因素,贫困人口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的能力条件有限,积极性不高。

(三)缺乏资金、技术与带头人

具备旅游扶贫开发条件的贫困村普遍面临缺资金、缺技术、缺观念、缺人才的困境,既无资金改善发展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条件,也缺乏旅游致富经验和技术积累,优质旅游资源难以转化成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旅游扶贫开发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四)乡村景区开发模式滞后

乡村景区开发模式传统,未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性。以往贫困地区景区开发大都采用对外招商,圈起核心资源收门票的商业模式,在线路设计、服务配套、产品开发过程,没有充分考虑周边村庄发展,未将带动周边贫困村脱贫致富纳入景区开发中,导致传统景区发展带动周边社区发展不足。

四、宜宾市乡村旅游与扶贫建设模式探讨

(一)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模式

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农家乐。其发展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类型的划分。按区域资源类型,可分为农家园林型、果园采摘型、景区旅社型、花园客栈型、农事体验型、民居型等;按照经营管理模式可以分为“公司+ 农户”模式、“政府+ 公司+ 农村旅游协会+ 旅行社”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 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本文从区域发展的战略视角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综合考虑市场条件、资源特色、产品策划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认为目前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有依托城市生态园林型、依托景区生态休闲型、依托古镇民俗观光型、依托村落农业观光型、特色农业观光体验型、特色餐饮休闲体验型等六种发展模式。

(二)适合宜宾市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根据宜宾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模式,结合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宜宾市51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现状,充分利用乡村现有的优势旅游资源,把旅游发展与扶贫攻坚同步推进,确保贫困户分享到旅游发展红利,实现精准扶贫。本文列出了四种适合宜宾市51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扶贫建设模式。

1.景区带动型

依托存量景区的提升和增量景区的打造,促进周边地区贫困村交通设施优化和生活环境改善,开展民居食宿接待、景区务工、配套供应农牧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方式实现脱贫。打造的景区涵盖国家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诸多类型。贫困村、贫困户既可以是景区的一部分,共同参与景区品牌创建,也可以位于景区周边,作为景区发展的支撑,景区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2.乡村旅游型

在旅游资源富集区域,通过依托城镇、交通干道等,按照“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要求,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开办农家乐、乡村旅馆、采摘园及农家超市等,打造景观农业、休闲农业,使贫困户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或者通过资产入股、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实现脱贫增收。

3.旅游商品型

通过对农户土特产品的旅游化改造、文化产品的创意化设计、实用产品的文化化加工,重新赋予内涵和地域特色,开发一批特色旅游商品,通过供应链将其输送到景区、农家乐等游客相对聚集的区域,以直销或“电商”平台进行网络销售,让当地居民享受到旅游扶贫的红利,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4.复合型

复合型是指综合上述三种模式的旅游扶贫类型。例如高县新福村,毗邻流米寺景区,所产胜天米等旅游商品地位也比较突出,可定义为景区带动型+旅游商品型的复合型;兴文县九龙山村,苗族风情浓郁,乌骨鸡、九龙饮等旅游商品市场潜力大,可定义为乡村旅游型+旅游商品型的复合型;珙县红光村邻近大龙潭、桫椤谷等景区,乡村保持原生态,可定义为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的复合型。

五、结语

宜宾市贫困乡村主要集中在乌蒙山片区和长江河谷丘陵区,乡村旅游扶贫是有效的扶贫工作手段之一。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模式可以根據贫困乡村所处的地理、交通、资源情况选择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旅游商品型或复合型4种不同模式。与农业、商业、交通、文化、体育、养老等产业进行联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的不同模式,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往往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因此,在操作中,应因时、因地制宜,抓住特色,建出水平,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依据实际情况和市场前景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切不可整齐划一,生搬硬套,方可带动当地人脱贫致富,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作者单位:宜宾学院)

猜你喜欢

宜宾市贫困村景区
四川省粮桑复合种植现场培训会在宜宾市召开
宜宾市三江新区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贫困村开通“网上大集”
由“贫困村”变成“百万村”
一个贫困村的“暴富”——宝丰村的农业也能让人“吃撑”
“摘牌”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
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