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学界的9?11小说研究述评

2017-05-24艾喜荣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界恐怖分子论文

摘 要:9·11小说是以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或题材而创作的一种小说类型,9·11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和影响。随着9·11小说的问世,国内学界也相应地开始了介绍、评述等研究工作。基于此,本文对国内学界的9·11小说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出国内学界9·11小说研究的大致脉络和方向。

关键词:9·11小说 国内学界 研究述评

2001年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以及全球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美国小说家对9·11事件也作出了以小说为媒介的反应和反思,创作了大量以9·11事件为背景的小说作品,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而随着9·11小说的问世,国内学界也相应地开始了介绍、评述等研究工作,相关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近年来逐渐形成了9·11小说的研究热潮。

一、国内9·11小说研究概览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几年中,小说家陆续創作出了以9·11事件为背景或题材的小说作品,这些小说被归类为9·11小说。美国9·11小说问世后,国内学界也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开始了对9·11小说的译介以及相关的研究和评述。根据笔者对中国知网数据库的不完全检索,国内学界有关9·11小说的研究论文最早出现在2006年,是朱雪峰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上的《信仰与恐怖:评厄普代克新作<恐怖分子>》和左亚琴发表在《外国文学动态》上的介绍性文章《约翰·厄普代克的新作<恐怖分子>》。而到目前为止,有关9·11小说研究的期刊论文大约有100余篇,硕士论文有20多篇。从这些数字上看出,国内学界的9·11小说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9·11小说已经成为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议题。

二、国内学界的9·11小说研究

纵观国内的9·11小说研究,可以看出研究的视角比较广泛,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维度对9·11小说进行解读和阐释。但总的来说,国内的9·11小说研究主要从以下一些视角来进行和展开的。

(一)创伤书写视角

作为一次人类的巨大灾难,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因此“创伤书写”成为9·11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同样,在国内的9·11小说研究中,对9·11小说创伤书写的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论文占很大的比例。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分析9·11事件对小说主人公产生的个人创伤以及进而对社会总体产生的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带来的影响。例如,张加生的论文对德里罗的两部恐怖题材小说《天秤星座》《坠落的人》进行解读指出恐怖主义对于美国社会造成的创伤在后“9·11”时期有不断递深的趋向,从而阐明恐怖威胁下不断淤积的心理创伤导致当前美国社会日趋保守的价值观。[1]朴玉的论文以《坠落的人》为例,探索以德里罗为代表的美国作家在见证历史、表征创伤等方面所付诸的努力,进而审视文学在参与公共记忆,治疗精神创伤,倾注伦理关怀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2]王建会的论文在对《坠落的人》进行的分析中,指出了美国“9·11”民族创伤的症状,即美国无法理解为什么国外“他者”不肯认同,甚至挑战美国价值观,并由此对自我民族身份感到困惑,对自身安全感到担忧。[3]而对于另一部重要的9·11小说《特别响,非常近》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创伤”的视角,相关论文有十余篇之多。

(二)反思和批判视角

9·11事件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民众感到困惑:9·11事件为何会发生?因此,许多美国民众也对9·11事件进行了多方位的反思,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批判。这种反思和批判也是许多9·11小说的重要主题。与此相应,从反思和批判视角来研究9·11小说也成为国内学界的一条重要路径。例如,李芸的论文从《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主人公昌盖兹的身份困境入手,分析了巴基斯坦裔穆斯林青年的情感遭遇、美国梦的幻灭,指出这部小说体现了作家对引发“9·11事件”背后的文化动因的思索,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美国的文化霸权。[4]蔡斌和郭静的论文也通过身份认同危机的视角对厄普代克的9·11小说《恐怖分子》进行了研究,论文深入剖析《恐怖分子》中主人公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机制、症状和应对策略及其与恐怖主义的关系,为进一步探讨身份认同危机和恐怖主义等社会现实问题提供一个富有建设性的思路。[5]孙静的论文认为莫欣·哈密的小说《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从后殖民主义批判的视角探讨恐怖主义形成的根源——批评美国对“他者”生命的不尊重和美国对异质文化的漠视。[6]刘克东的论文对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在其短篇小说《我能找证人吗?》《飞逸范式》以及长篇小说《飞逸》进行研究,指出作者对恐怖主义进行了“语境化”“亲历性”处理,使作品中的人物对恐怖主义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关爱、友谊、信任、背叛等进行了深度思考,使他们获得了人生的顿悟,意识到恐惧和制造恐怖事件都是不可取的行为,仇恨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不能解决民族矛盾,只有爱心和宽容才是正道。[7]但汉松的论文对品钦的第一部9·11小说《放血尖端》进行了分析。论文指出在品钦看来,9·11事件并非是无可理喻的历史突变,而是互联网浪潮、全球资本主义和后人类主义互动交战的产物。[8]马频捷的论文在对《恐怖分子》的分析中指出,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文化聚集的国家,其过度复杂的社会环境必然产生文化冲突,社会环境中的不安定因素是导致恐怖行为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9]

