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蒗县战河乡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2017-05-22佘国铖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7期
关键词: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佘国铖

摘要 总结宁蒗县战河乡茯苓高产栽培技术,包括“一个抓住”“两个及时”“三个一周”、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内容,以供茯苓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云南宁蒗;战河乡

中图分类号 S56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7-0097-02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气温 12.7 ℃,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是云南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宁蒗县国土面积6 025 km2,林业用地面积4 610 km2,云南松占比最大,达80%以上。当地85%的居民靠山居住,合理间伐林木种植茯苓是农民的一条致富渠道。战河乡是全县的药材之乡,当地茯苓种植面积居全县最大,产量最高,年产量逾100 t,产值100万元左右。茯苓的栽培方法可以分为段木栽培、树兜栽培、松针栽培和室内栽培4种。而宁蒗县最适用最简便的是段木栽培法。栽培中只要掌握好“一个抓住”:抓住“两干”和“两好”;“两个及时”:及时备料、制种,及时栽培、接种;重视“三个一周”:重视菌种接种后一周,重视菌料入窖后一周,重视苓块嫁接后一周,基本就能达到高产、稳产。现通过对种植过程的观察及对农户的咨询,总结宁蒗县战河乡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1 抓住“两干”和“两好”

1.1 两干(场干和料干)

1.1.1 场干。一是干燥。即场地易于排水,不积水;选择栽培茯苓的地要越瘦越好,也可在林地内开沟栽培,忌选肥土栽培。如果是肥土,可荒废1年或6个月不種庄稼,使肥地里面一些对茯苓有害的物质散发掉。二是干净。除掉枯枝落叶和杂根,以免其在土壤中腐烂而影响菌种生长。

1.1.2 料干。要求料干的目的:一是使料中松脂脆化、老化,不阻碍菌的生长;二是使存于活树体的抗生素遭到破坏,不抑制菌的生长;三是料干到7~8成时,出现一些裂纹,利于茯苓菌侵入(也叫做“吃料”)。只要求7~8成干。如果过干则不容易传菌,需赶在土壤湿度大时种,或是搭配湿度大些的料种,菌种需靠湿度大些的料安放。由于宁蒗县春季较干旱,只能小半干,料接种面刮皮后出现一点头发丝状细裂即可种[1]。

1.2 两好(选用的菌种要好、种植的方法要好)

1.2.1 菌种好。菌种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母种的选择、分离、培养、转培过程及原种、栽培种的制作过程。另外,还要选择好菌种适应温度的类型,宁蒗县一般用低温型的菌种较好[2]。

1.2.2 种法好。种植方法涉及到木段长短粗细的搭配、木料和菌种的份量比例、挖槽排料的要求、开菌袋的方法、下菌的位置、栽培的季节与天气、种植后各时期(即长菌、嫁接、长苓、一次采收、二次嫁接、二次长苓、二次采收、三次长苓)的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单从产量、质量上看,茯苓种植的好坏取决于4个方面:菌种好占30%、种法好占30%、各期管理占30%、其余10%主要是恶劣气候的影响。

将砍伐的树木及时剔除枝丫然后再根据树木的大小开始削皮留筋。树大的削4处左右,树小的削2处左右。用利斧头纵向削去3~5 cm宽的皮,削去松木半颗米粒的深度或见白均可,削皮对削,留皮对留。例如,在木桩的一侧进行削皮,就要在木桩削皮处的对面位置再进行削皮,留皮的方式一样。削皮的目的主要是有利于段木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木质部分和皮质部分抱合紧密,不易脱落,留皮的目的是接种以后可利于菌丝的生长。将削皮留筋后的段木堆码在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使段木风干,以防腐烂和虫蛀。1个月翻堆1次,宁蒗县春季栽培一般8成左右干,见削皮面裂丝即可接种。夏季栽培木料可在5~7成干接种[3]。

2 及时备料制种与栽培

2.1 及时备料与制种

2.1.1 及时备料。春种须于上年冬季备料,秋种可于当年春、夏2季备料,这样才能确保修皮后树干有足够时间干到7~8成,种植时又有根据天气从容安排时间的余地。树放倒后不必急于截段,过早截段如不垫起码堆,贴地放置极易吸潮、生霉、腐烂、生虫,但一定要及时修皮。

