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新常态

2017-05-22李丽

中文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涯规划新常态互联网+

李丽

摘 要: 在今年的两会中,教育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均衡仍旧是今年两会中的热点话题,特别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在线教育,将教育推上了新的热度,“互联网+教育”也迎来了新的高潮。本文聚焦高校中的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探讨如何调整生涯规划教育的格局,使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地改革与创新,打造“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的高校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 生涯规划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02-02

一、当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及实践的现状

开展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生涯规划对个人学业完成度、职业目标实现乃至整个人生是否顺遂的重要性,督促学生能够主动进行规划,寻找自己的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目前我国高校生涯指导工作开始已有多年,2007年教育部下发《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普通高校应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纳入公共课教学计划。2009年, 教育部举办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自24个省市、超过1000所高校的70余万学生参加了比赛。通过此次大赛,向更多大学生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同时,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相关教师培训计划,提升高校教师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的专业水平。广东省是我国最早举办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的省份,如今绝大部分省市都举办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清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高校之一,建立较为完善、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基础”课程以及面向研究生的“职业素质拓展训练”课程。随后,北京大学亦全面启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北京大学职业规划工作室”, 对学生进行“一對一”的生涯规划指导与咨询服务[1]。其他高校纷纷效仿,逐步将国外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本校,设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初步形成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基础。

在经济形势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史上最难就业季”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做好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已成为科技创新时代的标志性名词,不仅影响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催生出很多极具个性的新行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也成为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助推器。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至此,“互联网+”时代悄然来我们身边。作为科技发展的弄潮儿,大学生是最先感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能敏锐地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与红利。在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会不自觉的收到互联网的影响。因此,本文聚焦高校中的生涯规划课程,探讨如何调整生涯规划教育的格局,使其在“互联网+”时代进行有效地改革与创新,打造“互联网+”教育大背景下的高校人才。

二、“互联网+”时代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创新探索

当前每年有上百场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教育相关的论坛、研讨会、讲座在国内高校举行。各高校开展生涯规划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大都通过课堂、讲座、比赛、训练营、沙龙、工作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教学,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互动。比如:天津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重庆大学的“职通讲堂”、“基层就业训练营”,西南财经大学的“柳林茶座”,浙江大学和西南大学建立的“职业生涯规划基地”、“就业指导基地”等[2]。这种平台化、品牌化的宣传策略,使得更多学生了解到生涯规划课程指导、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服务。

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尚未完善,大多数高校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还停留在初步发展的阶段,虽然都设置了相关机构,如就业指导中心,也开设相关课程,但大都局限在写生涯规划书、发布就业信息、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择业心理等层次较低的教育和服务,今后的工作应该是尽可能的为有深层次需求的学生提供支持和平台,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收获。

1.搭建沟通平台

生涯规划课程本身就和专业课程有一定区别,专业课程有必须记住的知识点,生涯规划更多的是一门体验性的课程,更关注在学习中通过理论学习、活动参与、不断体验、反思、探索未来方向,规划生活学习,注重学生个人成长。因此在课程教授上,应该设计一些活动,在传递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增强生涯规划的指导效果。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多以任课教师讲授说教为主,偶尔设计一些活动和游戏,启发性和思考性不足,常常出现“课上热闹闹、课后静悄悄”、“课上很激动,课下全不动”的情况[3]。生涯规划教育应该通过学生课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来实现,如果缺少这些环节,仅仅依靠教师课堂有效的讲解,收效甚微。因此,利用“互联网+”的免费平台,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线上平台,如QQ群、微信群、论坛、公众号、公共邮箱等,给师生提供一个可课上课下交流学习的渠道,传递相关咨询,增加粘度,避免出现“课上热火朝天,课下冷悄悄”的现象出现。同时,通过这些方式,既可以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比如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设计、经典案例、有用的资料、链接、精彩的视频分享给学生,或者提前布置一些任务,助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实时解答学生生涯规划中的困惑,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涯指导。此外,在举办讲座、团体辅导或者个体咨询时更容易通知到学生,保证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

2.实现精细管理

通过网络平台,对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进行精细化管理。各高校中负责生涯规划工作的老师们每年课程教授、开展活动、举行讲座等,每一次从策划到执行都反复沟通,费劲心力,但是最终能够覆盖的学生还达不到80%。因此,在“互联网+”思维下开展高校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工作,要以“尊重需求”为基础。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客户是学生或者求职者,只有调研清楚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增加用户的体验,吸引学生的兴趣,毕竟“强扭的瓜不甜”,硬塞肯定起不到作用。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通过对于学生需求的把握来增加学生的体验,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为了让真正有需求的学生参加生涯规划活动,每次活动可实行“预约挂号”,根据预约挂号人数决定活动的规模,并最大程度的让优质的资源给更加需要的人享用。“预约挂号”形式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如微信、QQ等,部分高校专门开发了就业指导活动管理系统,通过系统进行“预约挂号”。以“预约挂号”为起点,对教学活动的策划、宣传、执行等进行精细化管理。

3.注入创新基因

将创新基因注入生涯规划指导的全过程。“互联网+”已成为科技创新时代的标志性名词,不仅影响了传统行业的发展方向,更催生出很多极具个性的新行业。“互联网+生涯规划”,可以从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制度上等方面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服务于课堂教授,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领域。只要是学生认可和需求的就是合理的。形式上创新,生涯规划的指导不仅限于课堂上,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大赛;可以是团体辅导,也可以是个体咨询。内容上创新,可以根据专业进行统一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求职过程中关心的某个点展开分析,比如好多学生关心如何更有效的面试;可以是就业知识,也可以是创业知识;只要和学生生涯发展相关的都可以进行交流。方法上创新,除了日常面對面上课交流外,可以通过MOOC方式,将一些活动制成视频或者微课堂,让未参与的学生能够享受这些资源,在提高生涯规划指导的覆盖率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互联网+生涯规划”,以互联网为依托,在生涯规划的指导中加入创新基因,建立线上与线下教育结合、教育与实践结合、系统规划与分类指导结合的教育新体系,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会更有活力、动力。

4.跨越时空障碍

课堂教育与竞赛活动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早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从时间角度看,毕业生到了离校实习应聘阶段后,在校时间很难保证,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很可能会出现阻碍;从空间的角度看,各区域高校的大学生之间很难克服跨区域、跨学校的障碍进行沟通[3]。为使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开展,就可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建立一个多渠道多方位全天候的线上沟通平台,使各届、各校大学生能够在同一个线交流平台上进行职业咨询、交流与沟通,及时监测、把握大学生的职业取向与相关动态,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开展。同时,还可以与就业工作整合在一起,公布最新的就业信息,发表面试心得、就业心理调适等文章,设立讨论区,回答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难题等,为学生提供实质性、针对性的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张雄,王麒凯,唐胜利等.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五个一”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构建[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3):98-104.

[2]余亭蓉,罗晓云. 大学生学生生涯规划国内研究进展[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4):80-81.

[3]刘芳.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探索与创新[J].高教研究,2015,13(4):19-20.

猜你喜欢

生涯规划新常态互联网+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与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