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体育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7-05-22齐佳惠

中文信息 2017年3期
关键词:人文理念娱乐化

摘 要: 奥运会新闻报道作为体育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一环,其在万众瞩目下所暴露的报道问题是一段时间内体育新闻报道走向的集中体现。将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报道与之前奥运会的报道相对比,可以看出人们的人文理念逐渐提高,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里约奥运会报道中略有欠缺的地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 里约奥运会 娱乐化 人文理念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00-01

体育新闻的概念在业界中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如“体育新闻是对新近或已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 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体育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发现或变动的体育赛事、体育法律与规则、体育理论研究、体育运动场所建设及体育运动工具、体育团体活动、群众体育运动的展开及运动员、教练员的活动与生活动态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而针对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相对来说较为集中,要求也更高。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体育新闻的报道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关注传统优势项目,对新兴体育项目的报道仍有欠缺

从时间顺序上,2016年里约奥运会第一天大众关注点放在了有望冲击首金的射击项目上,随后紧接着多报道游泳、乒乓球、跳水等有希望夺金项目。这些项目自上世纪以来一直被国人所关注,人们对于比赛流程和评分细则也十分熟悉。而马术、沙滩排球、高尔夫等新兴运动项目却鲜有问津。以8月17日为例,晚8点的皮划艇静水预赛、半决赛以及晚9点的马术团体障碍赛决赛在转播时均让位给了晚8点30分开始的田径预赛及决赛。这样情况下,观众在第一时间没有观看赛事转播,其后也很难有机会和想法关注这些比赛,那么体育新闻报道也就无从谈起。

中国选手冯珊珊在里约奥运会高尔夫球比赛中夺得了铜牌,这是中国高尔夫运动的“奥运第一人”。而体育新闻采访中对冯珊珊的赛后采访和人物专访方面均有所欠缺,这实际上是一个让高尔夫运动走进公众视野的良好契机。从微博搜索量上来看,人们对这一事件的了解程度几近为零,“冯珊珊”这个名字也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同样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对于吴敏霞的报道从数量上和广度上都明显更胜一筹。而大众接触到高尔夫球的机会和跳水的机会显然都不算太多,并不是因为接触程度较少导致报道数量的缩减。

针对这一问题,解决办法其一是立足大众文体需求,提高转播资金投入和创新手段的应用。近年来,中央电视台除保留原有cctv5套体育频道外,更增加了cctv5+、cctv风云足球频道等多套频道,但仍存在转播途径相对较少的问题。面面俱到是一个绝对理想化的存在,但中央电视台作为可以取得奥运会转播权的一个国家级电视台,应该在充分进行观众需求调查基础上进行转播赛事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在电视转播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电视、广播等途径受到频道、频率数量的限制,但门户网站、APP应用等可进行多个体育赛事的实时转播,其同时可利用高端品牌作为赞助商来保证转播利润。对于新兴项目和观众较为陌生的项目,赛事解说员要充分考虑到受众这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多进行普及性解说,对于专业术语应有一定的解释。电视传媒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社会效益,还应充分发挥媒介 “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的功能。在满足受众欣赏高水平竞技体育赛事和获取競技体育资讯需要的同时,也能提供充分的社会体育方面的相关讯息,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报道,引导受众参与社会体育,培养受众科学、全面的体育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 薛文婷,《体育新闻不等于竞技体育新闻——对体育电视新闻报道中社会体育缺位的质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6月]

二、“唯金牌论”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仍较为严重,人文精神有待提高

相较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这届奥运会观众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傅园慧的突然“走红”、张继科的“睡不醒”便是很好的证明。这与互联网、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对赛事进程、参赛选手的讨论和评价在微博、天涯甚至是微信公众号的留言功能上都有了体现,表现出了实时性、互动性的特点,而在之前几届奥运会中,观众与电视媒介只是单向的传播,对于赛事的讨论只能是在人际传播中小范围扩散。

中国的体育记者存在一种通病,即评论时多意气用事,情绪化的词句较多。 也正因如此,一些记者养成了写新闻稿件的套路,赢了就喜,输了就批,绝对的将比赛的胜负作为写报道的标尺。