2.1.2 及时制种(指栽培种)。应安排在种植前1~2个月制种,这样可确保菌种能长满袋,且处于生长旺盛状态,又不至于老化。也可到专业制种处根据时间订种。

2.2 及时栽培

清明前后种植为春种,芒种前后种植称为夏种。宁蒗县以春种为好,其次安排夏种。选择晴暖天气,种植时依坡势整成易于排水的带状长条块,土壤以偏酸性,白沙土、黄沙土、粗砂土为最好,大土泥、黄泥土次之。若是黏土则必须要于冬季翻挖后才可以进行种植。在栽培前几天将修皮干好的树木锯成70 cm左右整齐的木段,一般每包菌种配7~8成干料20 kg左右,但遇到结实松树可用7~8成干料15 kg左右,即鲜活生料22.5 kg左右[4]。菌种一律在树段缝隙处安放,接种苓块一律在树段上端或下端粘贴,这样采收茯苓就不用掀起树段,只要刨开上端或下端的覆土即可。由于连窖单产不高,一般不提倡种连窖。

2.2.1 菌和料的搭配。提倡细树段单包配料,即重15~20 kg的几根7~8成干料为一组,放1包菌种。粗树段与细树段搭配,如7~8成干料重30~40 kg,放2包菌种,依次类推。或者全部采取2~3根一组,根据料重放菌。树蔸适当增加用种量。总之,以争取好的效果为目的,以不浪费资源为准则。一般种下后15~30 d,料上茯苓菌已长通头,此时即可接种。

2.2.2 嫁接。嫁接的好处:一是茯苓生长快、生长有规律、易于采挖;二是提前收获;三是提高产量;四是可提高成品质量,加工成优质出口产品,提高经济效益。菌料下窖后15~30 d,铲开段木一端的土壤,露出段木的下部,见有菌丝缠绕并已长得浓密,刮开可见白浆汁像细汗渗出就是嫁接的最佳时机。取鲜嫩茯苓块50~100 g,将断面沾点奶粉溶液或葡萄糖液贴于段木菌丝浓密处,用土抵紧后,覆盖好。但需注意,嫁接的2种菌(菌丝和茯苓)应事先做抗拮试验,无排异反应,嫁接才为稳妥。

3 重视菌种接种后一周、菌料入窖后一周及苓块嫁接后一周

3.1 重视菌种接种后一周

即控制好菌种萌发生长初期所需要的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原种、栽培种前2~3 d保持27~28 ℃,后4~5 d保持25 ℃左右。接种1周后,观察菌种的菌丝在营养袋内培养料上生长是否正常,若菌丝没有生长则重新接种,污染了杂菌则丢弃不用。若菌种是买来的,则省略此步。

3.2 重视菌料入窖后一周

观察菌种传菌上料是否正常,长势如何,不正常的需于1周内换菌。菌料下窖1周前后进行检查,看到浓白的茯苓菌丝延伸到段木上生长,则为正常。若发现菌没有上引段木上,有杂菌污染、发黄、变黑或松动脱落,应及时补种。即趁段木未吸水变色将原菌种取去,换上新菌种。如段木已吸水,表面变色应翻出来晒干后补种。

3.3 重视苓块嫁接后一周

检查苓和菌是否吻合,嫁接块是不是在膨大(采用的嫁接块一般在50 g左右,表面有粗糙皮的应揭去)。如果不吻合、不膨大,生黄褐皮,呈僵化状或死块,应换去原块重新嫁接。一般成活率达95%以上者为理想效果。嫁接后挖好排水沟,防止穴内积水和人畜践踏,检查是否有杂草,如果有杂草要及时除草,还要保护苓穴并及时培土,以防止沙土流失、段木外露。接连下雨时,苓穴容易积水,可在天晴后将苓穴下端没有接种处挖开,露出段木晒穴半天,然后培土[5-6]。

随着苓块的生长,地面可出现龟裂,应及时培土填缝,否则雨淋、风吹苓块很快就会烂掉,此时还要防止人畜践踏,践踏过的地方应及时松土埋好。培土厚度应根据季节灵活掌握,春秋应薄一些(3~5 cm);夏冬应厚一些(7~8 cm)。遇干旱严重时,可在早晚适当灌水保湿,但要少喷水。越冬的管理比较简单,茯苓在低温环境下也不会死亡,只是生长比较缓慢或者处于休眠状态,到了冬天可以根据当地的气温选择适时加盖塑料膜或其他覆盖物,以防止过冷的天气冻烂茯苓。

