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美几何

2017-05-22小妖楠

普洱 2016年11期
关键词:普洱茶茶道茶馆

小妖楠

茶,是中国人最古老的饮品。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茶以不同的时间点先后登陆世界各国,席卷全球成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同时,中国茶在历经千年发展与锤炼,早已超出了它原有的自然使用功能,千百年来,中国人把每个时代的茶都“玩”得有声有色,茶是充满市井气息与烟火味的一碗解渴水;茶沾满了诗词歌赋禅道风雅的气味;茶成为宗教、哲学、伦理为一体的文化;茶也成为一种空间美学的艺术行为。

从茶摊到茶馆

或许,你不曾留意今日的茶馆,茶空间是如何从过去的历史烟云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并且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形式还是功能发生了怎样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那其实一直保持不变的属于中国茶空间的个性与灵魂。

饮茶可解口渴,还可解“心渴”,从中国晋代出现茶摊开始,似乎说明了人们已不满足于在家喝茶,而是对喝茶有了进一步的寄望——促进社交。人们光顾那里不只是为了喝一碗茶,也是为了和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聊聊天,听听段子,看几场表演,下几盘棋,并确保自己收获了当天的新闻,紧紧跟住时代频率不掉队。

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流动性强的茶摊逐渐演变成店铺,成为固定地点的茶馆。茶馆兴起于大唐中期,那时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僧众学禅喜于饮用,陆羽《茶经》的问世对茶的梳理和命名具有了精神文化的某些因素,但饮茶还没有上升为一种生活艺术。因此,茶馆的社会功能略显单一,茶馆除予人解渴外,还兼有予人休息,供人进食的功能。到了宋代,由于宋人崇尚精致化的时尚生活,由唐代兴起,风格较为简单朴素的茶馆就被宋人进行了艺术化的精细包装,功能得到极大拓展,一举奠定了中国茶馆的性格功能基调。

今天,我们从宋人的记载中可以得知,宋时茶馆具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如供人们喝茶聊天、品尝小吃、谈生意、做买卖、进行各种演艺活动以及各种行业聚会等。那时,茶馆已经成了城市中各种世俗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活动的交流场所,具有丰富的、综合性的经济文化功能。

属于“自己”的审美

茶馆的多功能特点一直延续至今,放眼望去,全國各地热闹的茶馆、茶空间以不同形式渗透着城市灵魂,展示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性格。川派茶铺子里一把竹靠椅,一杯盖碗茶,卖报的、擦鞋的、修脚的、按摩的、掏耳朵的、卖瓜子豆腐脑的,穿梭往来;大半个上午在茶楼呷茶、吃点心、翻报纸、聊天的广式茶楼;秦淮河上画舫凉篷,金漆方桌,泡一壶明前雨花,一盘香瓜子、云片糕、蜜枣杂糖一字摆开,泛舟到晚上,听完琵琶听评弹,看完歌伎看风景,还有老北京特色的清茶馆、书茶馆、饭茶馆、棋茶馆等。

从古至今茶馆的社会属性复杂,小茶馆大社会,里面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雅俗共赏。然而,全面复兴的中国茶文化中普洱茶独树一帜打破地域常规,迅速扎根大江南北。人们不禁在问,这是为什么?

虽然普洱茶复兴的时间不久,但重构普洱茶文化是每一位喜爱普洱茶的文化学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我们时常感慨于绿茶传到日本后,南浦绍明禅师又来我国学习寺院茶宴议程,将中国茶道引进日本,被演化成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甚至一度让日本人掌握了绿茶的话语权。还有那些被英国人舶去的红茶文化,成为贵族社交圈风尚的英式下午茶。还好在中国,还有普洱茶可以让我们掌控话语权,人们对这百年断代的古老茶类充满好奇与探索欲,对只属于“自己”的普洱茶寄予了更多对美的返璞归真的追求与希冀。

一时间以普洱茶为载体的茶馆、茶会所、茶空间悄然兴起,这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对茶道,建筑空间设计的更多思考、研究及考证。大众开始重新审视日本文化及其风格,追根溯源,从日本的古老建筑与书籍中反观中华文化顶峰时期的历史风貌。

茶可入心 美可入骨

当下,遍地开花的普洱茶空间少了些满足口腹之欲与娱乐的属性,用大道至简,回归自然的理念经营,并跨界引进多元的文化项目、艺术沙龙等活动。这些空间有的位于城市繁华街区,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清雅;有的掩藏在老旧仓库,古树灯影,岁月静好;有的隐匿于黄金商圈,在闹中取静,安然素朴;有的选择古迹建筑,悠悠历史,任重而道远,这些茶空间庭院雅致,环境清幽,喝茶谈心煮茗论道,悟言一室之内,少了市井的热闹与嘈杂,静心专注于茶本身。