2016年8月6日,大多数目光集中在了杜丽身上,更有多条新闻指出中国今年“双保险”拿到奥运首金。而赛事结束后,对于杜丽未拿到冠军一事,报道多用了“遗憾”、“痛失”等相关字样,很少有媒体祝贺杜丽拿到银牌、易思玲拿到铜牌。反观2004年雅典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拿到首金的分别是杜丽、陈燮霞(2017年1月13日因尿检呈阳性,奥运金牌被剥夺)、易思玲和张梦雪,报道通常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总结他们夺取首金之路。较有经验的运动选手一方面受到伤病困扰,而另一方面则是体育新闻报道中对他们关注太大,失败和成功只差一步,其心态很容易发生变化。

对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中央电视台也曾明确提出:宣传中国体育形象是重中之重,我们的报道方针,就是要大力宣传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上奋勇拼搏、为国争光的英雄事迹, 达到激发全国人民爱国主义热情的目的。目前人们正处在追逐中国梦的路上,一方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奥运健儿奋勇拼搏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但是“唯金牌论”的观念我们应当逐步避免。未来的体育新闻报道,更多的可以将视野着眼于那些真挚感人的与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密切相关的故事。在创作中,更多地触及到赛场外观众的态度、场上的风云变幻与教练的喜怒哀乐,从更多的人文意义上挖掘运动员的魅力;关注体育比赛人物的家庭、婚恋、母子情感、父子情感,以及竞赛的间接参与者。

三、娱乐化及边缘化现象过于严重

冯艳丽在《论体育新闻的娱乐性与娱乐化》中对娱乐化和过度娱乐化两个概念的分析代表了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她认为“体育新闻娱乐化的本意,应该是承认大众传媒和体育的娱乐功能,使体育新闻恢复娱乐属性和功能。对体育新闻娱乐属性和功能的认同,是一种顺应体育和新闻规律的正常回归,具有必然性。但伴随着对体育新闻娱乐化的误读,即片面突出体育新闻的娱乐属性和娱乐功能,而淡化了体育新闻的其他属性和功能”。

随着商业的发展,各大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时常出现“黄色新闻”特征,奥运会报道也不例外。让体育逐渐平民化、大众化,丰富人们的生活,不代表可以完全放任体育新闻报道低俗化、过度娱乐化。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许多“体育新闻报道”读完后发现以感情为全文线索,或者是有很多并非直接叙述的“暴力词汇”。在中国报刊的体育新闻报道中,诸如“痛斩”、“复仇”之类的词语随处可见。体育新闻中的暴力化用语极易造成人们“体育就是暴力”的错觉,或至少给这种错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较而言,在美国报刊的体育新闻报道中,这种暴力化用语言要少的多。

针对这一问题,应分清体育新闻报道和人物报道的不同之处,人物专访可以结合奥运人物的成长环境、情感方面等问题进行采访和写作,而体育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应该抓住重点,反映与赛场有关的事实。为了追求强烈的受众的关注,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让受众感到好奇、有趣,这种策划报道也是要建立在新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有些报道给人的快乐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这是低层次的娱乐。因此,重视体育新闻娱乐性报道的“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要避免庸俗化和媚俗化。

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体育新闻报道较之前已有了巨大的进步,人文视角下的采访和报道已崭露头角,随着大众传播的继续发展,人们对新兴项目兴趣渐浓。而另一方面,众多媒体已避免商业环境下体育新闻报道商业化的继续深化,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体育新闻报道定会迈向更高的台阶。

注解:

1.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邝云妙,《高级新闻写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薛文婷,《体育新闻不等于竞技体育新闻——对体育电视新闻报道中社会体育缺位的质疑》,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6月

4.黄罕奭,《中美报刊体育新闻报道比较》,《新闻界》,2008年4月

5.陈治,《社会转型期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价值取向的演变与反思》,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4月

6.谢洪,《论人文奥运理念背景下体育新闻的发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

7.黄罕奭,《中美报刊体育新闻报道比较》,《新闻界》,2008年4月

8.蔡志堅、凌猛,《体育新闻娱乐化报道问题初探》,《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10月

作者简介:齐佳惠,(1996.1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荣成市,吉林大学新闻系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人文理念娱乐化
人文服务理念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体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