4 病虫害防治

4.1 “瘟窖”

若窖内菌丝发黄,或有红褐色水珠渗出为“瘟窖”。应及时清沟、排水,铲出窖面上的土层,露出段木为准。曝晒3~4 d,然后覆土。若仍无效,需整窖铲除。

4.2 腐烂病

发病时流出黄色黏液,失去特有的香气,品质降低。在茯苓生长旺盛期排水不畅或窖底积水,通气性差是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办法:一是段木要清洁、干净;二是苓场保持通风透气和排水良好;三是发现此病,应提前采收。

4.3 虫害

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一是所选场地无虫害和虫害来源;二是加大嫁接量,尽快上菌结苓;三是发现有少量虫害的,下种前用呋喃丹7.5 kg/hm2,或白蚁粉等高效、低残留药物对苓场进行撒施;四是如苓场有香虱(即臭虫)可在料头土壤里下樟脑丸。

5 采收与加工

5.1 采收

茯苓接种1次可连续收获3~4年。段木接种后,快者4~6个月,慢者7~10个月就可以采收。一般小的木料茯苓成熟较早,木料大的成熟较迟。生长期的长短除了木料大小这一原因外,主要是受气温、土温的影响。采收时揭去嫁接端土层,露出段木和茯苓,用刀割断茯苓,不要伤及木料上的苓皮和树皮。采收完毕后再用沙土盖好穴,原来生长茯苓的地方很快又会长出茯苓。也可以选择新的、木料养分还多的地方再嫁接。由于茯苓的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时应采取采大留小的原则,将长大成熟的茯苓陆续分批采收。下一批采收茯苓时,如果木料是白黄色就能继续生长茯苓,采收后将木料埋在土里,继续生长下一批茯苓。如果木料全部变成棕褐色变轻易碎就证明不能再生长茯苓了,需要换木料重新種。采收的具体标准:一是如果窖土经过一段时间不再开裂,说明茯苓已成熟定形。二是揭开表面土层,见到茯苓外皮呈黄褐色或棕褐色,表面粗糙,裂纹不见白痕,说明已成熟。三是凡是手按绵软的,说明茯苓中还是苓浆,此时不可采收。四是段木成棕褐色变轻易碎,显示养分已耗尽,应立即采收。如果管理得当,可收鲜茯苓25~50 kg/穴。

5.2 加工

5.2.1 生加工。将茯苓在通风的场所用竹板或木板搭起离地面高15 cm台子,铺上稻草或松毛,将鲜茯苓按不同起挖的时间和大小分开,分层堆放在草上,四周和上面用稻草覆盖,每隔1~2 d翻动1次,翻动时上下、内外交换位置,使其均匀发汗散发表皮水分,发汗1周左右开始加工,5 kg以上大茯苓适当延长发汗时间。第2周继续发汗,每隔2~3 d翻动1次,2周后,当有机茯苓表皮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时,取出擦试干净,去掉覆盖的稻草,晾干表皮水分,晾至茯苓表皮起皱纹时,用刀削去表皮,中间肉质部分用利刀切成1 cm的方丁,方丁均匀一致,晒干即可;如遇阴雨天,需用坑灶焙干。干燥后茯苓丁,用纤维袋规装后,贮藏备售。

5.2.2 熟切法。将茯苓分大小装进大蒸笼,蒸30~60 min,用竹签扦入获苓内不沾茯苓粉为度(蒸透心),冷却后削掉外皮,切成1 cm左右颗粒,晒干,包装即可。

6 参考文献

[1] 王伟平,周新伟,李根岳.茯苓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食药用菌,2014(2):102-103.

[2] 杨艳娟,陈光明,阮金华.茯苓栽培技术探讨[J].园艺与种苗,2015(12):30-31.

[3] 王桂娟,王焕章.茯苓的高产栽培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3(5):19-20.

[4] 苏正玺.茯苓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5(5):16-17.

[5] 王红利.茯苓的松蔸栽培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11(4):52-53.

[6] 赵宾,周大林,张保贵,等.河南省伏牛山区茯苓人工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9):91.

猜你喜欢

茯苓高产栽培技术
云茯苓
晨起痰多试试陈皮茯苓茶
我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吃到自然瘦
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益简化栽培新技术
淮北地区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