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学徒制浅析与启示

2017-05-18黄振贤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浅析现代学徒制启示

黄振贤

摘要:本文在介绍现代学徒制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及困境,根据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实践经验,提出组建一个机构,打造双重标准,实现三个转变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思路。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浅析;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32-03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提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学徒制浅析

学徒制是在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一种以师傅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一般认为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越来越多地取代人工劳动,传统学徒制所培养的技术匠已经不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面对工业生产对现代职业人才的需求,人们将学徒制这一传统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与现代学校制度相结合,产生了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培养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企业侧重于徒弟(学生)的专项技能培养,学校侧重于学生(徒弟)的专业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1]

(一)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主要在于改变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能力相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局面,在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德国在经历“二战”失败后得以快速重新崛起,职业教育被认為是他们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本质上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数据显示,德国每年有160万学生参加培训,在200万个工业企业中,具有培训资质的企业约有48万个,80%的年轻人通过职业教育走上工作岗位,甚至平均每年会有15%的学生从高等教育转向职业教育。在美国同样如此,美国学徒制的总方案是要培养大规模既能快速就业,又能满足不同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根据美国劳动部统计,2006年有效注册的学徒生达到449897人,相当于全美就业总人数的0.3%。

(二)现代学徒制的困境

首先,需要有社会的认可度。不同国家对学徒制的认识不同,德国与法国同属欧洲且彼此相邻,但两国对学徒的态度却大相径庭。在法国,学徒制并不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形式,学徒往往是被教育系统淘汰的年轻人,他们负责打扫卫生、倒咖啡等,基本得不到充分而较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但在德国,学徒是能融入体制,并在职业发展中受到良好管理和培训。这种差别也体现在将来的社会价值上。在德国,即使从底层做起,学徒在企业内也有晋升机会,但在法国这是无法想象的。根据2009年的调查显示,在德国职业教育中选择学徒制的约占85%,而法国这一比例仅为12%。另外一项调查也可表明,大多数国家在选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时的态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于2000年公布了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PISA(Programm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该项目主要评估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方面的发展水平。PISA的评估更偏向于传统的综合性考试,德国在32个国家18万学生的评估中竟然低于平均水平,法国明显好于德国,最好的是亚洲的韩国。[3]这一结果也表明,在大多数国家,通常情况下,“好”学生往往会进入高等院校,只有“差”学生才会选择职业教育。可见,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高度认可,因为他们将大量“好”学生送到了职业教育。

其次,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手工业逐渐被越来越智能的机器所取代,学徒制的基础——手把手教学逐渐失去意义,现在需要的是掌握工业程序,更明白机器原理的从业者,而这需要系统的理论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要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要形成一种“跨界教育”,在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方面均要有效发展。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

第三,要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让人羡慕嫉妒的学徒制,在德国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企业提供的学徒岗位越来越少,企业在经历着短期预算紧张,因此越来越不愿意进行这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导致学徒岗位需求和供给的发展不均衡。为了阻止这种现象,德国在2004年引入学徒税,即没有接受足够数量学徒的企业要缴纳一定罚款作为补偿。另外,德国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企业之间的学徒制,逐渐取代企业内部学徒制,这已成为一种主导趋势。[4]学徒制对德国经济的成功,尤其是工业的成功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这种机制在德国的未来仍然无法预测。

二、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国家在进行学徒制发展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二是职业教育如何实现延伸性,即打破传统的中专学历就到顶了的窘境,要能提供中职中专合理的升学路径,甚至是与普教的合流路径;三要顺应经济发展,组建协会、企业、学校的共同体,以便有效抵御可能的经济风险。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组建一个共同体

在欧美地区,职业培训往往由政府(协会)、企业、学校三方共同承担。在德国,企业职业教育的具体管理则由政府授权给各行业协会,协会具有认定办学资格、注册培训合同、考核实训教师、组织资格考试、颁发资格证书、仲裁培训纠纷等多项权利;在美国,学徒制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州政府学徒制机构(State Apprenticeship Agencies)主要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负责学徒制方案的注册和管理,并制定标准,而地方机构是指地方联合学徒制培训委员会(Joint Apprenticeship and Training Committee,JATC),由雇主代表组成,主要负责管理培训方案、使用培训基金,并做出提案、课程和学徒录取的决定[5]。

这样一个共同体的组建涉及面广,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果条件不成熟的,也可由地方政府、数家企业以及学校共同组建跨企业培训中心,由这样一个中心来代为行使共同体的部分职责,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打造双重标准

1.招生及招工的标准。学校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招生,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招工,这原本不相关的两件事,在现代学徒制中却需要结合起来,因为职校教育是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客户,职校教育应该为企业负责。因此在学校进行初步招生后,培训中心要再次进行筛选,通过笔试或面试环节才能最终录取,并且在录取后需由学生、培训中心和学校共同签署相关培养协议,以契约方式约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达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的状态。

2.教师及师傅的标准。教师与师傅的专业特长并不相同,虽然提倡了多年的“双师”型教师,但真正能成为“双师”的少之又少,因此需提供并保障教师与师傅间的流通途径,一方面可以让教师脱产下企业,另一方面可以广泛接纳企业师傅到校授课,这样可以让学校教师更职业化,也可让企业师傅更理论化,在师生中确立能者為师的理念,当然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招录企业能工巧匠为学校专职教师。

3.学习及培训的标准。就学徒制而言,应该有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这两个场所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过渡与衔接,并通过学分制将两者有效结合,这样就能避免学生或家长片面的将学习理解为仅仅是课堂的教学,而把企业培训叫做实习的尴尬处境,同时也能很好的完善学校的学分制,使其不流于形式,当然结合信息化的发展,学习还可以基于网络课堂。

4.学历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学徒制的证书应该有两类,一类是学校颁发的,只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并达到合格标准的,应该由学校颁发学历证书或文凭;另一类则是完成企业培训后,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徒培训证书。但受传统影响,我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往往由劳动部门授权给学校考核并颁发,但学校又往往会降低要求,这就导致许多职业资格证书名不符实,企业也并不认可这样的证书,因此在证书管理方面,应该重新确立学校与行业协会各自的职责。

以上这些双重标准的确立,有助于将学校与企业的责权进一步明确,也可为后续政府层面出台更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路径提供必要依据,为其他企业在招收学徒制培养的技术工人时提供有效的借鉴。

(三)实现三个转变

1.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重引导。一方面要引导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当前,国家所推广的大国工匠等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通过给参与培训的企业以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

2.企业职能的转变。企业要重培训。要树立长远的发展战略和高层次的企业价值观,要意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开展职业培训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要选派技术骨干参与学校教学改革,共享职业学校的人才和设备资源。

3.学校职能的转变。学校要重创新。学校在课程开发和设置等方面要做到灵活、多样和创新,应注意收集劳动市场用工资讯,持续进行调研,随时调整课程和课时比例,补充新鲜的理论学习内容,要使课程体现市场经济模式,而非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

国家在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所提倡的现代学徒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如:学徒权利保护问题,如何避免充当廉价劳动力;学徒风险承担问题,如何应对工伤等可能的职业风险;学徒的来源问题,如何提高生源质量,让家长乐意对“好孩子”进行职业培训等,这些都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传伟,董先,姜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5).

[2][3]纪尧母—杜瓦尔.德国模式为什么看起来更成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4]刘艳春,刘春,王洪斌.美国和加拿大学徒制比较及对我国工学结合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

责任编辑:谢传兵

猜你喜欢

浅析现代学徒制启示
浅析测量不确定度及评定
浅析市政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浅析维吾尔语表可能语气词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渤海国文化浅析