(三)叙事方式视角

9·11小说的叙事方式表现出了一些独特之处,因此一些研究者从叙事视角对9·11小说进行考察。例如,张瑞华的论文分析了唐·德里罗在《坠落的人》中的9·11反叙事书写,指出德里罗书写反叙事的本质是利用官方叙事,对之进行重新书写,最终达到挑战主流叙事、再现真相、进行文化批评的目的。[10]吴荣兰也分析了《恐怖分子》的反叙事,她指出作者厄普代克打破虚伪爱国主义的官方叙事,在阐述主人公艾哈迈德如何从一个纯真青少年成为一名极端宗教信仰的恐怖分子的反叙事过程中,思考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探讨如何在人与社会关系中求真、人与人关系中求善、人与自然关系中求美,实现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建立理想家园,履行了作家的伦理责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11]张瑞华的另一篇论文考察了《特别响,非常近》中的图像叙事,指出小说在文本图像化与图像文本化的双重过程中,用图像叙事书写一个“图像事件”,既取得了形式上的创新,又使形式与内容在“图像事件”这一概念上达到了完美的契合。[12]虞颖从认知诗学角度来分析《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的叙述策略,发现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点,交替使用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时空视点,发现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视点,交替使用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时空视点,作者这些策略的运用既成功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巴基斯坦青年形象,又深刻展现了当下美国社会的诸多问题。[13]

(四)其他视角

除了以上三种研究路径外,国内学者还从其他一些视角出发对9·11小说进行了研究,这也使得国内的9·11小说研究更加多元丰富。例如,韩晓萌的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恐怖分子》,该论文将《恐怖分子》定义为当今社会宣传父权意识的文学工具。[14] 张晓雯的硕士论文则解读了《特别响,非常近》当中隐含的犹太性。[15]许梦对《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名字的寓意进行了解读,以此来分析当代美国与其移民群体的关系进而引出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思考。[16]

三、结语

显然,本文的梳理远不能涵盖国内学界9·11小说研究的所有视角,更没有论及国内所有的9·11小说研究。但总的来说,国内学界9·11小说研究的大致脉络和方向得以体现。可以看出,国内学界9·11小说研究的成果较为丰硕,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蔚为可观。但是,与国外学界的研究相比,国内学界9·11小说研究也存在一些差距或一些空白需要填补。首先,国内的9·11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几部热门作品上,如《坠落的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恐怖分子》《特别响,非常近》等,因此未来的9·11小说研究可以涉及更多的作品,使9·11小说研究的广度得到扩展。其次,虽然国内9·11小说研究的视角较为广泛,但也呈现出过多集中于“创伤书写”的状况,这可能使得9·11小说研究的深度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国内学界9·11小说研究的成果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期刊和学位论文,目前为止在国内学界还没有系统的9·11小说研究专著出版,这也无法充分体现国内9·11小说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榆林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YK08]。)

参考文献:

[1]张加生.从德里罗“9·11”小说看美国社会心理创伤[J].当代外国文学,2012,(3):77.

[2]朴玉.从德里罗《坠落的人》看美国后“9·11”文学中的创伤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1,(2):60.

[3]王建会.《坠落的人》:美国9·11民族创伤与男性霸权的解构[J].英语研究,2016,(1):34.

[4]李蕓.《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身份困境[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5,(2):76-79.

[5]蔡斌,郭静.论《恐怖分子》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产生机制、症状和应对策略[J].外语研究,2014,(6):84.

[6]孙静.后殖民视角下的恐怖主义探源——论莫欣·哈密的《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J].开封大学学报,2013,(3):40-43.

[7]刘克东.恐惧带来的思考——谢尔曼·阿莱克西9·11书写[J].当代外国文学,2012,(2):113.

[8]但汉松.恐怖之“网”?——托马斯·品钦《放血尖端》中的“9·11”叙事[J].当代外国文学,2014,(3):5.

[9]马频捷.从《恐怖分子》谈美国文化环境中的文明冲突[J].芒种,2015,(8):103.

[10]张瑞华.9·11反叙事: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3):89.

[11]吴荣兰.文学伦理批评视域下《恐怖分子》的反叙事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8):19.

[12]张瑞华.书写“9·11”“图像事件”:《特别响,非常近》的图像叙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6,(2):96.

[13]虞颖.试析莫欣·哈米德在《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叙述策略——基于认知诗学的视角[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2):51.

[14]韩晓萌.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恐怖分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4):78-80.

[15]张晓雯.《特别响,非常近》中的犹太性[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6]许梦.《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名字的寓意[J].中外企业家,2015,(15):259.

(艾喜荣 陕西榆林 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719000)

猜你喜欢

学界恐怖分子论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安检系统经常是在恐怖分子登上飞机后才发现恐怖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