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

2017-05-19王一珩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4期
关键词:临摹西画审美

王一珩

摘要:作为一名国画专业毕业多年的中学美术教师,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山水画专业在职艺术硕士。希望通过不断完善中国画教学的教学方法,使学通过对国画的学习,感受中华传统文华的艺术观。从而拥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关键词:国画;学生;品格;西画;临摹

一、概述中学生学习国画的意义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画旁题箴言:“人咸知修其容,莫知修其性……”就提醒人们不要只修饰自己的容貌,要更重视自身品质的修养。南北宋时期的山水画,隐晦的反映出“画如其心”的中国画艺术特点。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将画家的“谦卑”理念贯穿整个画面。晚唐的花鸟画题材梅兰竹菊四君子,更寓意出文人画家所信仰的淡泊、清雅的人格追求。所以学习国画不光是水墨技法,而是人生修为。

二、举例欣赏国画与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生在学习国画时,出现最多的问题:“难看懂、难欣赏、难画出”。学生们觉得西画看上去比较吸引人,因为:色彩缤纷艳丽;内容主题突出;题材广泛真实。而国画的主题不突出,山水画中的山水,不像自然景色;人物画又不似现实中的人物。其实学生一直在用西画的审美观去解读国画,所以不可能看懂。

风格转变在西方绘画发展史中是一个重要的欣赏内容。同样是意大利的艺术,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与17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宗教绘画,风格上就有明显的区分:前者追求古希腊艺术的完美主义,构图往往比较对称均衡,用色调和;后者,崇尚自然表现,而明暗对比强烈。

相对中国绘画,风格的转变并不是翻天覆地的转变,而是“传承”。就以传统山水画为例,宋、元、明、清的山水画,布局和构图往往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绘画内容大都是意料之中,创新意念并不突出。如果学生们用西方“破旧立新”的审美观去衡量传统中国画,恐怕很难找到想要找到的惊喜。

教师只有把握好了一些西画和中国画的本质的区别,才能带领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迈出“臨摹”第一步

“临摹”是中国传统绘画“传承”的根本。但临摹的枯燥、乏味是的教学难点。教师的自身的临摹范画和当堂临摹师范,是解决学生迈开学习第一步的方法。

学生临的同一张齐白石老人的《牵牛花》,却各具特色,独具风采,也就是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意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用“像与不像”的西方临摹标准衡量中国画临摹,这样就失去了中国传统绘画“意像”趣味性了。

以上是我对国画教学的浅谈。教学相长,希望在自身不断的研学中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临摹西画审美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新疆早期西画发端概述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中国画教学中独特的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