位于台北繁华街区的紫藤庐号称“台湾最雅的院子”,这里被绿荫遮蔽到不见建筑只见绿色,茶在紫藤庐并不是视觉化的,而是一种雅致的意境,可围坐在茶桌前饮茶,也可席地而坐在榻榻米慢品,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品茶听曲,兴致来时作诗赋文,泼墨治印或编曲填词。

榕荟·岁月知味茶坊正对珠江,左边白天鹅宾馆和沙面,对岸太古仓,茶坊门口有几棵庇荫此处百于年的大榕树,巧妙的小桥流水设计为整个茶空间营造出迷你庭院视感。榕荟·岁月知味茶坊隶属于普洱茶品牌岁月知味,这里东方与西方文化并存,传统智慧与当代创新融会贯通,普洱茶赋予这多元化的空间更多生命力,茶会、茶道、香道、花道雅集时常在此举行,讲经、赏画、听曲,一边慢品普洱香茶,一边交流艺术,分享艺术创作灵感、分享戏剧碰撞、分享社会现实与发生艺术的关联、分享艺术激情与商业创新。虽然普洱茶不是唯一主角,却是灵魂核心,大家席地而坐,肌肤能触及到的所有材质,是木,是棉,是砖土,是陶瓷,都取自于自然,茶散发出山野之气,杯盏间更让许多人读懂来自千里之外的普洱茶韵味,以多元文化引领不同领域的人们认识普洱茶,感受普洱茶,让茶与文化艺术有更多的美好遇见的可能。

在昆明黄金商圈内,藏着间“品院”,这里曾是清末、民国时期老昆明的商业、金融繁茂之地,有各种商号、票号。经历过历史沧桑,却在风尘之中得以完整保存,显得格外难得。品院的女主人曾莉早年游学日本,学习池坊花道,也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她遵循古人智慧,把品院布置得日式简洁,又讲究佛宗禅意,用插花作品布置的房间灵气顿生,伴着几缕茶香有种动则走进自然,入则安坐家中的归属与舒适。

80后的她赋予茶空间更多的可能性,她坚持正本清源的培训,不论茶道、花道、香道,一律走最传统、最正规的路线,学员培训所得到的茶道、花道证书国际通用。这里有池坊花道、剑道、合气道、里千家茶道、油画等各种体验课。同样,品院也是一个空间设计平台,数位顶级空间设计师助力品院,达成合作联盟,提供专业的空间软装解决方案。专注于企业培训和定制沙龙,宝马、奥迪、中信银行、建设银行、SKII、东航等著名企业,品院周末会针对年轻人设计体验课,比如剑道、古筝、化妆、品红酒、品雪茄、听黑胶唱片等,丰富多变。品院的发展是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品院推出滇剧、戏曲的创作和演出,以向大师致敬的方式上演美国喜剧大师伍迪艾伦的作品——《死神光临》,丰盈品院的艺术内涵。另外品真茶房,将传统的茶叶与富有时尚的咖啡机相结合,如此年轻化和时尚化的茶饮,更为大众所接受。

澜沧古茶239同学会位于珠江边,沿江中路239号,建于1924年。这幢三层小楼简洁、朴素,先后作为黄埔军校筹建委、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黄埔军校同学会、海军同学会、中国革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办公场所。黄埔军校名人中,周恩来、蒋介石、聂荣臻、廖仲恺等人都曾在此任职并办公。推开大门仿佛那段峥嵘岁月距离自己是这样的近,不同的时间,同样的月光,守护着、浸润着历史的细节,辉煌、深邃、安静。每年,澜沧古茶小型茶事活动,小众论坛都在这里举行,杨丽萍、郎朗等大师在中国系列艺术家也聚集于此,共话普洱,普洱茶文化与现代艺术在这幢充满历史的小楼里交织交融,碰撞出文化艺术新高度。

有人曾这样评价有调性,有态度的茶空间,“中式美学,是对文化最后的救赎,美不是装腔作势,而是自然而然,承接过去,蔚然而成常态。令人徜徉其中,乘物游心。”普洱茶空间,可以融入太多,比如:美学、音乐、设计、茶席、建筑……在品味茶汤的时候,它教会我们读懂艺术与审美,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回归到内在心的呼唤,与自然共享,与自然共鸣。

猜你喜欢

普洱茶茶道茶馆
《茶馆》
体验茶道魅力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人生
收藏普洱茶对市场供需量的影响
普洱茶怎么泡
《茶道六百年》
普洱茶叶加工大赛
普洱茶膏抗小鼠衰老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